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2-07-24 12:08唐婷婷刘亲荣廖婉
今古文创 2022年26期
关键词:壮族中华民族

唐婷婷 刘亲荣 廖婉

【摘要】 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作为壮族的文化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强的支撑力,厘清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对壮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壮族;人物传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以壮族优秀历史人物传说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Zkzdkt-82)的研究成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017年,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号召;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历史性命题。壮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说中蕴藏的爱国爱民、艰苦奋斗、骁勇善战等优秀文化基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厘清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对壮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一)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先生提出,后来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奠定了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基础。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经历了早期各部落间的混战到部族之间的交往,再到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下南北方人民的大迁徙、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同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简而言之,中华民族就像一个大家庭,56个多元民族就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中华民族是在56个多元民族相互依存、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而56个民族因为有了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才存在,两者谁也离不开谁,缺了谁都不复存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先秦时期,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是壮族的直接先民,也被称为“百越”,如今的壮族就是“百越”族群的后裔。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从史料《隋书》《宋史》(卷四九五)《梦溪笔谈》《孙威敏征南录》《明史》《吴淞甲乙倭变志》《清实录》以及民间传说故事《长奶夫人》《刘二打番鬼》等材料中可窥视壮族历史人物传说的全貌,如冼夫人、阿侬、侬智高、瓦氏夫人、刘永福、冯子材、韦拔群等。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些壮族历史人物带领着壮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剥削和压迫,英勇抵御外国入侵者对祖国的侵害,曾经和兄弟民族一道进行了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用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族历史的灿烂篇章,给予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者强有力的打击,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一直在嶺南地区广为流传,这是壮族人民对壮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是壮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壮族人民精神食粮,对壮族历史人物传说的播化,强化了壮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一主体的认同。

从历史长河发展来看,在壮族历史人物领导下,和平时期壮族人民勤奋劳作、社会和谐;外敌入侵时壮族人民骁勇善战、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将壮族发展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成为国家民族团结教育进步的典范。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壮族约195万人,是广西最大的世居民族。作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群体,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二)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共同体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共同体的实质是真实的有机体,在共同体里,人与人之间就如有机体的器官之间一样有着相互扶持、相互慰藉的义务。”[3]借用滕尼斯的概念来比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人”,而56个民族组成了这个有机整体的人的每一个“器官”,只有56个民族精诚团结、同呼吸、共命运,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人”才能继续生存和延续。

“除了广西,还有一部分壮族居民生活在与广西相邻的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湖南省,地理上基本连接成一片,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特点。”[4]广西呈山地丘陵性盆地、盆地状地貌,独特的地形地貌铸就了壮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作为壮族文化的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壮族儿女的心间。特别是《长奶夫人》中讲述统领狼兵卫国抗倭、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助夫平反、忠义为国的瓦氏夫人;《侬智高》中讲述守土抗交、保家卫国的侬智高;被周恩来总理曾经称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的“岭南圣母”冼夫人;《拔哥的故事》讲述农民领袖坚韧不拔、为革命牺牲一切的韦拔群等,都是壮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作为壮族的文化基因,是壮族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人文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中华民族这个主体,只有56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融于一体才能发挥作用。高楼不会平地起,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族传统文化会让人们代代相传;耐人寻味的、具有活力的民族传统文化能激起民族地区人民再创造力,把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文化这个“地基”打扎实了,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更加坚实的支撑力。因此,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

(三)壮族历史人物传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兼存互促的

对于意识这一概念,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意识是人脑中客观事物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判断、认同等心理活动。”[6]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进入了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已经在中华民族每一位儿女的在主观上形成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认知就是承认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各族人民正确的认识和认同,只有牢牢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整体,才能进一步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虽然是从20世纪初正式提出,但严格从传统概念来说,华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早期概念。华夏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形势下,各民族之间不断发生交流、交往、交融,在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熏陶下,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一统”局面,构筑成如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以强大的兼容性、包容性,让56个多远民族和谐共处,团结一心,相亲相爱,促进各民族内部团结进步。

