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人才国际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比较与思考*

2022-08-17 08:17陈修高雷凤利
中国人事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国际化深圳

□ 陈修高 雷凤利 于 博

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当前,上海和广东两地都在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其中,人才国际化对推动未来国际化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人才国际化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政策措施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著作和论文;[1]同时,上海以及广东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也制定了相应的人才规划和行动纲领,[2]但目前还缺乏对沪粤两地人才国际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尚未对人才国际化目标的实现提出系统的对策和措施。[3]结合过去的研究和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认为,人才构成、人才素质、人才流动、人才环境以及人才影响等各要素的国际化,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人才国际化的进程和水平。[4-5]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和广东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为例,从人才国际化的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沪粤两地人才国际化的现状,发现各自特点,找出问题和不足,以期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一、上海与广东的人才国际化指标的对比分析

要做好上海和广东的人才国际化工作,科学、规范地量化评价和预测分析人才国际化的现有程度和未来趋势将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通过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来明确和把握两地人才国际化的进程和定位,对推进人才国际化向更高层次迈进有着重要作用。[4]

当前,在上海和广东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大背景下,人才国际化的研究应充分考虑未来的各个影响因素,以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取向,将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环境国际化、人才影响国际化等这些人才国际化要素综合考量,共同构成人才国际化程度的评价体系;[5-6]同时,每个要素的二级指标应包含体现其内涵的特征要素,也应充分考虑数据的易获取性和代表性,具体如下:一是人才构成国际化指标,包括(1)外国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2)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等。二是人才素质国际化指标,包括(1)获得国际专业资质证书人员数(国际金融分析师);(2)专利申请量;(3)PCT国际专利受理量;(4)专利授权量等。三是人才流动国际化指标,包括(1)国际旅游入境人数;(2)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者数量;(3)国际旅游收入,等等。四是人才环境国际化指标,包括(1)高等学校毕业生数;(2)研发人员数量;(3)研发人员数量及占从业人员比例;(4)R&D经费数量;(5)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等。五是人才影响国际化指标,包括(1)世界500强总部数;(2)外国直接投资额;(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量;(4)博物馆和艺术馆数等。[4]

在实际研究中,人才国际化的相关指标数据主要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深圳统计年鉴》等统计源获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1月至今,我国的国际人才交流受到很大影响,相关数据不能反映人才国际化的实际状况,因此,本研究选取疫情前的2019年的统计数字为代表,对上海和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广东城市的人才国际化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人才构成国际化

1.外国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2019年,上海外国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709%,广州的外国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0.568%(见图1)。

图1 外国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2.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2019年,上海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679%,广州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874%(见图2 )。

图2 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二)人才素质国际化

1.专利申请量

2019年,上海的专利申请量为173 586件,广州的专利申请量为177 223件,深圳的专利申请量为261 502件(见图3)。

图3 专利申请量

2.专利授权量

2019年,上海的专利授权量为100 587件,广州的专利授权量为104 813件,深圳的专利授权量为166 609件(见图4)。

图4 专利授权量

3.国际金融分析师(CFA)数量

2019年,上海的国际金融分析师为2 397人,广州的国际金融分析师为903人,深圳的国际金融分析师为649人(见图5)。

图5 国际金融分析师数量

4.PCT国际专利受理数量

2019年,上海的PCT国际专利受理数量为3 200件,深圳的PCT国际专利受理数量为17 459件(见图6)。

图6 PCT国际专利受理数量

(三)人才流动国际化

1.国际旅游入境人数

2019年,上海的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为897.23万人次,广州的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为346.28万人次,深圳的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为1 216万人次(见图7)。

图7 国际旅游入境人数

2.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者数量

2019年,上海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者为460.04万人次,广州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者为359.57万人次(见图8)。

图8 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者数量

3.国际旅游收入

2019年,上海国际旅游收入为83.76亿美元,广州国际旅游收入为65.3025亿美元,深圳国际旅游收入为50.03亿美元(见图9)。

图9 国际旅游收入

(四)人才环境国际化

1.高等学校毕业生数

2019年,上海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为13.1694万人,广州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为28.6777万人,深圳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为2.5926万人(见图10)。

图10 高等学校毕业生数

2.研发经费内部支出

2019年,上海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1 524.55亿元,广州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677.74亿元,深圳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1 328.2829亿元(见图11)。

