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量词“种”运用偏误分析

2022-08-19 03:27郭怀玉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遗漏偏误量词

郭怀玉,金 雯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引言

量词“种”经常用来描写人和事物,表示人和事物的种类或式样。 量词“种”可以是个体量词,也可以是集合量词。 当量词“种”在语境中是集合量词的时候,它所修饰的是本质相同而外观不同的人或事物,比如“一种人”;当量词“种”在语境中表示个体量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和量词“个”基本一样,但也有些许差异:量词“种”突出的是与同类人或事物有所不同,更多的是描述抽象事物。 从量词“种”的搭配来看,名词仍然是其主要搭配对象[1]。 量词“种”经常搭配的词语有“问题、产品、看法、类型”等。量词作为现代汉语中独立存在而又应用广泛的词类, 一直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使用量词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

二、量词“种”的偏误类型

本文使用“字符串”查询的方法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查找量词“种”,一共查找到3645条记录,去掉不相关的句子后, 最后整理出用于考察的问题句151句,其中{CC种}(错词标记,用于标志作文中量词“种”的错用情况)85条,{CD种}(多词标记,用于标志作文中不应该出现量词“种”的地方而出现量词“种”的情况)18条,{CQ种}(缺词标记,用于标志作文中应该使用量词“种”但没有使用的情况)48条。 本文采用鲁健骥先生的分类方法, 将这些语料按照误代、遗漏、误加进行归纳研究。

(一)量词“种”的误代

量词的误代指的是留学生在学习量词时, 由于几个量词的语义相近而使用规则不同, 导致留学生从这几个量词中选择了不适合的一个, 使表达出现错误。量词“种”的用法复杂,并且许多量词之间语义上都是有联系的,有些情况下是很不好区分的。在考察的151个句子中,量词“种”的误代偏误有85句,占被归纳偏误句的56%。 而量词“种”的误代偏误主要集中于量词“种”与量词“个”的误代上,如表1所示。

表1 量词“种”的误代统计

在85句误代偏误句中,“种”与“个”的误代有48句。

例1.离婚是一个{CC种}非常痛苦的课题。

例2.那么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对这个{CC种}问题的看法。

例3.原因有两个{CC种}

例4.有三个{CC种}理由。

例5.也许,还需要时间来讨论和考虑各个{CC种}方面的问题。

这5个句子中量词所修饰的名词“课题、问题、原因、理由、问题”都是抽象名词。虽然量词“种”能够修饰抽象名词[2],但句子是该用量词“个”还是该用量词“种”,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搭配情况具体分析。

例1涉及名词“课题”,指出的是离婚这一具体课题,所以应该用量词“个”,而不是量词“种”。

例2涉及名词“问题”,前文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是什么,比较具体,因此应该用量词“个”而不是量词“种”。

例3和例4涉及的名词是“原因”和“理由”。 我们可以说“一个或者一种原因”或者“一个或者一种理由”,但是,如果数词是“二”或者比“二”大的数时,我们应该使用量词“个”,而不选择量词“种”。

例5涉及名词“方面”。 在现代汉语里,当“方面”出现在“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后面时,受量词“个”修饰,而不受“种”修饰,所以例句5不应该选择量词“种”。

(二)量词“种”的遗漏

量词 “种” 的遗漏是指本应该规范使用量词“种”,但是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遗漏量词“种”的情况。 在考察的151句偏误句中,量词“种”的遗漏偏误有48句,占全部考察偏误句的32%。 量词“种”的遗漏偏误主要集中于指示代词“这”后面。 在量词“种”的48例遗漏句中,指示代词“这”后遗漏量词“种”有26例,占比54%。 举例如下。

例6.我希望法律允许这{CQ种}行为。

例7.这{CQ种}食品当然有益于身体健康。

例8.这{CQ种}事件处处可闻。

例9.在这{CQ种}情况下,他们处事的态度上带有点大男人主义的作风,对于女性不会加以尊重和了解。

例10.我不完全反对男女分班,也不大力支持这{CQ种}做法。

“指示代词+量词”构成指量短语。“指量短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例6中“这种+行为”做动词“允许”的宾语,例7“这种+食品”做句子的主语,例8中“这种+事件”也同样做句子的主语,例9中“这种+情况”做介词“在”的宾语,例10中“这种+做法”做动词“支持”的宾语。量词“种”可以是集合量词,指性质相同的行为集合。如果省略量词“种”,“这”就单指一个行为,违背了原义,例6就是这种情况,因此“种”不应该省略。例7、例8、例9、例10同理,“种”是不应该省略的。

(三)量词“种”的误加

量词 “种” 的误加偏误指的是本不应该加量词“种”的地方多加了。 在考察的151句偏误句中,量词“种”的误加偏误有18句,占全部考察句的11%。 误加的种类很多,比较多的是量词冗余,造成语义不清。举例如下。

例11.不仅在德国发生过那{CD种}件事,在全世界也发生过好几件。

例12.那么,我们会怎么解决这{CD种}两种社会问题呢?

