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念下我国少年儿童分级阅读现状及优化进路探析

2022-08-17 06:3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语文读物分级

田 烨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媒学院,西安 710068)

一、“大语文”观的内涵阐释及特点

2001年我国公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并在2011与2017年两度调整,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用“语文素养”的表述代替“语文能力”,将“大语文”观念引入公众视野。大语文教育思想是由我国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最初提出[1],主张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全方位、宽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拓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锻塑语文能力,增强语文感知,提升语文素养[2]。

在2017年秋季实施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明确写入总目标。调整小学语文教材,大幅提升古诗文比例,要求篇幅占比达30%,增加55篇至124篇,增幅高达80%。202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明确规定小学生必读书目110种,对阅读效率提出要求。

在国家顶层文件的规划下,“大语文”要求学生跳出应试的局狭,培养深厚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思维与文学素养,实现少年儿童身心俱进。并且“大语文”观凸显阅读体量增加、涉猎范围广泛、基础性地位增强三大特征。阅读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核心组成,因此针对少年儿童群体进行高效阅读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级阅读的本体理论溯源及在我国的最新发展

分级阅读源于1836年欧美,建立在对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威廉·麦加菲开发的《麦加菲读本》被认为是分级阅读的萌芽之作[3]。按照少年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及阅读习惯,兼顾读物的篇幅、字词难度、文体、艺术性及文章主旨等因素[4],按照语言特点和少年儿童认知水平进行分级,而非机械地按照年龄分段[5]。通过对图书难度、少年儿童阅读与水平阅读效果进行双向监测,将选书和读书两个环节纳入同一体系中综合考量,使图书难度级别与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合理匹配,进而达到阅读水平稳步提升。

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分级阅读的研究及现实推进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从顶层政策支持,到学术界积极参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多种阅读分级形式并存,各具特色并相互补充。其分级模式大致可分为字母表体系(如A-Z分级法,以26个字母顺序划分图书等级);年级体系(GEL,根据阅读者的年级和年龄判断阅读水平);数字体系(如蓝思(Lexile)、阅读发展评价体系(DRA)、分级体系(AR))这些分级方法均采用量化数值对阅读能力计分,通过测试分数评定受试者的阅读水平。并且,欧美的分级阅读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测试到阅读行为纠正进阶的流程闭环,模式成熟。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首先对参与阅读的少年儿童进行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选择适合的书籍,进入独立阅读阶段。当阅读完成后再进行诊断性测评,获得阅读的真实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纠正,然后重复独立阅读环节。在实现阅读等级进阶前,“独立阅读——诊断性测评——反馈纠正”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直到能够连续通过等级阅读水平诊断测评,则实现进阶,重新选择匹配新等级的图书。这样的阅读流程闭环,能够有效帮助少年儿童在适合自身认知水平的阅读通道上实现高效阅读。

国外分级阅读除了有政府政策扶持(如美国2001年通过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6],设立了各类分级阅读标准,并渗透至学校课程的各环节,已实现了多元主体通力协作。教育公司、科研机构制定出分级阅读的量化体系与测量标准,提供分级阅读指导课程;各类图书数据库按照分级标准划分,帮助读者按需求检索书目;出版发行商在图书出版时标注分值,在扉页提供分级阅读分值对照表,帮助读者对照选择;亚马逊等售书网站按照分级阅读标准显示图书,将书目按照年级分类摆放;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建立数据库,合理配置学校阅读资源。并且欧美等国已将分级阅读的品类延伸到除文学作品以外的领域,包括电影、电视、游戏等面向少年儿童的出版物均在其分级范畴之内。

厘清分级阅读的理论根源,在欧美等国的发展现状、成熟模式及基本特点,对我国分级阅读未来进路的规划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分级阅读”理念传入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2000年,台湾地区全面推行《儿童阅读实施计划》[7],将分级阅读推广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内容进行扶持[8]。在我国大陆,“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于2008年成立,并于2009年率先推出首个《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具有较强参考价值。同年五月,“接力儿童分级阅读中心”成立,并发布了《中国儿童读物分级阅读指导建议》及首批分级阅读推荐书目。这两家研究中心的积极践行,为我国大陆分级阅读理念的探讨与深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历经十余载的发展,我国“分级阅读”由引入期的“热议追捧”逐渐向地区试点、理性探索和自主研发转变。该理念已经得到广大少年儿童、学校及家长的普遍认可。对于分级阅读的发展策略,也从最开始的可行性等层面转向寻求更好分级标准及测评体系的延伸。