如前所述,壮族历史人物传说在其精神内核上表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钟爱故土的朴素情怀、敬爱百姓的仁爱之心跃然纸上,表现了壮族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热情爱国的高尚情怀。对壮族历史人物传说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壮族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维护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一重要举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人们长期在生活、实践中的理解、判断和认同,即指导着各民族人民日常的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间的大和谐、大繁荣。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不仅丰富壮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还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深刻的种下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种子,一定程度上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壮族历史人物传说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包含民族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国家认同四个逻辑层次。在四个逻辑层次中,民族认同是基础,心理认同是关键,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国家认同是根本。归根结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铸牢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折射出热爱祖国“大一统”、仁政爱民、骁勇善战、勇于担当的优良美德,作为在壮族人民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的今天,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有现实意义。

(一)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有利于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民族认同是基础。“民族认同的内涵是对自身民族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认可。在中国,民族认同的关键在于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可,尽管有许多少数民族,但他们最终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群体中。”[7]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都表示认同,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每个民族对自身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了充分的认同后反过来促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新时代,对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壮族一直生活在岭南地区,“岭南地区北依逶迤的五岭,与闽、赣、湘、黔四省相接;西与云南省和越南国相邻;南临浩瀚的海洋……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马坝人”在广东北部生息。秦朝以前生活在岭南的百越族的先民,就同吴、越、楚等国有了经济、文化上的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置了南海象、桂林三个郡(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汉承秦制。又将岭南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9个郡。唐太宗即位后,将全国分为10道,岭南道是其中之一。宋初在岭南置广南路,后又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到了明代,被命名为广东省和广西省。”[8]从百越演变来的壮族自秦始皇統一中国后就一直在中国行政区域内,是华夏民族的一分子。也就是说,壮族自秦朝以来,就一直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华夏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中的故事不仅是壮族人民抵御外敌侵略,艰苦创业的精神源泉,还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从壮族历史人物传说的故事中我们可提炼出“促团结”的内容,如冼夫人为了壮族人民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她审时度势,一生都致力于绥靖地方、安抚百姓,是保护族人不受外界侵犯,不受封建王朝欺压而睿智行动。再如明末抗倭卫国的瓦氏夫人,花甲之年带着孙子率领狼兵随朝廷征调,用自己的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打退了在彼时沿海霸道横行、烧杀抢掠的倭寇。瓦氏夫人的行动不仅在抗倭过程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骁勇善战,打出来壮族人民的“狼性”,还体现出壮族人民在国家局部地区陷入危难时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的精神,促进了壮族人民内部的团结一心,更加稳固了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上千年,壮族人民在继承和发展壮族历史人物传说的过程中增强了对自我民族的认同,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壮族历史人物传说有利于激发民族地区的民众热爱家乡民俗,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9]“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凝聚力最有意义的基本认同,它将民族内部的共识统一起来,它起着精神黏合剂的作用。作为更深层次的认同,它在一个民族共同体内充分发挥着精神纽带的作用。”[10]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支撑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伟大祖国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神话传说、诗歌、辞赋、民间故事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特别是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非官方的民俗文化在民间通过口耳相传更显得弥足珍贵。

回顾壮族历史,壮族人民在众多优秀历史人物的带领下,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有歌谣、诗词、民间故事等。在壮族地区,对历史人物传说的故事耳熟能详、人人皆知,正是在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熏陶下,形成了壮族宁死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在中华民族长河中,壮族历史人物创造出了壮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表达壮民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惦念,对地方文化的极大认同,也給壮族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1).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6.

[3]孙向,张枷淇.《共同体与社会》的共同体思想及其意义[J].西部学刊,2021,(10).

[4]覃彩銮.壮族简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6][7]项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8).

[8]宁树潘.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967.

[9]丹珠昂奔.民族工作方法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56.

[10]孙凯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35.

作者简介:

唐婷婷,女,贵州务川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学、民俗学。

刘亲荣,女,广西灵川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

廖婉,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壮族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与民俗的互动分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Cat’s book》
做人美德
壮族迎客歌
季札挂剑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