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

  • 华夷同“道”:元代儒士的大一统观
    倡“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要求君王统一天下的取之有道和王朝治理的治之以道,使“大一统”的政教秩序立足于“王道天下”的太平愿景。华夷同“道”的大一统观推动了元王朝统一多民族政治文化共同观念的形成,使元王朝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 元儒;华夷观念;道统;正统;大一统[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3-0022-05Abstract:On the issue of tr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6-04

  • 正统论与中国的国家认同*
    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所作序文说:“任何观念,即使在后人看来纯属荒诞的观念,在历史上能占一席地位,无不有其理由。”①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3页。正统论是中国古代史学渊源深厚而又生气勃勃的历史观念。为论说正统,历代皆有辩驳,争议不息。到了清末民初新史学兴起,它就被看成“纯属荒诞”的史学观念。应当承认,时至今日若再遵循古人的思路,辩驳历史上建立的众多政权何者为正统,何者为非正统,已经没有意义。这种争议已经不能带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27

  • 北宋理学论争探析 ——以章望之与李觏、欧阳修的论争为中心
    思想意识领域中的正统地位,以“明体达用”的理学与虚空佛老相抗衡,重振社会之风气。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家,极力推行庆历新政的同时大倡兴学。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学家,发起诗文革新运动,倡导“文道并重”,宣扬儒学道统。与之相呼应者,有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和胡瑗,他们先后任太学主讲,发扬“明体达用”之学,视儒家所传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为治国平天下的依据。江西学派先驱李觏、河南先生尹洙,闽学先驱蔡襄、章望之、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以及“北宋五子”等人也奋起而争鸣,形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2-06

  • 三国时期正统观的全面登场及其影响
    期差异极大。仅以正统观为例,正如有文章指出的那样,春秋是拥正统,而三国则是争正统[1]。换言之,春秋时期,无人否认周天子名正言顺的正统地位,却恰好要借“尊王攘夷”之途实现争霸大业,此为拥正统。而三国时期却无这样一个被公认的周天子,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没有绝对无异议的建国依凭[2],所以需争正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状况,三个分立的政权需要对各自存在的合法性进行鼓吹,宣称只有自己才是天命所归、是民心所向、是功业彪炳……,总之,是自己应该当皇帝,而其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1-29

  • 正统”观念下的北魏礼乐建设
    存在着华夷之辩与正统之争的双重对立。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北朝,对通过礼乐制度来表达政治、文化主体性有着迫切的需求。在这一前提下,北朝各政权必然会以确立自身权威性与主体性为根本目的,选择强调其渊源有自,确保其主导权的方式来建设礼乐制度。虽然各朝的礼乐观念及具体乐种、歌辞等各有异同,但这一出发点是在北魏即已确立,并一以贯之的。本文旨在讨论北魏礼乐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为节省篇幅,并不对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乐种、歌辞一一进行分析,仅针对与这一主题直接相关的材料

    音乐研究 2021年5期2021-11-27

  • 作为政治正当性理论的北宋正统
    姚季冬正统论具有政治正当性理论的功能,可以从政治正当性(Political Legitimacy)的角度展开研究(1)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都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参见[美]陈学霖:《欧阳修〈正统论〉新释》,《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第25—73页;范立舟:《宋儒正统论之内容与特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问题是,它是否能被视作一种独立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政治正当性理论以“统

    现代哲学 2021年5期2021-11-25

  • 理解“正统”: 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秘钥
    传统语境,亦即“正统”的“思与行”“理论与实践”。“正统”之争欧阳修《正统论》言:“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梁启超《论正统》云:“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又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统。统之云者,殆谓天所立而民所宗也。正之云者,殆谓一为真,而余为伪也。”而以这样的“正统”标准来衡量,“正统”在统一时代是不成问题的,但在分裂时代就很麻烦,于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各政

    中华瑰宝 2021年10期2021-10-15

  • 清初正统观与遗民辞赋创作
    “中国之事,系乎正统”(1)郑思肖:《古今正统大论》,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60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6页。,“正统观”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明清之际,舆图换稿、天崩地解,清初不同群体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之论其声哓哓。因时间境遇之异,遗民对于正统与华夷的认知亦不尽相同。辞赋是文人表现家国政治情怀的重要文体,遗民辞赋清晰地记录下清初正统观的演变轨迹,对清初社会形态亦有不同程度的映射。一、“正统观”简论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9-30

  • 朝鲜王朝时期的“尊周思明”思想形成之原由
    原为主的华夷观与正统观念。关键词:尊周思明;感恩思报;正统;华夷观由于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中华“变态”,中华成为夷狄之国,而“朝鲜”怀“报恩”之心,因此在清朝建立之后,虽然朝鲜是清帝国的藩属国,在政治上毕恭毕敬,实行“事大”政策,但是在文化上仍然自认为是“小中华”,不认可清朝的地位,而是坚持“尊周思明”的思想。一、理论基础“尊周思明”思想归根在于正统性的问题,而由于程朱理学广泛传入朝鲜,使得朝鲜对待正统以中国的正统论为标准。13世纪,朱熹的学说逐渐传入朝鲜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2021-09-10