例13.在这{CD种}多种方式中,我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先处朋友后慢慢培养感情再相爱。

例14.所以,这{CD种}三个人恐怕达不到真理。

例11已经有量词“件”,不应该再出现量词“种”;例12中已经说是“两种事”,构成了数量短语,“两种”前面不应该再出现量词;例13中“多种方式”已经构成了数量短语,其前面不需要再出现量词“种”;例14中“三个人”也已经构成了数量短语,其前面就不能再出现量词“种”了,否则,句子就会显得冗余。

三、量词“种”运用偏误的原因

留学生在运用量词“种”的时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误。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留学生刚学习汉语时,还不太懂得汉语规则,就将母语规则运用于汉语中。 因为母语和汉语是有差别的,规则不能共用,所以就造成了偏误。 这些偏误的产生, 有30%左右是学习者母语的干扰造成的[3]。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绝大部分是熟练掌握了第一语言的成年人,他们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有了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 所以在学习目的语的时候就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正如母语负迁移理论所说的那样, 外国留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汉语规则的情况下,就不敢去使用它,为了能够正常交流和学习,只能借助自己的母语规则。这个时候,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差别过大, 其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就会慢一些,甚至会出现经常遗漏句子成分的情况。比如,英语没有量词这一词类,而汉语则有。 汉语常有“一只羊、一头鹿、一个人”的说法,同样的意思,英语则应该表达为“a sheep、a deer、a man”,在冠词后面加上一个可数名词。 因此, 外国学习者在学习量词“种”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遗漏的情况。 同时,汉语同义词意义有细微的差别, 英汉词汇有时候也不能一一对应, 这就会造成留学生运用汉语的失误。 比如, 汉语量词 “种” 在英语里被翻译成“kind、class、sort、type”,量词“样”也被译成“type、kind”,这种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很容易使留学生在使用这些量词时产生混淆,出现量词“种”的误代偏误。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留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汉语,了解了一些汉语语法规则后,就会把这些有限的、不完整的规则用类推的办法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4], 形成偏误。 汉语的量词种类繁多, 用法多种多样,搭配也不固定,外国留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容易。 比如他们会有“这种的病不容易治好”这种表达法。 留学生认为某病种就是病的一种类型,所以在句子中就用了量词 “种”,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在汉语中量词“种”后不可以加“的”这一规则,也不知道这里应该用量词“样”而不是量词“种”。 目的语规则泛化是造成留学生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三)学习策略的影响

留学生在使用汉语量词时常遇到困难。 他们在不能确定该不该用量词时, 就采取回避的策略,干脆不用量词,造成了量词的遗漏。 比如“这问题挺好”,遗漏了量词“种”。 还有的学习者会采用简化策略,在需要用量词的时候,不做思考,一律用自己最熟悉的量词,造成了量词的误代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先前学习了量词 “个”, 并发现汉语中量词“个”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用。 在学习新的量词“种”时,由于对新量词“种”的运用情况把握度不高,不敢使用,恰好量词“个”和“种”的意义很接近,就会不自觉地用量词“个”代替“种”,把量词“个”当作了一个万能量词[5],而忽略了特定的语境对量词选用的要求,造成量词“个”和量词“种”的误用现象。

(四)学习语境的影响

在学习语境中,教师、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对留学生掌握量词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格外重要。很多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自己都对量词“种”把握不到位。 比如,在讲解量词“种”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词典上的意义、用法解释一下,没有更深入地讲解它的语用、语法、语义上的特点,这样就会给留学生对它的掌握带来很大的困扰。 有的教师在讲解相似量词使用情况的时候, 没有把相似量词之间的区别总结到位, 很多留学生在遇到两个或者多个相似量词的时候就会产生困惑。 比如对于量词“种”和量词“个”,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通过词语搭配来讲解二者的使用区别, 没有放在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很难分清何种情况用量词“种”,何种情况又该用量词“个”。社会环境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的语言环境。在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口语大多不如书面语规范。 留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规范的汉语, 但是在和中国人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不规范的汉语就会进入留学生的耳朵。比如四川方言中的“一坨钱”,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这会造成留学生对汉语的运用产生偏误。 有时, 在日常生活中, 同一个语言背景的学生往往用他们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而不是用汉语交流,这样,他们练习汉语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 导致他们因使用汉语的不熟练而产生偏误。

猜你喜欢
遗漏偏误量词
遗漏的光阴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前准备遗漏率的实践
量词歌
遗漏焦虑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