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重创新中走好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2022-07-25 11:58冯颜利
当代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冯颜利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苦难辉煌蕴含着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时代价值。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是党成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重要法宝。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成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走好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是接续奋斗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准确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在双重创新与互动中开创新的伟业,这无疑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党的百年成就来自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伟大成就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斗争中砥砺前行、团结奋进的实践成果。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这百年历程中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关键就在于党能够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不断汲取力量。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首先,理论创新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与之前所有的理论相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和优势就是能够在指导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了党在百年征程中的重要历史经验,其中就包括了“坚持理论创新”这一重要经验。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可以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双向互动,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不断焕发强大的理论生机与活力。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次理论飞跃都与党的理论创新相同步。可见,理论创新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中,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的理论突破和创新发展。

其次,实践创新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党自始至终都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中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实践创新,始终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反动势力的力量分布以及革命力量的发展情况,科学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创新。在改革开放时期,党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格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针,领导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党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实践创新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实践创新,领导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财富,推动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发展。

最后,党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和互相促进,不断增强和提升党的领导力和创造力,成功带领人民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两大奇迹。《决议》指出:“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能够创造这两大奇迹,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实践生成了理论,而理论又指导着新的实践。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将人民的社会实践总结为科学的理论,同时又致力于将科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力量,通过引导人民正确地理解、认同和践行党的理论,形成了强大的创造能力,真正地扭转了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两江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在焊接车间的流水线上作业。

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决议》指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当前,继续坚持和发扬创新精神,以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来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关键和保证。

首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确保新征程新的赶考之路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理论支撑。历史与实践深刻证明,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党在百年历史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赶考之路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令世界瞩目、令历史铭记的优秀答卷。中国共产党要接续胜利,创造新的伟大成就,就必须坚持在理论创新中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系统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在新征程新的赶考之路上,发展格局之复杂、风险挑战之严峻、治国理政之考验,都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答好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新的“试卷”。

其次,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为走好新征程新的赶考之路不断创造强大的奋进动力。坚持实践创新是党在百年征程中不断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同的时代蕴含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一旦放弃实践创新,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上接续前进。然而,在新征程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创新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发展。因此,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需要全体共产党人在坚持不懈和实践奋斗中创造新成绩、书写新历史。

最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看家本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必然,也是党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途命运相融合,引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必然。我们党通过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理论飞跃,通过实践创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可以说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并能够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最大优势。因此,党有能力也有底气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在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交出令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同志在全会上作报告。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是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基础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绝不是漫无目的、没有根据的创新,而是与时代发展、人民需要紧密结合的创新。《决议》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指明了新的赶考之路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也为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时代是出卷人,现实为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规定了时代背景。历史车轮向前推进,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一旦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就会脱离时代的发展而最终被历史所抛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赶时代潮流的赶考史,在这一伟大历史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紧紧抓住时代发展内涵,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伟大胜利的优异成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同的时代对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总体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时代是出卷人,试卷的核心问题就是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回答好这一问题作为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功走好了第一个百年征程的赶考之路。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进一步统筹和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我们是答卷人,全面从严治党为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政治保证。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征程上,全体共产党人都是赶考人,需要以坚定意志和砥砺奋斗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答好试卷。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从一个新生小党到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在这百年历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以及需作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根本目标和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实践飞跃,在坚守初心使命的基础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面对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党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再次交出优异答卷,就必须准确把握和认识“答卷人”这一身份,通过自我革命永葆党善于和敢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政党优势和政治勇气。

人民是阅卷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指明了目标方向。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中国人民赋予和认同的,因此,“要心里装着人民、脑里想着人民、执政为了人民,勇于为人民根本利益担责任,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做贡献”。党是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追求的政党,党全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为了人民,也必须由人民来评判。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考出了一份份优异的成绩。而这成绩的优异是由中国人民不断改善的生活水平和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所证明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为开创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领导全体人民不断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发展的标准。因此,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要取得新的伟大成绩,就必须将人民之所

新征程上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着力点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正激励着我们接续奋进,不断创造新的伟业。在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要给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必须把握三个着力点。

第一,必须坚定践行“两个维护”。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领航者。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必须时刻跟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行。《决议》强调:“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并对全体党员提出了“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既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行动原则。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做到高度认同,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在行动上做到紧紧跟随和拥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必须不断夯实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党一路走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着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每一次实践创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践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英明坚强的领导,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实际,科学指导了中国实践。”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基础。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都对当今中国的创新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我们党要继续取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优异成绩,必须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这个“根”。

第三,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换言之,党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全部内容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创新方向,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作为创新力量,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创新目标。总之,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党只有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才能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成绩。

猜你喜欢
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个人的征程
新征程,从春天出发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启航新征程·放歌新时代
征程万里,初心如一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