目前,国内几家知名的阅读创业类企业如柠檬悦读、亲近母语、考拉阅读及三叁阅读等都在分级阅读标准开发中做出大量实践,例如考拉阅读自主研发的中文分级阅读系统ER Framwork,从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及实际运用五个维度对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进行评定。三叁阅读根据儿童心理认知及语言发展特点,制定出包含情绪感知、文本复杂性与适应性在内的涵盖6大维度和12个指标的分级阅读测评标准。这些企业的积极探索,对中文分级阅读体系的建立和商业实践作出贡献。

2019年,国内首个基于学术层面建构的中文分级阅读体系“鎏阅”出台,代表着我国分级阅读领域学术探索的最新成果。该标准在坚持“儿童本位”的基础上,尊重少年儿童阅读水平差异,以系统的中文分级阅读教育为核心,凸显汉语语言特点,力求使每个少年儿童热爱母语,从合适的读物开始体味汉语言的魅力并喜爱阅读。

该标准将少年儿童阅读能力测评与儿童文学读物水平相结合,构建出双线阶梯化划分的分级阅读体系。将分级阶段细化为16个等级,分别对应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鎏阅”没有用笼统的文字描述分级内容,而是引入文学作品体裁,将读物水平划分为字词、句式、篇章等七个维度,与少年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划分的认知、理解、运用等六个维度合理对接,实现较为细致的分级参考。“鎏阅”的研发主体吸纳了高校学者、资深教研团队及一线教师,以人工分析为主,机器智能分析相辅,较好地照观了汉语中体裁短小精悍,但含义深远的特质[9]。

“鎏阅”目前发布的目标主体年龄以小学学段为主,利用细致的维度划分较好地实现了分级量化,较过去分级系统中“合适”“适宜”等笼统含糊地表达更具操作性。目前该系统针对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标准研制也在整体规划当中。

三、我国分级阅读的现状调研

面对“大语文”对高效阅读的需求,阅读创业类企业与学界积极探索、阅读市场潜力巨大,国内分级阅读市场接受及家长认知程度到底如何?本文结合艾瑞数据2020年10月针对分级阅读的调研和iClick社区问卷进行分析,试图描述现阶段我国分级阅读公众认知与市场参与的现状,厘清问题,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分析的有效问卷样本量918份,其中一线城市244份,二线城市235份,三线城市196份,四线城市及以下243份。涵盖的学龄群体为:幼儿园208份,1-3年级段351份,4-6年级段214份,初中94份,高中51份。

(一)家长对分级阅读的认知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65.9%的家长听说过分级阅读,但是其中仅有69.3%的家长能够正确理解分级阅读的内涵(即按照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分级)。有效认知率为45.7%。(有效认知=听说过分级阅读的家长比率65.9%×按照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进行分级的家长比率69.3%)可见家长对于分级阅读的认知度及准确率有待提升。

(二)家长采取过的分级阅读措施

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家长采取的分级阅读措施如图2所示:

图2 2020年中国家长采取过的分级阅读措施

近九成的家长均均采取过措施,可见分级阅读的市场认可和家长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形式单一,尚停留在选购图书阶段。近半数的家长表示会从权威教师或专家处获取分级阅读书单,根据书单选购。此外,监测阅读水平提升效果的家长群体已超过四成,可见分级阅读诊断性测试及反馈环节逐渐受到重视。

(三)家长对孩子阅读水平了解情况及判断依据

问题:A1.您了解孩子的阅读水平吗?得到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在918份样本中,72.7%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中文阅读水平,63.2%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英文阅读水平,两者相比较,父母普遍认为自己对孩子中文阅读水平的了解程度更高。但是具体涉及对阅读水平内涵认知的问题中,仅有29.1%的父母能够正确认知。(问题及设计维度如表1所示)

图3 2020年中国家长对孩子阅读水平的了解程度

表1 2020年中国家长对阅读水平内涵认知情况(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2020年中国家长对孩子阅读水平的判断依据如表2所示:

表2:2020年中国家长对孩子阅读水平的判断依据(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如表2所示,与英文阅读水平的判断方式相比,家长在判断孩子中文阅读水平时,更倾向于向孩子提问或孩子自身反馈等偏主观的判断方式,较少采用网上或专业机构提供的阅读水平测试等更为量化和科学的形式。

四、我国分级阅读当前发展面临的瓶颈

我国分级阅读体系从建立至今进步较快,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主任理查德·安德森教授曾做过调研,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是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我国分级阅读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提升少年儿童阅读能力的道路还很漫长。目前,国内分级阅读主要面临的瓶颈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流程闭环未形成,分级方式缺乏延展性与递进性

