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禅让与正统构建

2022-08-22 06:22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魏书正统北齐

刘 吉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

1 北齐以禅让方式进行皇权传递的原因

《廿二史札记·禅让》条载:“至曹魏则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及陈、隋皆效之。”[1]143自曹丕禅汉起,禅让作为皇权过渡的重要模式被西晋及南朝沿用。但北方自五胡十六国及北魏以来皆以武力征服建立政权,禅让在北齐之前并未在北方的王朝更代中被使用。北齐因何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数次的禅让为皇权传递的方式,而禅让又如何影响北齐的正统构建,值得深入探讨。

关于禅让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史学界多有论述。周一良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高门逐渐封闭化,命运不与王朝的起落兴衰相联,因而漠视王朝更代,甚至为王朝更代摇旗呐喊[2]106。“君臣之节,徒致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3]425北魏时期的鲜卑贵族、汉人贵族、支持高欢起家的河北士族进入北齐朝廷。先仕北魏的京兆杜弼在高欢掌权之时“常承间密劝高祖受魏禅”[4]346。《北齐书》曰:“禅代之际,先起异图。”[4]354周一良论述的历史背景虽适用于北齐的社会状况,但北齐以禅让的方式承接北魏也是由北朝的特殊历史局面造成的。

1.1 北朝对禅让态度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十六国时期后赵国主石勒在一次宴会上同大臣余光的对话。《晋书》卷一百零二《石勒载纪》载:“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之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5]2707一些学者认为这则材料存在问题。如范兆飞认为,这是唐初史家构造的,意在影射杨隋“欺他孤儿寡妇”,掠取天下,以此彰显李唐的正统性与合法性[6]28。石勒与前赵国主刘曜交恶时言:“孤兄弟之事刘家,人臣之道过矣,若微孤兄弟,岂能南面称朕哉!……帝王之起,复何常耶,赵王赵帝,孤自取之。”[5]2707由此可见,这两则史料带有强烈的征服者的权力观念,即通过武力征服构建权力秩序,从这种相通的语境来看,前一则史料大抵是实录。石勒所言“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当指其通过营建霸府,而终以禅让方式夺取前朝政治权力。石勒认为大丈夫行事应磊磊落落,应光明正大通过实力取得政治权力。这种纯粹的武力征服的权力观在十六国时期较为普遍。尽管没有更多史料证明北齐以前北朝对禅让的看法,但就这一时期并未出现以禅让过渡皇权来看,石勒的这种观念应当得到了某种保留。另外,康乐认为,至北魏平城统治时期,北方政权维持“征服”性格,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关心的是统治集团的武装力量是否强盛[7]179。

但这种武力征服在北方民族融合愈加深入的历史背景下出现问题,汉人士族并不认可这种简单的武力征服。构建中原人认可的统治理念非常必要,这种理念自然就是“正统观念”。通过正统的构建,由武力征服建立的政权成为合法政权,施行汉人政权传统的统治方式,必然会得到中原社会的认可。因此,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汉化改革。一些研究将这种汉化改革与北魏的正统构建联系起来,最清晰的表现是孝文帝在德运上由承接苻秦火德为土德改承西晋金德为水德。在由征服王朝转变为正统王朝的背景下,具有儒家政治理念色彩的禅让开始被接受,北齐利用禅让而不是纯粹的武力征服构建权力系统实属正常。

1.2 利用北魏的政治影响力

北齐以禅让方式承接北魏主要是利用北魏的政治影响力。北魏立国100多年间,不论是定鼎洛阳、承晋德运、改革礼制,还是兴复礼教,汉化改革,施行均田、租调,以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秩序,都切实维持了社会稳定,得到北朝社会的认可。据《洛阳伽蓝记》载,中原士族杨元慎反驳南朝士人陈庆之所谓“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盛,当在江左”的观点。杨元慎言:“我魏膺录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8]117杨元慎代表了当时多数中原士人的认知,而北齐正是通过禅让成为北魏的合法继承者,从而顺利借用了北魏留下的政治影响力。

1.3 禅让的流行与传播

北齐以禅让作为皇权传递的方式应当与禅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与传播有关。这表现在高洋受禅时模仿魏晋以来的禅让方法。

1.3.1 禅让程式

曹魏禅汉时期形成了受禅的基本程式,即封公、加九锡、建国、进王,而后高洋效仿。高洋在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三月进王,五月加九锡,随即受禅称帝。