  • 北宋中期正统论之辩及其牵涉到的儒家政治哲学问题
    大义而首倡政治的正统论,本应是一个基于政治理想的哲学问题,具有其超越维度;但他基于“迹”而论正统的立场,就把作为正统的哲学问题讲成了现实的史论问题,从而失去了其超越维度。章望之对欧阳修提出批评,重提超越维度,但苏东坡起而反对,维护欧阳修的立场,进而从“实”的立场,即从“有天下”之“实”讲正统,从而完全陷入了经验论的立场,彻底丧失了《春秋》正统论之大义。本文将以欧阳修、章望之、苏东坡的正统之辩为线索,说明各自的立场,复援引历代对欧阳修、苏东坡之正统论的批评,

    孔学堂 2021年2期2021-08-31

  • 正统与狞厉之间:陆维钊诗词、书法艺术张力
    悍,与恂恂儒雅的正统知识分子身份之间似乎存在“断裂”。采用诗词与书法打通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此提供一种阐释角度。陆维钊具有担荷时代、负责时代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早年关切现实的济世之怀寄托为忧国伤时、沉郁苍劲的诗词;晚年在20世纪60、70年,诗词抒写的窗口被关上后,痛苦悲愤的心灵世界与游于艺的创作心态,遂酝酿生发为同样风格外露的狞厉恣肆的书法艺术。陆维钊的诗词与书法之间具有深层的统一性。关键词:正统;狞厉;陆维钊;诗词;书法弁言书法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文

    书画艺术 2021年3期2021-07-23

  • 塑造新“正统”:全面抗战时期伪政权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与政局互动
    汪伪国民政府重塑正统的活动1940年3月30日,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汪精卫在《还都宣言》中首先表明“实现和平,实施宪政两大方针为中央政治会议所郑重决议”“国民政府当坚决执行之”。针对这两大方针,“宣言”作了如下阐释,“所谓实现和平,在与日本共同努力,本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之原则,以扫除过去之纠纷,确立将来之亲善关系”。而“实施宪政”则是“各级民意机关之设立,地方自治之举办,以及国民大会之召集,宪法之制定颁布,皆当尅期见之实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0年4期2021-01-13

  • 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
    、环绕汉字的中华正统之争这里的“中华”,显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文化、文明;而“正统”与否在前近代东亚地区的标志性存在,则是这里的民族和国家是否拥有和使用只有该地区才能通行的“公共资源”——“汉字”(汉文)。西嶋定生在谈到中国文化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影响时所列举的“四大元素”之首,就是“汉字文化”,认为它构成了其他三大要素的基础(7)构成如此历史文化圈之“东亚世界”的诸指标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简约表述为(1)汉字文化、(2)儒教、(3)律令制、(4)佛教这四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04

  • 历久弥新漫话“骚”
    键词:古代上层;正统;现代网络;流行纵观时下的流行词汇,有些比较新颖别致,比如“美哭”,在语法学上属于“程度补语化的形容词+动词”的合成结构,在修辞学上属于夸张修辞;有些词汇则是古已有之,当今又大放异彩的,比如“骚”及其衍生词。一、古代的“骚”,词义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一)“骚”的本义“骚”的本义是摩马,即刷马。《说文解字》解释为:“骚,摩马。”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人曰搔,马曰骚,……摩马,如今人之刷马。”通常,“骚”的引申义为骚动。《诗经·大雅·荡之什·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7期2020-08-12

  • 颐和园藏明青花大龙缸小考
    花大龙缸推测为明正统年间景德镇御器厂生产的官窑实物,起初是作为祭祀场合所用祭器烧造的,但是后来逐渐转变为宫廷观鱼或赏荷所用的盆器,成为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只龙缸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胎裂、釉裂等缺陷,但与同时期其它大龙缸基本都是碎器粘补相比,能基本完整地保存并流传至今日,弥足珍贵。而且它印证了正统时期御器厂所造龙缸“瑕莹不堪”的事实,是研究明代“空白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生产的宝贵资料。本文拟就这只龙缸的基本情况、烧造过程、用时、用工、用料、估银、年代和用途

    卷宗 2020年16期2020-08-10

  • 从“宗主正统”到“文化中国”:试论高丽人的“宋朝观”
    观念中,宋朝是“正统”,是高丽的宗主国。后期高丽人不再以宋朝为“正统”,而是将其视为文化层面上的“中国”和经济文化的输出地。高丽人的“宋朝观”应在显宗二十二年(1031年)左右发生转变,影响高丽人“宋朝观”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丽人的“保邦意识”。高丽人“宋朝观”的转变,标志着十至十三世纪东亚南北两大次级国际体系的基本形成。关键词:宗主国;正统;文化中国;高丽人;宋朝观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6-00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7-09