分级阅读的流程闭环按照“初始阅读水平测试——选择合适书籍——独立阅读——诊断性测评——反馈纠正——阅读等级进阶”循序渐进,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实现帮助少年儿童在适合自身阅读水平的通道上快速进步。目前国内对于分级阅读的内涵所指认知不够,大部分人依旧将分级阅读简单视为图书分级,未将少年儿童阅读水平纳入分级标准中共同考量。市面上的主要分级手段仍以分级阅读推荐书目为主。根据2020年分级阅读现状调研的数据可知,近六成家长采取的分级主要措施尚停留在“为孩子选购与阅读水平匹配的图书”,缺乏对阅读水平的监测。并且家长对孩子阅读水平的评判方式偏主观,科学性不足。获取分级阅读书单的形式主要“根据教师、专家或实体书店的相关推荐,分级阅读的流程闭环尚未形成,分级方式缺乏针对个体差异的前测判断、阅读完成后的诊断性测评及反馈纠正,无法准确评判阅读效果,只读书而无纠正监测,势必会影响阅读能力提升。

(二)对分级阅读解读片面,停滞在“兴趣”层面

目前,国内对分级阅读内涵认知不足,将阅读视为兴趣爱好,阅读的相关书籍视为课外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固然重要,但是在学校的课业压力及应试需求面前,阅读就会让位,认为只有闲暇时间才能进行课外阅读。包括当当、京东等专设售书频道的电商,也会在寒暑假加大图书推广力度,设立推荐书单,也是这一思维定式使然。如当当网和三叁阅读联合推出的《分级阅读书单》,涵盖目标主体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推荐12个书目,包含套装书,进行假期促销。中小学也广泛开展《假期拓展书单》活动,鼓励少年儿童用阅读丰富假期生活。但是,如果简单地将分级阅读指向“课外读物”,将阅读时间等同于寒暑假或闲暇,对阅读理解停留在“兴趣爱好”而非阅读能力与品味层面,会窄化分级阅读理念。分级阅读是科学体系,通过训练与测评,使少年儿童获得阅读技能。其运行机理与学校语文教学异曲同工。因而,分级阅读欲达到能力锻塑的诉求,观念转变是前提。

(三)图书品类攸待丰富,目前多以人文社科为主

分级阅读的影响力与其读物体系的丰富程度和更新频率直接相关。以英国分级阅读的标志性读物“牛津阅读树”为例,其出版物分13个系列,包含叙事与非叙事两大类别,每年都会持续更新,照观成长需求、满足生活情境、拓宽阅读视野、拓展知识领域、丰富阅读经验,不断补充体裁[10]。目前我国分级阅读读物体系虽然也呈现出向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拓展的趋势,但人文社科与文学作品仍是主流,图书品类的丰富程度及更新频率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也明确要求学科类别应涵盖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及艺术四个门类,以此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目标,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四)主体结构单一,合力尚未形成

国外分级阅读多元主体已形成,从顶层的政策制定,到教育公司、图书数据库、出版商、售书网站及中小学通力协作,各尽其职,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从我国目前的分级阅读调研现状来看,参与分级阅读的多元主体尚未形成,主要推动力源自阅读创业类企业及出版界,结构较为单一,其号召力及社会影响力有限。此外来自商业及培训机构的分级阅读测评标准,容易各自为政,如若缺乏联系与对照,庞杂的分级标准会给家长及少年儿童的选择造成困扰,实用性与指导性不强。商业网站出台的分级阅读标准,权威性与公益性也容易受到质疑,这也是分级阅读现实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五、推进我国分级阅读进路优化的策略

(一)完善分级阅读流程闭环,将重点从选书向评价监测环节迁移

分级阅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历经数载,欧美市场已形成阅读流程闭环。前期解决“读什么”和“自身水平检测”两个问题,过程中关注“理解、感知、速率”等要素,阅读后对“阅读效果”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与行为纠正。环环相扣,有效衔接的阅读流程是有效分级、合理评价的基础。前测环节保证分级按照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进行,进而推荐适合读物。阅读水平测试能够改善我国分级阅读重读物与书单的现实问题。采取读物、阅读主体双线测评定级、分级计量,使家长清楚孩子的阅读水平,选择合适读物。“读得快、读得懂”等正向反馈会激励少年儿童的阅读行为,便于自身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时,除了整体阅读水平测评报告,分级阅读诊断性测试报告更便于家长和少年儿童看到实时阅读水平的变化与细分维度结果,更够能为直观和准确地反映阅读主体水平。通过细致深入地了解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才能够在阅读纠正环节更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二)对阅读认知从课外兴趣爱好更迭为必备素养