图11 研发经费内部支出

3.研发人员

2019年,上海研发人员有29.33万人,广州研发人员有22.9万人,深圳研发人员有37.7937万人(见图12)。

图12 研发人员

4.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

2019年,上海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13%,广州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03%,深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94%(见图13)。

图13 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

5.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

2019年,上海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为63张,广州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为104张,深圳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为38张(见图14)。

图14 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

(五)人才影响国际化

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2019年,上海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90.48亿美元,广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71.4349亿美元,深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78.0944亿美元(见图15)。

图15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2.世界500强总部数

2019年,上海世界500强总部数为7个,广州世界500强总部数为3个,深圳世界500强总部数为7个(见图16)。

图16 世界500强总部数

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个数

2019年,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为6 800个,深圳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为5 867个(见图17)。

图17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个数

4.博物馆、纪念馆数量

2019年,上海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为131个,广州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为31个,深圳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为52个(见图18)。

图18 博物馆、纪念馆数量

二、人才国际化指标对比中看沪粤两地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从人才构成国际化指标看,2019年上海外国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709%,广州为0.568%;上海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679%,广州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874%。从这些人才构成国际化指标看,上海的国际化水平整体要高于广州;但是在居留许可外国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指标中上海低于广州。当然,国际化具有双刃剑,因为文化的差异,引入的外籍人口可能会难以及时与当地文化融合,适应当地的法律制度等,急剧的国际化可能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

第二,从人才素质国际化指标看,2019年上海市的专利申请量为173 586件,广州为177 223件,深圳为261 502件;2019年上海的专利授权量为100 587件,广州为104 813件,深圳为166 609件;2019年上海的PCT国际专利为3 200件,深圳为17 459件。一个城市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特别是PCT国际专利数量是衡量社会创新程度、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从这些指标看,上海均低于深圳,也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2019年上海的国际金融分析师为2 397人,广州为903人,深圳为649人,说明上海在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等方面的高层管理人才要多于广州和深圳。

第三,从人才流动国际化指标看,2019年上海的国际旅游入境人数897.23万人次,广州的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为346.28万人次,深圳为1 216万人次;2019年上海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者为460.04万人次,广州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者为359.57万人次;2019年上海国际旅游收入为83.76亿美元,广州国际旅游收入为65.3025亿美元,深圳则为50.03亿美元。从这些代表性的人才流动指标看,上海与深圳、广州各有特色,都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都是热点的出入境城市。

第四,从人才环境国际化指标看,2019年上海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为13.1694万人,广州为28.6777万人,深圳为2.5926万人;2019年上海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1524.55亿元,广州为677.74亿元,深圳为1328.2829亿元;2019年上海研发人员为29.33万人,广州为22.9万人,深圳为37.7937万人;2019年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上海为2.13%,广州为2.03%,深圳为2.94%。深圳的研发经费投入虽然不及上海,但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都明显高于上海,说明深圳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人才的集聚,值得上海学习借鉴。另外,2019年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上海为63张,广州为104张,深圳为38张。上海的人口基数大,与深圳、广州的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指标相比各有特点,各城市都有自己的短板。

第五,从人才影响国际化指标看,201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上海为190.48亿美元,广州为71.4349亿美元,深圳为78.0944亿美元;2019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上海为6 800个,深圳为5 867个;2019年世界500强总部数上海为7个,广州为3个,深圳为7个;2019年博物馆、纪念馆个数上海为131个,广州为31个,深圳为52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世界500强个数、博物馆和纪念馆个数等指标,上海均高于深圳和广州。[5-6]国际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可以用来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通过构筑良好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大氛围来推进人才国际化的进程。

三、沪粤两地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中人才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一)共性目标和任务

近年来,上海市和广东省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素质、人才结构、人才流动、人才管理的国际化,以加快海内外人才集聚步伐。但是,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大背景下,两地的人才国际化还需要在很多方面作出突破,人才国际化发展还任重道远。基于以上情况和未来发展,基于上海与广东的人才国际化需求与定位,提出以下共性目标和任务供探讨。

第一,全力推动国际人才本土化与本土人才国际化相互促进,加快实现人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一是要重视学校对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国际化课程设置,推动中小学双语教学,培育具备全球视野与国际对话能力的本土人才;二是要通过开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等,适当扩大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招收国际留学生和国际人才的规模,注重招收国际留学生和国际人才的质量;三是通过放宽居留政策等措施鼓励国际人才和优秀国际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上海和广东等地工作和生活,为上海和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国际动力,增强整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7-8]