1.3.2 九锡文书写

九锡是古时天子赐予大臣、诸侯的9种器物,被视为对臣子的最高礼遇。魏晋南北朝时期,加九锡成为禅让前的必要一步,示意受禅者为人臣时做出重大贡献,以此作为受禅的条件。九锡文为加九锡时所作文书,一般由受禅者的亲信书写,曹操加九锡时,九锡文为东汉尚书左丞潘勖所作。北齐的九锡文由魏收作。魏收的行文大抵模仿了潘勖的格式,兹节列以作比较。《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载:

《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载:

顷者天下多难,国命如旒,则我建国之页坠于地,齐献武王奋迅风云,大济艰危,爱翼朕躬,国为再造,……[4]45

总体来看,两篇九锡文先言本朝危难,再书加九锡者之功业。《廿二史札记·九锡文》条载:“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亦自曹操始,其后晋、宋、齐、梁、北齐、陈、隋皆用之。”[1]148王树民校证:“以后各朝九锡文,皆效其(潘勖)文为式。”

1.3.3 国史书写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史书写与禅让关系密切,成为构建禅让合法性乃至新朝正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齐受禅建国后面临国史书写问题。《北史》卷七十二《李德林传》载:“魏收与阳休之论《齐书》起元事,百司会议,收与德林致书往复。”[10]2504国史书写的起元是宣示禅让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李德林在与魏收的书信往来中提及西晋国史断限的先例,并援引陆机的观点进行论证。从李德林引陆机《断限议》及前文例证来看,北朝在北齐以前虽未以禅让进行皇权传递,但关于禅让的程式、理念的传播较为广泛。

综上所述,北齐以禅让方式进行皇权传递是由世族阶层固化的社会背景、北朝特有的历史局面决定的。在征服王朝转变为正统王朝,同时须正视北魏100多年形成的稳定秩序的情况下,利用北朝有一定传播且符合儒家理念的禅让模式进行皇权传递成为北齐的理想选择,这样,既可以避免统治集团相互斗争造成社会破坏,又可以利用北魏王朝的统治威望。

2 北齐正统构建中所见禅让的影响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东魏孝静帝禅让,高洋接受。通过禅让建立的北齐欲建立正统性,须从构建禅让的合法性入手。从北齐正统构建的内容来看,有禅让的影子。

2.1 德运承接

西汉刘歆在《世经》中构建了由原有的五德相胜(克)转变而来的五德相生学说,与禅让相匹配,示意新政权的合法性由旧政权的认可而获得,在德运上体现了生生不息。北齐以禅让立国,在德运上承北魏水德为木德,史料记载的“旦长数寸,有穗”[10]259等“有穗”“树大数围”的祥瑞是木德对应的表现。德运承接应当看作禅让后的补充举措,也可视为北齐正统构建中以加强禅让合法性推进正统性的表现。

2.2 利用符瑞宣扬天命

符瑞谶纬自两汉流行以来,一直是统治者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符瑞谶纬作为天命变更的前兆,在天命论盛行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制作符瑞以示天命更改,自王莽篡汉以后为历代王朝熟用。《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载:“四年,高祖幸汾阳之天池,于池边得一石,上有隐起,其文曰‘六王三川’,高祖独于帐中问之此文字何意。对曰:六者是大王之字,王者当有天下,此乃大王符瑞受命之徵,即于天池得此石,可谓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4]560高欢以“世人无事常道我欲反,今闻此更致纷纭”将此事按下。4年后,其子高洋行禅代之事。史载:“(天平八年三月)居晋阳,寝室夜有光如画,即为王,梦人以笔点己额,旦以告馆客王云哲,曰:吾其退乎?云哲再拜贺曰:王上加点,便成主字,乃当进也。”[4]43可以看出,这些符瑞征兆推动天命转移,示意木德将兴的符瑞也相应出现。史载:“四月,夜,禾生于魏帝铜研,旦长数寸,有穗。”[10]259天命转移且以相生的木德承继,构成了北齐政权的正统地位。

