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闻杜鹃初啼》的曲式结构特征

2022-07-30 02:14张印航
艺术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调调性乐句

□张印航

(张印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On Hearing the First Cuckoo in Spring这部作品的中文译名为《春日闻杜鹃初啼》,是英国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戴留斯创作的作品。其创作深受法国音乐的影响,具有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与德彪西的音乐有相似之处。作品多描述自然景色,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

一、作者概述及作品分析方法与目标

(一)作者概述

戴留斯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早年受到过钢琴和小提琴教育,尽管戴留斯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他的父母反对其将所有精力都放在音乐上。戴留斯虽然在经商方面没有特殊才能,但由于工作,他拥有了去巴黎、挪威旅行的机会。在各地的游历使他在音乐方面终身受益。

1884 年,戴留斯去到美国的佛洛里达州,在那里,他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全身心投入作曲,同时,又得到当地一位很不错的音乐家托马斯·华得的指点。亚热带的环境、离乡背井的孤寂与黑人的歌声都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86 年,戴留斯决心不再从商,他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进修。在学习期间,他结识了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格里格对戴留斯有重要影响,格里格不仅结交和鼓励戴留斯,还成功地说服了戴留斯的父亲支持儿子成为一名作曲家。

格里格对戴留斯来说是良师益友,这部作品更是采用了格里格改编成钢琴曲的挪威民间曲调。在这首管弦乐小品里,作曲家通过对杜鹃啼鸣的暗示,把自己深切感受到的春天来临的情感注入音乐之中,还糅合着作曲家对挪威的无限怀念。

(二)作品分析方法与目标

整首乐曲将一个缓慢的三小节短小引子作为开始,接着是双簧管和弦乐器上的一些短句模进,旋律带有英国民歌风格,表达出作曲家对春景的无限感慨,同时也暗示出杜鹃的声声啼鸣。在引子结束后,戴留斯在音乐中引进了一支采自挪威民歌《在奥拉山谷》的新旋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让单簧管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杜鹃的啼叫声。

经过细致聆听、分析作品后,笔者发现这部作品的挪威旋律动机与动机上方带有英国民歌特点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于是想将这两条旋律假定为作品的主题一与主题二。下文笔者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在分析假定主题一与主题二的过程中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分析与论证

《春日闻杜鹃初啼》这部作品是一个带展开中段的三段式,再现段具有综合再现的特点,音乐整体具有三分性。其主要图式如图1。

图1

作品特征如下。

呈示段:呈示段是一个并行二句式的乐段。由G 大调进入,并且由之前笔者假定的主题一,即挪威民间旋律动机进入,第一乐句可划分为4+4 的结构,在乐句结束处出现假定主题二后乐句结束;第二乐句仍由相同旋律并行进入,但是有了新的发展,融入了主题二,并进行变形,调性由G 大调转到D大调,呈示段以开放调性结束。

展开段:展开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承接性。第一阶段由类似主题一的变形材料引入,且将之前的主题二旋律在双簧管重复一次,巩固了呈示段,此后主题二变形发展,调性由D 大调转到A 大调,由长笛奏出的主题二再次出现,最后材料分裂,转入同名大调E 大调。进入阶段二,首先也重复了两次呈示段第二乐句的主题,后出现第一阶段主题二的变形发展与主题二,此后由单簧管奏出类似杜鹃的啼叫声作为乐句的补充,这一阶段的展开程度更高。第三阶段则是由单簧管奏出主题二后由长笛再演奏一次,不同的是调性转到D 大调,为再现的调性做了准备,同时也依旧融入杜鹃的啼声。

再现段:再现段调性回归到G 大调,具有综合再现的特点,也可以看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展开程度最高的b 句进行巩固,后可看作一个调性与材料的过渡阶段,最后再次出现挪威民歌旋律主题一的乐句,整首作品结束在平和之中。

三、作品主题的特征分析

(一)主题一(4~9 小节第一小提琴,如图2)

图2

1.旋律音程

从图2 谱例A 可以看到,这6 小节旋律的音程是很有规律的。首先,旋律音程的单位是由每小节弱拍上的四分音符、向下小节强拍上的二分音符进行构成的“抑扬格”动机体现出来的。其次,为了表述方便,将向下的进行叫作“X”型,把向上的进行叫作“Y”型,可发现,将6 小节划分为三个乐节,a 乐节由X 型构成,a″乐节由Y 型构成,而中间的a′则是Y+X 的形态,具有过渡性质。再次,X 型向下的进行有大小二度与纯五度,而Y 型向上的进行是大小二度与纯四度,这刚好两两形成了逆行与倒影的关系。

2.旋律音列

从图2 谱例B 可以看到,如果去掉这6 个小节的节奏,让旋律按照音级进行排列,则可以得到一个音列,而这个音列在主题二也得到了运用。

3.和声结构

主题一的和声节奏规整,但从音调来看更像是从六级进入,具有小调性,与主题二能够形成双重调性的效果。

主题一特征见表1。

表1

(二)主题二(9~11 小节单簧管与双簧管,如图3)

