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一个百年再出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新未来

2022-07-25 11:58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当代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国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与她的第一个百年相比,有着怎样的相同与不同?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时,每一个关心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人,都免不了发问并思考这个问题。相同之处是明显的:中国共产党依然朝气蓬勃、意气风发,领导中国人民无所畏惧地向着理想的奋斗目标迈进。贯穿于这个党组织之中类似“生命基因”一样的理想信念,100 年前和现在惊人的一致。如果考虑到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发展与治理成就,这种一致性就更加惊人了。不同之处同样也很明显:与100 年前的那个刚刚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初步尝试用这种理论指导自己的革命行动,且常常犯下这样或那样错误的、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相比,如今的中国共产党更加自信、坚定和成熟。而这些特质形成的原因,除了历史智慧的沉淀和现实成就的支撑外,最为重要的是指导思想有了最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如何引领中国的新未来?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2020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实际上,类似的观点遍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之中。2012 年11月15 日,刚刚当选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一度成为中国传播最广的政治语句。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仅是一种政治宣誓,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了具体行动和实践成果中。自2012 年以来,中国在改善人民生活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总量由2012 年的53.9 万亿元上升到2021 年的114.4 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 万美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1300 万人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 年,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无论与同时期哪个国家相比,这样的成就都毫不逊色。

2022年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监誓,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在李家超带领下宣誓就职。(新华社图片)

正如类似“民有、民治、民享”这样的政治词语所传递的信息一样,在全世界的政治文本中,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政治文本中,以“为了人民”为主旨的政治表述从来都不缺乏。那么,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标志性表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有关内容,是如何区别于或者说超越其他国家政治人物的类似表述呢?从全球比较的角度看,在中国的语境之中,准确而科学地把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需要进行如下思考。这句话是真实政治目标的表达而非短期或带有机会主义的竞选承诺。对全世界大多数政党来说,通过许下美妙的诺言以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关键在于这些诺言是否具有足够的真实性。人们常常看到的是,诸多许下诺言的政党领导人在当选后无意履行承诺或者说无法兑现大部分承诺。这样的政治现象不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在发达国家。甚至还可以说,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习近平,相信中国人民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政治承诺,知道赢得中国人民长期而稳固支持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因而,党的领导人一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进行各种各样的努力:从国家独立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现代化,从现代化到民族复兴。所有这些,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中国人来说,国家强大的精髓要义,是在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稳固的国家过着更加舒适、更富期待的生活。对于这一点,2022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考察时明确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面向未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共同富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心理,关系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因而在新时代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放眼全世界,收入不平等问题造成的后果触目惊心: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这为中国提供了极大的警示。对于推进共同富裕,中国明确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等为重点的发展思路,这在中国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人以往所理解的现代化,主要是由西方学者建构的,由西方社会展示出来的。比如,现代化的器物,通常指的是汽车、飞机、个人电脑等;现代化的制度,通常指的是市场经济、法治等;现代化的文化,通常指的是独立、自尊、个性张扬等。然而,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现代化的内容,越来越不足以涵盖人类现代化的全部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发现,这些现代化的内容,如果不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基础,就难以持续长久。比如,在解释拉美国家为什么长期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经常性地处于动荡不安状态,西亚北非国家为什么经过所谓的“颜色革命”依然不能焕发新颜,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在实现所谓的“转型”之后依然没能加入发达国家俱乐部时,任何现有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都无法给出合适的答案。有些答案甚至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它们之所以存在众多问题,是因为它们向西方学得不够多;而之所以向西方学得不够多,是因为它们存在众多问题。再没有比这更省事的解释,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解释如何让人信服呢?

中国人是不相信这样的解释的。中国人认为,一定有更科学、更合理的答案,足以让众多国家从现有的迷思中超脱出来,从而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于是,一个关键词“治理”被中国人挑选出来,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提出并系统发展。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主要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在5000 多年的历史传统中,中国人深知“大一统”的极端重要性,而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就是“大一统”最明显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非常严密,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保障了“大一统”的历史延续。在近代史中,中国人曾目睹“一盘散沙”的极端危害,而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中国人民最为关键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换句话说,如果有人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最大的可能在于其没有进入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之中。

其次,这意味着民主在中国得到更丰富的充实与完善。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民主对于治理的极端重要性,但同样也认识到“使民主运转起来”有着更深层的机理。对于民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界定和认识。比如,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8 条标准,即“8 个能否”: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实际上,如果按照这8 个标准,那些自诩“民主”的国家并不能得到高分。不难想象,如果因为引入所谓的“西式民主”而导致政党纷争、相互倾轧,民族隔阂、种族冲突,相互掣肘、内耗严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类似情况,这样的民主便是失败的。对待民主的科学态度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心声,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民主如果不能在世界民主理论与实践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民主可以毫不惭愧地自我界定为民主呢?

