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基于政党的类型学分析

2022-07-25 11:58臧秀玲
当代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政党中国共产党

臧秀玲

历经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建党建国、兴党兴国、强党强国的时代壮举。百年来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型政党,超越了西方政治学者对政党类型的分类,形成了自身的特质与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键所在。

西方政党政治的类型学分析和现实困境

世界政党政治实践的长期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政党分类标准的差异性和动态性。总体来说,当前西方学术界关于政党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法基于政党自身的组织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包括政党组织的形式、代表和整合功能、集中和结盟水平、区域渗透和扩散能力等。如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卡茨和爱尔兰政治学家彼得·梅尔将政党组织形式分为四种:精英型政党、群众型政党、全方位型政党和卡特尔型政党;德国政治社会学家西格蒙德·纽曼则根据政党的代表整合程度将政党划分为个体代表型政党、社会整合型政党和全部整合型政党。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分析政党特征凝练出政党类型的“属概念”,即政党门类,并将政党类型归于这些门类当中,包括政党的内外部起源、族群支持情况等。如法国学者莫瑞斯·迪韦尔热将政党分为内生党和外生党,美国学者理查德·冈瑟和拉里·戴蒙德则根据族群支持情况将政党分为纯粹族群型政党和族群议会型政党。第三种方法则是根据政党具有的社会学特征进行分类,包括阶级、宗教、民族、意识形态等。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通过世界观和宗教对政党进行分类的方法流传甚广。这三种政党分类方法或从政党结构出发,或向上归纳“属概念”特征,或向下总结社会学表现,围绕的中心是政党组织本身的结构与性质。

在政党政治嬗变与转型过程中,西方政党呈现出历史性和连续性特征。原始民主体系下仅有少数有产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此影响,19 世纪中叶以前的政党政治运行实践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政党以精英为核心、结构松散,鲜见议会外政党,这一时期占主导的政党类型为精英型政党。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民众对政党权力垄断的排斥,一些具有明确组织结构特征和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议会外群众型政党应运而生。到20 世纪中叶,在群众型政党完成政治整合之后,政党组织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吸引更多选民,这些政党的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政党间的联合频率逐渐增多,全方位型政党由此产生。20 世纪末,政党政治愈加成熟,西方主要政党为了占据公共职位,限制新兴政党的挑战和威胁,加强对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垄断,卡特尔型政党出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传播的进步,掌握较多私人资源的社会企业家们利用市场策略和塑造领袖形象参与竞争性选举活动,对传统的政党政治格局产生严重冲击,并由此产生新型的商业公司型政党。

西方语境中政党类型的划分和政党政治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但始终难以解决西方政党政治的危机。一是治理危机。西方政党体制固化,利益集团地位难以撼动,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已难以提出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政策主张,失去了提供不同政策选择的政党政治功能,如英国和美国,但是在政治上这些国家还是不得不诉诸低效的两党制和利益集团的势力角逐来解决矛盾,难以提出并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二是认同危机。西方政党将竞争性选举简化为民主范式,将人民的整体权力拆分为三权分立,违背了人民至上的信条,失去了民意基础。西方政党政治通过选票将维护人民利益的民主选举包装为政治秀场,真人秀演员、喜剧演员、节目主持人等都可以参与竞选甚至成为总统,普通民众对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的认同度普遍较低。三是信任危机。不断失败的政党转型和持续衰败的治理体制使得民众对传统政党力量失去信心,政党政治碎片化趋向显著。为了迎合选民意愿和短期利益,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政党发展势头迅猛,他们利用媒体博取选民眼球、抢占话语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方选举的“政治狂欢”。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类型学的超越

在世界政党类型学的分类谱系中,相较于西方政党所呈现出的疲惫衰败迹象,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作为一种新的政党类型,使命型政党不仅存在于中国语境下,而且遵循着政党政治转型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新定位和性质解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中国共产党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主导着中国政党政治的运行逻辑和发展方向,实现了对西方政党政治话语的超越,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超越政党的数量概念,强调政党之间的团结。当前,在竞争型政党体系下,大多数西方国家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并普遍认为采取一党制的国家是不稳定的、无法长久维系政权的“特例”或“异端”。同时,西方学术界提到“政党”一词时,也多是使用该词的复数形式。“政党”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这一表现,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政党在起源上就具有对立、分歧和斗争的传统。例如,英国的政党在初始阶段便分别围绕强化国会还是国王权力、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而展开斗争,虽然彼时的纷争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种两党对立之势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不相信政党能够自我约束,也不相信长期执政的单一政党能够根据现实变化调整施政方针,认为必须存在多个政党,以权力分化实现党际监督,以政党竞争激励政党变革。然而,这也为党争不断、“否决政治”、利益集团拉扯、政策短视等问题埋下了隐患。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不照搬西方政党竞争与轮替形式,采取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不拘泥于政党的数量,而是注重政党所代表的人民群体的范围。在历史使命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

第二,超越政党间利益对抗,强调政党协商合作。无论是以维护特权阶层利益为核心的精英型、卡特尔型政党,还是反映部分民众意愿的群众型政党,西方语境中的政党都是从利益角度出发,以“利益至上”的观念与其他政党展开“零和博弈”。这样的政党类型学也具有垄断与反垄断的发展特征,政党治理下的国家和社会内部具有不可避免的对抗性本质。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展现出全然不同的特质。中国共产党不仅有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系使各个政党之间形成合力,更有矢志不渝的使命意识体系统领各党派的参政追求。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来说,在政党利益之上还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正是这样的政党使命造就了各党派的目标取向、价值方向和根本精神追求,并影响其他组织特征。