图3

1.旋律音程

从图3 可以看出,首先,旋律音程的单位是由每小节弱拍上的四分音符,向下小节强拍上的四分音符进行构成的“抑扬格”动机体现出来的,这一点与主题一一致,不同的是,两个主题的向位是相反的。为了表述方便,依然将向下的进行叫作“X”型,把向上的进行叫作“Y”型。不同于主题一,Y 只有一个向上的纯四度,而X 型依然有下二度与新的下三度。主题的形态整体就是“Y+X”与“X”,由于主题短小,可利用旋律的进行将旋律划分为三个乐汇,前两个是相同的“Y+X”乐汇a,最后是全部由“X”构成的连续下行乐汇a′。

2.旋律音列

从图3 谱例B 可以看到,如果去掉这6 个小节的节奏,让旋律按照音级进行排列,则可以得到一个音列,而这个音列在主题一也有体现,它们刚好是相同的音列,虽然作曲家使用了两个国家的民歌曲调,但是却使用了相同的音列,十分巧妙。

3.和声结构

主题二和声节奏也是规整的,不同于主题一的小调音调,主题二是大调性的,并在乐汇a′时由五级连续下行到一级结束。

主题二总结如表2。

表2

四、作品主题的特征发展

在总结作品特征时,笔者将作品划分成三个段落,即呈示段、展开段、再现段,主题一、二材料在发展中必然具有“对应重复”的关系,就如呈示段的第一句与再现段的最后一个乐句,是主题一的再现。就呈示段来说,第二个乐句是主题一并行进入,之后弦乐部分融入类似主题二的节奏形态让主题一材料进入新的阶段。展开段的材料也在呈示段有可寻之处。

呈示段的终止乐句已经做过简单分析,因此不予举例。展开段的第一阶段(21~33),弦乐从谱面上看是使用了新的材料,但是还是在之后使用了主题二的变化形式,是对呈示段的巩固。在旋律声部,仍然使用与呈示段第二乐句主题二变形同样的动机,巩固了呈示段的终止调性。第20 小节最后一拍进入21 小节,看似这个新的材料是与呈示段结束句材料有联系,但随后向位就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展开段要做调性的变化,对材料巩固以后,弦乐声部就已经在为新的调性做准备。此时调性由D 大调转入A 大调,这一点也在随后长笛奏出的旋律音调得到证明。此时,旋律的形态与展开段第一阶段弦乐相似程度很高,与主题二也十分相似,之后的新材料音调变得十分宽广。

在第29 小节,单簧管又奏出类似杜鹃啼叫的音调,像是一个新的过渡,为更高程度地展开阶段二做了准备,旋律调性转入e 小调,底下弦乐却在最后转入同名大调E 大调。

在第34 小节,展开部进入第二个阶段,此时旋律来到了弦乐组的小提琴声部,全终止以后由单簧管奏出展开段第一阶段第一乐句的全新材料,类似对展开第一阶段的呼应,展开程度高。全终止后又是单簧管奏出模仿杜鹃啼叫,此时的功能更像是对第二阶段的补充。

在第三阶段(47~57 小节),旋律仍是主题二的第一次变形,只是第一次是巩固第二阶段的E 大调,到了第二次就转成D 大调,为再现段做出准备,但弦乐依然使用第二阶段双簧管的旋律,依然是对上一阶段的承接。

再现段第一乐句用主题二第一次变形引入,并有展开段第一阶段的材料。再现段第二乐句像是两个材料的综合。到此乐句,再现段第一乐句具有展开段第二阶段再现的特点,再现段第二句有展开段第一阶段再现的特点,这两两对应的地方形成了对称效果。这个乐句总体也有过渡的性质,旋律声部使用再现段第一乐句后半部分。

到了第82 小节,挪威民间旋律主题一再次出现,是呈示段第一乐句的再现,形成了良好的呼应效果,最后让整个作品在安静的氛围中结束。

五、作品总结

戴留斯在作品中使用的挪威主题一与带有英国民歌特点的主题二贯穿了全曲,且两个主题使用的是同一个音列,但两个主题有着不同的旋律特点,具有双重主题性;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看似是主题二的变形发展更多,但是弦乐的发展更多地运用主题一的节奏形态。

作曲家戴留斯使用相同音列来发展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使用弦乐描述春天的景象,整首作品听起来使人仿佛沐浴在田园风光之中。同时,戴留斯用双簧管巧妙地演绎出杜鹃的形象,使整个作品听起来既能让人感受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温暖之象,又能在安静氛围中通过偶尔“啼鸣”的杜鹃叫声,透露出作曲家对家乡淡淡思念的忧愁之情。戴留斯同时演绎出挪威、英国两个国家的音乐风格,整个作品十分平静却又不至于陷入平淡和烦琐,简洁的配器更凸显了作品的精致。

猜你喜欢
大调调性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