再次,这意味着法治体系在中国越来越完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党领导法治的制度越来越健全,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更加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概言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对于法治建设水平的提高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面向未来,以完善的法治体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共识。通过法治建设,为每一位公民和每个企业提供稳定可靠可预期的行为规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要求。

为什么强调党的领导、民主和法治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门治国的科学。民主解决的是治理权威的来源问题,法治解决的是治理权威的运用问题,而党的领导解决的则是治理权威的主体问题。同时,民主和法治又都是一种治理机制,而党的领导则对这种机制起到调适作用。这是中国的现代治理逻辑,也是中国走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展望未来,一个走向现代化治理的中国,必然是一个更加强调党的领导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更加注重民主发展、法治建设的中国。这三者之间非但不矛盾,反而将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文明形式,为人类政治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复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与作为宏大梦想的民族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愿景中是同一个向度的不同阶段,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求实现民族复兴,二者是一致的、内在统一的。

世界上以民族复兴为未来奋斗目标的国家并不多。令人信服地宣告民族复兴,至少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这个国家或民族通常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第二,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遭受过巨大的历史挫折;第三,这个国家或民族目前具有实现更高更强发展的雄心壮志;第四,这种雄心壮志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可行性。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显著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的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立在实干兴邦理念之上的复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这是中国人民倍加推崇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髓要义。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复兴的不易,必须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不相信“躺平”“坐等”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当代中国,以苦干实干加巧干的方式实现自身梦想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显著特征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传承弘扬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语言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但不是现代化的负累,反而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根基,中华民族才能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则是“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也就是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不是简单地使之再现于当今,更不是简单地用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各种行为,而是要把蕴含其中的精气神和价值观发掘出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此中所要弘扬的,是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的是为了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美美与共,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再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充分正当性和内驱力的复兴。一些国家想当然地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意味着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衰落,或者意味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极端的形式就是战争。这种用西方国家崛起的经验对中国崛起进行判断的方法是错误的,其所蕴藏的深层思维模式具有根本的误导性。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有着充分的正当性——这是人类历史上不多见的没有损害任何其他国家的利益、反而普遍提升了人类福祉的复兴。也正因为这样的正当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实现复兴也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对于以任何借口压制中国复兴的言论和行为都不会接受。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激发的民族复兴情感,并没有表现为某种民族主义。这一点使之显著区别于许多所谓采用了“现代政党政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民族主义被政治家或政客们用来作为相互竞争、拉选票的工具。政客们最擅长的并非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取得政绩去赢得人民的支持,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挑拨民族主义情绪,但并不对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去负责。这样的政党政治产生的后果,可以解释许多国家和地区何以发展到社会撕裂、种族对立等程度。

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越来越具有世界眼光,越来越强调坚持胸怀天下。

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同时面向世界而不懈求索。早在1947 年,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一群“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是世所公认具有天下情怀的世界级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发展进步的理念和愿景集中表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一方面,这源自中国古老的治国理政智慧,“天下”既是治国理政的环境、对象,更是应当有的一种心胸、气度。如果没有一种“天下”的气度,那么无论是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是长远的战略规划,都具有相当的狭隘性,因而也就难以获得好的治理效果和社会认同。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坚持“本国优先”“本国第一”,肆无忌惮地表露狭隘自私的价值观,从长远看这是难以持续的。另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的远大追求。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因而他们以追求中国的强大和中国人民的幸福为要务。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握中国与世界命运的理论者与行动者。

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意味着中国将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战略主张,在重大国际事务上根据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判断,表明自己的立场;意味着中国在提升自己发展水平的同时,也愿意帮助一切向中国寻求帮助的国家和人民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一些不适用的主张、不公正的规则和不平等的秩序被滥用时,中国有权利也有意愿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发出强有力的声音、采取必要的行动。

放眼世界,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直接或间接地对另外一些国家公然采取破坏信任与安全感的行为,从而引发国家间关系紧张乃至对抗。这种“回旋镖”式的博弈,不但给人类带来了自二战以来从未有过的不安全感和不安定感,也带来了深刻的理念与认知挑战。面对这种全人类必须共同应对和解答的不确定性与挑战,中国展示出独特的智慧。中国将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公平正义、合作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的实力越强,世界上维护和平、发展、进步的力量就越强,呼唤公平、正义、合作的声音也就越嘹亮。

当今世界,谁是建设者,谁是破坏者,一目了然。截至2022 年4 月,中国与149 个国家、32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 亿美元增至超过2.6 万亿美元。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合作向世界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正能量”。同时,中国作出力争于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6.2%。这才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有的样子!在这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中国也必将做得越来越好!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过去10 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以确凿无疑的方式证明了思想创新与引领的伟力。憧憬未来,中国的样子必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擘画的图景: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国家实现更好的治理,民族日益走向复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国家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