少年儿童的阅读行为应建立在对阅读理念的深刻认知之上。将阅读文化认知跳出兴趣爱好和“课外书”的层面,提升到民族文化素养的高度,才能推动整个社会阅读理念的变革,产生内推动力。分级阅读的诉求如下:

1.提升阅读能力。涵盖阅读的速率、阅读量、阅读技巧、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持之以恒的积累获得。语文课程设置的本意就是如此。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认知,不应停留在兴趣爱好层面,而是社会性的人,对母语的运用和掌握能力。

2.提升阅读品味扩大知识涉猎。积极认知阅读内涵,对读物品质建立标准,追求读书带来的欢愉与享受,是阅读品味逐步提升的表现。通过阅读涉猎范围拓展,扩大知识面,形成知识版图,能够获益终身。合理进行分级,在高效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是“大语文”观中语文素养的构成,更是拓展语文思维,打好母语底色,培养爱国情怀的重大命题。

(三)拓展读物品类及形态,向电子书、影视作品等领域延伸

现代社会,能够传递知识、提供资讯的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传统的纸媒在多媒体冲击下影响力式微,全媒体阅读时代已经到来。电子书、动漫作品、手机阅读app等读物形式成为时代特征。因此,分级阅读的读物品类不能仅针对纸质图书。品类的丰富包括从文学作品向艺术、自然科学延伸;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多媒体作品,如影视作品、动漫、网络读物及游戏等进行合理分级。

“大语文”观主张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在丰富的学科门类中汲取养分,全方位,宽视角地将阅读活动延伸到多种媒介中。因此,通过合理的评定计分,将影视作品、网络读物等多媒体作品也按照分级显示的模式,合理分类,并附分级阅读对照表,便于家长和少年儿童进行选择。此项工程品类繁多,分级的工作量和难度都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加以完善补充,才能逐渐形成规范。在此项工作中,需要精通儿童心理学、儿童阅读认知习惯的专家学者、结合出版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协同合作,多元主体共同配合,经过市场的检验,开拓出一条品类丰富,符合时代特点,向多种媒介延伸的分级阅读读物体系。

(四)指导与引导,建立开放多元的分级阅读体系

阅读活动本身是一项具有人文意义的文化实践。人文意义的特点不像自然科学般有可重复性的标准化答案,主张见仁见智。并且根据民族、语言、宗教、地域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分级阅读亦如是,虽然该理念是被世界所广泛认同的阅读趋势,但是在其具体践行过程中,会因语种、文化、难度指标认知差异而在各国呈现差异化发展。所以,欧美现行的分级阅读体系只可参考借鉴,无法照搬。因为在英语语系中,主要的语言难度指标是单词的词长,在中文体系中,字词的难度显然不是分级标准中的决定因素,而需要更多的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及体裁内涵。故而,分级阅读体系指标及维度的设立可以有其独立性,并注重其关联性,效仿欧美不同测评体系中,具体分值和分级等级互相关联并进行互换的经验。这无疑对市场和使用群体而言更具指导性,也更便于操作。所有分级阅读的指标体系核心宗旨都是帮助家长及少年儿童了解阅读主体的阅读水平,并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读物,实现有效阅读。在此核心宗旨上,建立开放多元并协同互补的分级阅读评价体系,不仅是市场需求,也是受众景愿。在分级阅读评价体系中,应注重传达如下核心理念:“不同的企业、官方均可制定行之有效的等级评定体系,同时保证家长及少年儿童选择对照的权利”。这也是分级阅读未来进路多元化发展思路之一。

新时代呼唤新的人才培育标准,“大语文”观要求将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课内演化到课外,根植社会,放眼未来,从瑰丽的汉语言中汲取养分,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出发,从生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深挖资源,实现少年儿童身心俱进。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阅读能力不仅是兴趣爱好,更是个人能力与文化素养的需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终身的兴趣是培育优秀的人和构建良好文化生态的诉求。能够有效促进、提升少年儿童阅读能力与质量的分级阅读不失为一种良好选择。希望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分级阅读流程闭环日臻成熟、社会阅读观念逐步深化、读物品类进一步拓展,能够在这个多元阅读的时代,使阅读成为新时代的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大语文读物分级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别忘了,人家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