第三,超越了政党的从属性定位,充分发挥政党自身的能动性。在国家—政党—社会三者的关系中,西方语境下的政党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相比于国家和社会,政党是一种从属性很强的概念。精英型政党远离社会和民众,群众型政党则从议会外的社会群体中产生,而发展到卡特尔型政党时,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愈加密切,但与社会和民众则渐行渐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了政党或政党政治的生存现状,西方政党普遍存在从属于国家或社会中心主义传统而能动性不足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具有强大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着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国家—政党—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中国共产党不将国家和社会看作是对立或不相容的两个领域,也未将政党功能从属于国家与社会,而是在实践中自主选择、构建与调整治理方式与方向,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相统一、治理与民意相统一,充分展现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主体性与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的主要优势

所谓政党使命,是指政党基于历史经验、政党及国家所处方位与环境,对其自身的奋斗目标、实现方式、价值方向与意识形态等的全面而系统性的认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现代化国家建构的内在要求。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独有的类型化特质,彰显出百年大党的独特优势,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大命题。

第一,秉持人民本位理念,强化政党的使命担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视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前进动力,把人民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绝不违背人民的意志。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不断造福人民,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人民本位并非只是一个口号,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为人民群众切切实实谋幸福,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本位理念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上,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中。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实践中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畅通意见表达渠道,保障人民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生动彰显人民至上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各党派、民族、团体、阶层中广求良策、广聚共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有效克服利益倾轧的弊端,有效拓宽民主渠道。相比之下,西方政党持有的是“利益本位”“金钱本位”理念,政治格局僵化,难以做出利民决策,少数务实为民的政党也难以撼动特权阶级的利益,而当前迎合民意形成一定规模的政党又持有极端价值观念,难免陷入政党认同危机。

只有人民本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价值观才能获得人民衷心的认同。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实际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倍增,由此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愈坚。

第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是使命型政党的理论品格和思想基础。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共产党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时刻铭记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一方面,以“守正”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守正,守的是真理性与科学性之“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持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以“创新”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创的是开放性与时代性之“新”,就是不僵化、不停滞、勇于改革。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时俱进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

守正不意味着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滥觞,创新也不是任由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长。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始终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对时代的适应性变化;中国共产党也注重辨别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性质,积极引导与调控不同意识形态,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西方国家有些政党为讨好选民不惜煽动纵容民粹主义,有些政党则完全沦为特定利益集团的选举工具,这些均导致近年来西方政治极化现象愈加明显。由于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西方政党政治精英大多目光短浅,不具备制定和执行长远规划的意愿和能力,民众对政党的信任度和认同度降低。由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固化,西方政党凝聚力与号召力持续降低,政党组织萎缩,政党功能弱化,民主神话最终破灭。守正创新是以真理的原则发展真理,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就是要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确保党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坚定政党使命不褪色,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

第三,塑造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政党组织结构是政党效能发挥的基础,政党使命与政党组织是“神”与“形”的关系,使命型政党既要“凝神”,也要“汇形”,实现政党使命需要“以神化形”,需要充分发挥党深入人民群众基层的组织优势。中国共产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构建涵盖中央、地方与基层的严密组织网络,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政治力量的有效动员。严密高效的组织结构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由此进一步确保了党的强大动员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大党、铸就百年辉煌,关键就在于始终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的团结与统一,形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

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组织体系、保证党内法规公正严明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工作,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坚固防线。完善党的组织体系,规范各级党组织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架构;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严格遵守党章及其他法律法规。相比之下,西方政党组织内外的精英化倾向日益加剧,基层党组织的虚化、弱化、空心化日趋严重。西方党员的政治身份只有在投票选举时才被唤醒,党员的政治参与度低、忠诚度明显淡化。西方政党的社会功能也不断弱化,缺乏必要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党内呈现出分裂不断、内斗不止的局面。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要求我们党铸就严密的组织防线,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延续党的非凡成就的必然要求。

第四,勇于自我革命,推动政党的适应性变革。我们党长盛不衰、稳步前行,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实现新跨越,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开创新格局。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经得住风浪、扛得住考验、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实现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主动精神持续推进自我革命,并以彻底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的实践中淬炼而成的。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中,需要时刻防范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及时清除自身组织体制的陋习和弊病,才能在困难和逆境中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

“自我革命”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念,实现了革命主体与革命客体之间的创造性转化,强调“刀刃向内”,着重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问题,有效规避了西方政党政治中执政党与在野党相区分、相对立的话语陷阱。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始终保持管党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勇毅前行的定力,不断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力。西方政党不仅缺乏内部变革的组织力量,而且缺乏主动变革的政治意识,主要通过外部政党的挑战和分权制衡的约束进行被动调适。西方政党也曾出现少数卡里斯玛型领袖试图以自我否定、政治煽动的方式打破僵化的政治格局,但由于利益集团的牵绊和政治体制的固化,不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还可能带来更大的政治风险。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中探索出自我成长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优于其他政党的独特优势,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有利于推动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这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结语

从政党的类型学意义上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重大命题,是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具体阐释。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打破了西方语境下对一党执政的偏见,变政党间的对抗关系为合作关系,变政党相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从属性地位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实现了对西方政党的全面超越。中国共产党不仅从理论上突破了西方的政党类型标准和政党话语体系,还在实践上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巨大劫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拓展了世界政党类型学的分类谱系,并从政党角色、政党功能和政党能力等方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以迎接新的百年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巨大的政治勇气,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政治自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政党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西方党际监督比较研究及启示
英国政党政治与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共识
新时期中国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探索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