第二,营造国际化的生态环境,打造与世界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人才服务区。一是发挥沪粤两地的移民文化优势,创造一种更加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一个更加国际化、多样化的人文和社会生态环境;二是政府部门发挥主动服务意识,为国际人才提供国际化的生活服务网络和平台,为国际人才提供了解所在城市的社会、教育医疗资源等的配套服务;三是探索国际化社区建设新模式,在生活配套、信息通信设施、办公居住场所等方面致力于打造多元语言环境、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化社区;四是积极引进国际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全球人才服务平台,大力争取国际会议论坛、国际赛事等国际性大型活动的主办权,推动城市进一步走向开放化、国际化。[7]

第三,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培育集聚一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战略人才。对于上海和广东来讲,亟须加快培育一批高质量战略人才。未来,通过引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一是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培育一批领跑者、开拓者,二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通过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9]在人才国际化的进程中,切实推进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完成好国家的战略布局任务;要瞄准沪粤两地战略科技人才培育的“世界高度”,确立重大战略主题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带来新动能,同时,健全“多维多元”的战略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与项目评价制度,构筑两地战略科技人才的“宽度”和“厚度”。

第四,在国际人才竞争中,下好先手棋,抓到主导权。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这就要求上海和广东两地在未来要努力构建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和集聚枢纽,嵌入全球人才网络,搭建世界级事业增值平台,进一步构建好国际人才大数据平台,打造好两地的人力资本增值平台、全球人才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真正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10]未来,特别要通过对海内外青年人才的跟踪调查,收集数据以及逐步构建和完善人才档案数据库,为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与交流提供依据,切实发挥好大数据和信息平台的支撑作用。

第五,人才国际化进程要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相协调一致。一是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要与相应的人才流动和人才规划紧密结合,应进一步摸清国际化人才在区域各类产业中的数量分布,从未来区域的发展规划、发展策略来确定国际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真正推动区域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11]二是人才国际化除了体现在吸引外籍人口的强度上,还体现在与外籍人口所在国家、家乡的经济文化交流上;使外籍人口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带动沪粤两地产业走出去,也更好地推动外籍人口的家乡发展,内外互相受益。三是要注意避免“郁金香效应”和人才泡沫现象发生。历史上,当某些产业受其内部的价值规律支配而获得合适的利润时,能够促进各个产业的竞相发展;但个别产业的暴利致使人们疯狂发展该产业,大量人才、资金等竞相流入该产业,使得其他产业枯萎,最终变成经济泡沫,[12]这些教训要避免出现在金融、房地产等领域。

(二)沪粤两地人才国际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支点和实现路径

1.上海人才国际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支点和路径

第一,充分发挥以上海张江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集群作用,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面向关键核心技术与未来产业的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设施的上海科技领军团队;通过集聚世界一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支撑来打造上海的高水平人才高地。人才政策上及时调整与创新,以适应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让国际人才带来的智力优势、思维优势和技术优势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动力。[7]

第二,结合上海“十四五”规划要求,将临港新片区尝试开辟为“国际人才引进实验区”,探索国际人才引进制度创新,在临港新片区深入探索如何在人才引进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如何在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方面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要求的具有上海特色的人才国际化道路。上海作为“国际人才特区”,要发挥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的品牌效应和放大效应,打造“类国际”乃至“超国际”的制度环境,率先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2.深圳、广州人才国际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支点和路径

第一,深圳应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为科技创新主阵地,依托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吸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基础领域的高层次国际人才。[7]

广州应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依托广州南沙新区的“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这一重要试验田,彰显其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特色,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高水平海外人才的平台,引领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第二,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进程中,探索将“前海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作为深圳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实验区,立足于这些实验区的改革试点,探索签证、居留等新的移民政策,探索把深港合作区建成引进国际及港澳人才的中转站,进一步在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上迈出新步伐。未来应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国际化的高端人才。[7]

广州应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规划建设贯通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中轴,应积极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开发。未来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大培养、引进国际化科技人才的财政投入;重点引进和培养基础研究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战略科学家和科学家团队,开创战略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等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领域的人才和人才团队等。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国际化深圳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深圳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