北齐另一重要举措是国史书写。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密切关联,北齐的史书书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魏书》的编纂以北齐为正统,极力宣扬东魏世系的合法地位。时人称魏收所作《魏书》为“秽史”。唐刘知几在《史通·古今正史》中言:“收谄齐氏,于魏室多不平,即党北朝,又厚污江左。”[11]234“即党北朝”是以北朝为正统,而北朝以北齐为正统,在《魏书》中主要体现在帝纪中只记出帝元修,不记西魏皇帝。《廿二史札记·〈魏书〉多曲笔》条载:“孝武与高欢不协而西迁……魏收在齐修《魏书》,宜乎详著其丑,乃《出帝纪》并不叙及,但云帝为宇文黑獭所害,是犹存讳恶之义。”[1]236通过这样的书写将西魏的世系排除在北魏的正统延续之外,同时,魏收在《魏书》中极力构建东魏的政权合法性,具体表现在回护尔朱荣上。因高欢系出尔朱荣,若直书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屠戮北魏皇室及中原士人,则否定高欢的政治地位,进而否定禅让的合理性,因此,魏收在《魏书》中绝口不提尔朱荣大逆之事,反而评价“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12]1660。《魏书》常为后人诟病,但它完成了回护禅让合法性的任务。

2) 魏收参与的北齐国史的书写也在完成宣扬北齐禅让合法性及构建北齐正统地位的任务。徐冲指出,北齐在国史书写上,将断限前移(即本纪所用本朝纪年的时间在禅让之前),形成一种“禅让前起元”的模式,构建这一时期王朝皇帝权力的新起点[13]43。

总体而言,北齐受禅后主要从承接德运、利用符瑞、国史书写上回护等方面进行正统构建。不论是《魏书》中否定西魏、肯定尔朱荣,还是承接木德、宣扬天命更易,都是建立在东魏是继承北魏正统的基础上,肯定北齐禅魏的正统性。北齐内部的正统构建树立了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但在南北对峙、北周与北齐对立的局面下,北齐对外如何保持正统地位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3 北齐与北周的正统争夺

魏晋以来的南北正统之争中,南朝自视承汉魏以来华夏正统,为华夏衣冠礼乐所在,但这种地位逐渐丧失。孙英刚指出,经过北魏孝文帝时期大规模的汉化与正统化运动,南朝以汉人正统自居的垄断性被打破[14]49。佐川英治认为,魏齐禅让旨在承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果[15]50。换言之,南朝失去了正统之争中自居汉文化继承者的优势,正统逐渐由南向北转移。史载:“先是,荧惑入南斗,去而复还,留止上旬。上(萧衍)以谚云: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乃跣而下殿以禳之,及闻魏主西奔,惭曰:虏亦应天象也。”[16]4853这种天象与人事的契合昭示南朝对自身正统的自信慢慢减弱。北朝内部的正统之争尤为激烈。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不睦入关中投宇文泰。宇文氏在这一支上建立西魏政权,也奉北魏正朔,视己为北魏正统。北齐禅代7年后,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政权,双方皆以北魏唯一合法承继者自居。《周书》卷十四《贺拔岳传》载:“(尔朱荣)既杀朝士,时齐神武为荣军都督劝荣称帝。”[17]221北周指证高欢的东魏并非北魏正统之延续,进而攻击北齐的正统性。北齐以宇文泰毒杀孝武帝元修攻击北周。正统之争最终变为国力对抗,从历史发展来看,北齐在这一对峙中落败。《资治通鉴》记录了北齐、北周对峙中此消彼长的过程。“初,齐显祖之世,周人常惧齐兵西渡,每至冬月,守河椎冰。及世祖即位,怀悻用事,朝政渐紊,齐人椎冰以备周兵之逼。斛律光忧之,日:‘国家常有吞并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习声色乎?’”[16]5238北齐建国之初,国力远胜于西魏、北周。苏小华指出,鉴于胡汉矛盾、文武分途等,造成北齐政权分裂的因素较多[18]118。加之北齐自高洋时便出现荒政暴政问题,最终被北周所灭,其正统性也随之覆灭。

4 结束语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阶层固化的历史背景下,加之想利用北魏的政治影响力,北齐选择以禅让方式进行皇权传递。东魏孝静帝禅让后自嘲:“今日不减常道乡公、汉献帝。”[12]314在退位书中称:“远惟唐、虞禅代之典,近想魏、晋揖让之风,其可昧兴替之礼,稽神祇之望?”[4]48北齐欲用禅让掩盖权力斗争,必须以构建禅让的合法性进行正统构建。为此,北齐通过承接德运、利用符瑞、史书回护等提高禅让的说服力,对内构建政权的合法性。争夺正统以北周的胜利告终。北周以“少数鲜卑化之六镇民族窜割关陇一隅之地,……以关中之地域为本位,融洽胡汉为一体[19]20。最终成为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历史的出口”。

猜你喜欢
魏书正统北齐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陆孝昇墓志》考释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