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路径探索

2022-08-18 03:36杨育根
资源再生 2022年6期
关键词:碳达峰排放量能源

文/杨育根

前言

为了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性,促进各领域的协调发展,还需依托“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对现阶段的能源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措施创新工业能源的低碳使用方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和清洁度,减少碳排放量。在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基础上,助力全新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出碳交易市场的积极作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一、“碳达峰、碳中和”概述

1.碳达峰

在某一区域或行业领域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再逐渐下降的过程中称之为碳达峰。鉴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温室效应,碳排放量的增加更是加剧了温室反应,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维持生态平衡,我国对碳排放量的标准进行了规定,并提出了碳达峰的排放目标。

2.碳中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一企业或组织利用二氧化碳消除技术或其他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当其数值达到平衡状态后完成二氧化碳零排放目标,达到碳中和目的。碳中和俨然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环保形式,其不仅能提高绿色产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助力绿色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其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各地方政府、各企业及个人进行协调配合、相互合作,在对煤炭、石油等化工业排放的碳总量进行有效处理后,达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我国是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据BP 调查数据得知,在2020 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了98×108t,而实施碳中和能源调整策略并不意味着能实现零碳排放,其主要依靠新能源替换化石能源,以此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因此,在推广“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过程中,还需加强能源结构的优化措施、借助节能减排的现代化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我国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完成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性

在温室效应逐渐蔓延的背景下,对生态环境开展科学、高效的治理工作尤为重要。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工作、发展环境,应充分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精准、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我国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自然资源等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中共“十五大”会议中明确指出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的科学战略。然而,逐渐增加的碳排放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施使得各化工、生产制造企业降低了煤炭资源的使用量,同时受到总体碳排放量标准的限制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量、有效延缓了温室效应的发展进度,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行效率[1]。

此外,“双碳”目标是社会产业转型的基本策略,其基于我国当前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制定,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在社会经济发展期间,建材、钢铁等行业都需依靠煤炭完成生产、制造,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煤炭资源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企业虽然会获取较为可观的短期效益,但不利于企业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然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针对相关政策实施了强制性的碳排放标准,增强了对企业的约束力,而企业为了达到政策标准则逐渐改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使得企业生产模式得以转变,进一步促进了低碳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新产业结构的转型。

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国情制约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经济体量大,加之各领域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对能源需求量高,而我国的经济机制建设较晚,相关的能源结构体系尚未完善,许多生产制造业和重工业等对煤炭的需求、消耗很大,无法参考科学、精准的规范标准对其进行管控[2]。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下,我国在低碳能源方面虽然小有成效,但鉴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碳排放量依然占据较高比例,而煤炭对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到我国国情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进度。

(二)目标涉及领域广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其与社会经济体系、政治决策等相关规划政策都有所关联。就政治领域而言,我国虽然重视“双碳”目标的发展,也鼓励各地方政府大力推广低碳技术,但部分地区以重工业经济为主,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双碳”目标,并且在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进而阻碍了“双碳”政策的落实进度。

在经济领域,各工厂制造业的生产、发展都需依托煤炭等化石能源,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同时企业还需依照政策要求将能源型产业转变为科技型产业,这使得企业压力逐渐增加,降低了企业转型的积极性,影响了“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

(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行不仅限制了我国碳排放量,其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及气候变化应对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是增强新能源开发动力、引领绿色发展的新型经济体系,是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其也需长效发展,在落实相关政策时需要综合分析当前能源结构、全面考量各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还要对各类能源进行充分规划、调整,其目标任务艰巨,实施周期长,在实际推行、落实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3]。另外,工业领域还需要大量能源燃料作为发展动力,如若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双碳”目标则需要规整整体工业生产体系,这样一来便增加了任务难度。

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转变社会发展理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行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一场重大改革。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应积极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加强能源调整意识,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发展的模式深化能源供给政策的改革和优化,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加大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力度,吸引更多经济企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促进化工产业向低碳、环保的绿色行业发展。

另外,各地方政府也需结合当前工业的发展情况,实时调整相关政策内容,提高“双碳”目标助力措施的适应性。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其应充分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抓住改革机遇并将其融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合理规划企业发展产业的前提下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效率,有效利用节能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提升产业的节能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利支持。

(二)提高两控两化策略的实施效率

在当前能源结构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绿色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油气消耗量和终端用煤量,并在深入研究无烟煤的基础上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加快能源清洁化、高效化的体系建设,真正将两控两化策略落实到位。依托两控两化策略对煤电和终端用煤量实施控制时,可将煤电的主体发电转变为辅助发电,由此达到压减散煤的目的;在对油气消费增速开展控制措施时,主要将油气替换为电能,降低油气消费的增长速度[4]。针对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改善工业发展模式、减少发电环节的能源损耗、降低碳排放量,如此便可提高碳排放量的控制效率,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进度。

(三)落实两个替代措施

两个替代措施主要包括了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鉴于当前产业结构的发展形式和能源结构的影响,各领域对煤炭需求量仍居高不下,导致碳排放量持续增高。据相关调查统计得知,我国现阶段的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的80%左右,碳排放量每年约为95 亿吨,约占社会碳排放总量的90%,由此可见,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落实两个替代措施的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两个替代措施的落实进度、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应积极改善以往由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改进以煤炭发电的经济模式,通过有效整合、科学规划采取现代化节能技术大幅度提高太阳能、风力、水力等能源的使用率,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降低化石能源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切实达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目的。

五、强化“双碳”目标助力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科学规划生态能源

为了更好的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应抓好碳达峰的十年窗口期,坚持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能源碳达峰的任务进度。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应加强生态能源的有效管控,科学、合理的规划各类生态能源,维持好生态空间的协调性,把握好生态保护底线,在不影响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国土绿化等环保行动,全面提升我国森林质量,增强风沙源区、黄土高原等区域的治理力度,充分发挥出低碳、环保策略的效用价值,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储碳功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5]。

此外,相关部门应充分掌握“双碳”战略的实现标准,完善林草生态综合评价监测体系,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的指导作用下,针对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开展详细的分析、研究,确保“双碳”目标的实现质量。

(二)创建“绿色工业园区”

节能减排的绿色理念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理念。但是,在社会经济体系和能源供应结构的影响下,其落实进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将其有效融入到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各地方政府应综合分析多项因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现有的能源结构积极创建“绿色工业园区”,发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及绿色设计产品的环保体系,参考相关的环保政策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体系标准,全面提升绿色节能策略的精细化程度,为推行“双碳”目标奠定良好的体系基础。

(三)大力开发新能源

在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好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现阶段,为了达到能源结构的调整目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发展,应大力开发新能源,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量,在多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将其有效应用到社会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低碳发展,使其得以长效发展。

当前,我国低碳、节能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就风电、光伏装机等节能设施的应用效果而言,其已经收获了千万瓦,而地热能等高效能源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中,在“新能源+储能”模式的能源体系建设中,氢能产业链也得以合理规划[6]。同时,我国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在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大力开发新能源能积极引导经济企业对先进技术的不断完善,可加强各企业对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有利于形成引领能源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大幅度提高绿色产品、绿色能源的应用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创建更加可靠的能源保障。

六、结束语: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推行有效提高了我国产业转型效率,加快了能源结构的调整进度。依托能源有效利用的理念,对新能源进行合理开发并应用,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任务,充分利用低碳清洁化能源降低碳排放量,在国家、各级政府、各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提升绿色能源的循环利用率,化解能源过剩等问题,达到碳中和的处理标准,强化战略实施措施的可行性,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助力工作,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碳达峰排放量能源
碳中和·碳达峰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张掖市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与空间分布特征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