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

2022-08-07 03:17姚雨彤宋维娜于晓平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4期
关键词:摄食障碍因素

姚雨彤,宋维娜,于晓平,姜 震,隋 晶,王 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山东青岛266035)

下咽癌作为临床常见的头颈部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5%~0.24%,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2%,其发病位置隐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临床晚期病例多,晚期患者高达80%~90%,多发生于梨状窝区、下咽后壁区次之,环后区最少[1-2]。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虽能彻底切除肿瘤,但因切除范围广而易出现环周性缺损,吞咽障碍是术后常见并发症,50%~70%的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症状[3]。下咽癌术后患者并发吞咽障碍,可引发呛咳、吸入性肺炎、营养失衡等问题,严重制约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病因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多认为与患者个体因素、肿瘤因素、手术及放化疗有关。明确下咽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28例下咽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3月1日~2021年10月31日228例下咽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18岁;确诊为下咽癌且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患者资料完整;患者神志清楚,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术前存在吞咽障碍或合并重症肌无力、代谢性肌肉疾病者;术前无吞咽障碍,但经颅神经检查异常者;既往有脑卒中和神经系统疾病史、咽喉及食管疾病史者;术后3个月内病情不稳定或死亡者。

1.2 方法

1.2 1 调查内容 于病历管理系统提取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①基本信息: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②疾病与手术情况:基础疾病、肿瘤主体部位、肿瘤分期、手术方式、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

1.2.2 调查方法 随访并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吞咽功能情况。①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将存在以下症状定义为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时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有异物感、哽咽感等不适反应,有喉返神经损伤症状,如声音嘶哑、发声或咳嗽无力[4-5]。②吞咽功能分级: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指导患者取半坐卧位,同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饮水30 ml并判断患者的吞咽功能,顺利将水咽下计为1级,能不呛咳的将水咽下计为2级,能1次咽下但存在呛咳计为3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计为4级,频繁呛咳且无法全部咽下计为5级[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采用 Logistic 回归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本组下咽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 本研究纳入228例下咽癌患者中,确诊为术后吞咽障碍150例,患病率为65.79%,其中吞咽功能分级为3级75例(32.89%)、4级51例(22.37%)、5级24例(10.53%)。

2.2 本组下咽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本组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2.3 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多因素分析 将是否发生吞咽障碍作为因变量,年龄、肿瘤分期、手术方式、放疗治疗作为自变量,赋值后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术后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下咽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 吞咽障碍是因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道括约肌或解剖功能受损导致的进食障碍,是下咽癌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7]。下咽癌的发病位置特殊、隐匿,病理易在黏膜下播散、易侵犯颈部其他重要结构,对吞咽相关器官解剖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侵犯,再加上受手术损伤、术后放疗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易出现吞咽障碍,严重制约下咽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学者多认为,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患者年龄、肿瘤情况、手术方式及术后放疗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8]。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分期晚、喉咽部分切除术、术后放疗是引发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①肿瘤分期:本研究显示,肿瘤分期晚是下咽癌术后出现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目前临床多以TNM表示肿瘤的原发灶大小及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肿瘤分期越高提示淋巴结转移范围越大,放疗范围也随之增大,治疗方案更复杂,增加了吞咽障碍的发生率[9]。②手术方式:本研究显示,手术方式为喉咽部分切除术,是引发下咽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下咽癌患者在切除原发肿瘤病灶的同时,口咽解剖变化、组织神经损伤难以避免。专家共识指出,咽食管吻合口狭窄是造成术后吞咽障碍常见的原因[2]。晚期下咽癌患者在行喉、咽部分切除术时,可导致梨状窝缺失和咽腔变窄,会厌与杓状会厌襞切除后,喉部无遮挡与覆盖组织,可增加吞咽食物误入喉腔与气道的风险,出现吞咽困难[10]。③放疗治疗:本研究显示,放疗治疗是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放疗治疗对吞咽障碍的影响表现为多个层面,放疗可引发组织纤维化、唾液分泌减少及局部组织肿胀,患者的下咽部黏膜容易出现粘连,继而出现继发性狭窄等症状,引发吞咽障碍。此外,放疗治疗患者多合并口腔黏膜炎,出现咀嚼和吞咽时对刺激性食物敏感、咽部疼痛、口腔出血等症状,患者的正常吞咽功能受损。④患者年龄:本研究显示,年龄>65岁是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高龄患者随着机体衰老、吞咽功能也随之衰退,表现为中枢灵敏性低于青年人群,同时在吞咽过程中的咳嗽反射等功能减退,增加吞咽功能风险。此外,吸烟、饮酒、气管切开在一定程度会增加下咽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风险,过度饮酒者吞咽活动受限更明显,烟草可对口咽部黏膜产生直接机械刺激与热刺激,同时对免疫功能和微循环产生不利影响。

3.2 下咽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 结合下咽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加强患者的预防与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呛咳、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尤为关键。一方面,临床应结合导致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识别高危人群,实施预见性管理措施。①早期筛查与健康教育:积极宣传下咽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尽早发现并规范治疗。肿瘤诊断的初始阶段开展戒烟酒等健康教育,贯穿患者的治疗与生存阶段[11]。②优化手术方式:在切除病灶、保障下咽癌肿瘤根治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到手术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把握手术指征,避免手术范围过大,保障吞咽相关器官解剖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相关损伤,减少吞咽障碍风险。此外,术中咽食管黏膜吻合时应尽量扩大吻合口呈斜面,避免瘢痕增生导致咽食管吻合口狭窄,以便食物能够顺利通过咽腔。③放疗管理:尽量避免过量放射剂量,将咽缩肌的平均剂量保持在合理可实现的最低水平,可采用调强放疗或质子放疗,精准勾画放疗靶区,降低对吞咽结构的辐射。通过综合性、预见性护理,降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应重视下咽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的评估与康复护理,通过精细化摄食管理,保障患者进食安全。①功能评估:可应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等方便快捷的主观评估方式,结合患者症状动态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实现对院外患者的吞咽功能数据跟踪;采用电视荧光吞咽功能检查等客观仪器,评估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等级,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2]。②吞咽功能训练:舌部训练中鼓励患者将舌尖伸出唇外并摆动;发音训练是指导患者坚持进行“啊、呜、喻”等发音;面部肌肉训练时鼓励患者进行鼓腮、张口闭口等活动;唇部训练是晨起和午后发“呜、咦”等音,增强唇部运动力量;进食训练是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头略向前屈,选择易吞咽食物反复咀嚼并吞咽[13]。③摄食管理: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营养需求进行科学的摄食干预,例如营造清洁、舒适、安全的摄食环境,选择合适的食物类型及摄食方式,应用优质的体位补偿增强摄食安全性,借助有效的摄食护理降低患者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4]。

综上所述,下咽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肿瘤分期晚、喉咽部分切除术、术后放疗是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中应结合引发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识别高危人群,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吞咽障碍的发生。同时重视对并发吞咽障碍患者的动态功能评估、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摄食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摄食障碍因素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