  • 民间的“正统”:明清时期姜太公风物传说的时空结构
    指出“标准”与“正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正统”并非只来自国家,在“异端行为”(heteropraxy)中也有自己的正统。同时,他们认为“正统”是在不同地点和时间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师传关系、文字传播以及国家制度推行而产生的结果。(6)参见科大卫、刘志伟:《“标准化”还是“正统化”?——从民间信仰与礼仪看中国文化的大一统》,《历史人类学学刊》第6卷第1、2期合刊,2008年。但不可否认,至迟到清代识字人群还是少数,而师传和国家制度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字

    民俗研究 2020年1期2020-01-09

  • 奇妙收藏家:收集散落民间的生活片段
    张晓霏收藏并不是正统博物馆的专利。区别于“公办单位”“大型”“气派”的既有印象,民间博物馆着实简单,一人一屋一爱好足以。没有游人如织也没有响亮的名头,甚至有时需要预约才能参观,但因其藏品品类专一、主题自由且充满了收藏者的个人审美,仍然被许多人热衷。我们探寻了几家民间博物馆,见识了许多在正统博物馆中看不到的奇趣藏品,不得不感叹世界之奇妙。因此,我们更乐意稱它们做:“奇妙博物馆”。

    海峡旅游 2019年8期2019-10-21

  • 试论辽朝对正统含义的选择和利用
    侯昱摘 要:正统观念诞生于农耕民族对外扩张的背景下,是用以解释农耕民族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正统观念逐渐丰富,有了政治正统、文化正统等多重含义,各政权依据自身特点在正统观念中加以选择和利用,以解释自身正统地位的合理性。辽朝作为由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确立本政权正统性的过程中,对于正统的多种含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选择和利用,以满足自身统治的需要。关键词:正统;民族;游牧;农耕;辽朝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正统观念一直占据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4期2019-09-24

  • 王夫之对专制政治制度的思想探析
    德性的揭露,对“正统论”和“道统论”作为专制统治者“镇压人心”的洞察,以及对“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的的近代政治学原理的揭示。关键词:专制政治;君主专制;家天下;道统;正统一、引言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是基于对明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作为封建主义历史上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即明王朝灭亡,游牧民族女真族(满族)入主进入中原。对王夫之(一个明臣)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他在《黄书.后序》中提到“哀其所败,原其所剧,由此展开了对明朝灭亡的历史原因的探究。通过对中国封建

    神州·上旬刊 2019年7期2019-07-15

  • 朱熹的帝王学
    ,在于他的王朝是正统的。在日本,正统与道统之间的界限不明;而在中国,基本上“正统”意味着政权的正统性(Legitimacy),“道统”意味着学理的正统性(Orthodoxy)。不过这只是基本用法,有时也存在将“道统”比喻性地称作“正统”的情况。“正统”一词,在朱熹之前已有使用。汉代班固的《典引》等古代的作品中,已可见到用例。而到了宋代,如众所知,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章望之等人的正统论,更是喧腾一时。②有关正统论的研究数量众多,其中饶宗颐的《中国史学上之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3-25

  • 正统与乖戾:解析博物馆文本矛盾中的理念困顿
    求理性叙述,为“正统”文本;另一种文本追求人性化的文学写法,为“乖戾”文本。前者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主流,处于强势地位;后者以情感化的方式将文物知识尽可能融入普通求知者的生活,则常受到挤压。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矛盾的根源本质上是由博物馆人的个体偏好所造成的。只有打破这种理念束缚,博物馆才能发展得更好。关键词 博物馆 文本 正统 乖戾0 引言在博物馆中存在着两种相异的文本现象:一种文本追求理性叙述,另一种文本则相反,追求人性化的文学写法。一般来说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4期2018-09-10

  • 正统论与明清历史小说
    的一个重要议题。正统论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表达了对某一政权合法性及其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正统论对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与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宗岗所谓“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即是这种正统论的直接体现。一、正统论与明清历史小说中的汉族王朝书写正统论是一种变动的、发展的历史理论,历代学者为此“攘臂张目,笔斗舌战,支离蔓衍,不可穷诘”。但在不断的发展中,大体上形成了两大理论系统:一是依据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金、木、水、火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1期2018-01-06

  • 乾隆:数典忘祖为皇位
    是元人杨维桢的《正统辩》,杨维桢在这篇名文中的持论非常尖锐:元王朝的正统并非来自辽金,而是来自两宋。元朝之事干大清何事?往大里说,杨维桢虽然身为元人,但他的说法明显是刻意贬抑辽、金等北方王朝,而强调中原王朝的正统性,这对于有北方王朝背景的大清朝来说,自然是瓜田李下;往小里说,这可能是更为关键的政治考虑,按照大清一贯的官方谱系,本朝与金王朝系出女真同源,四库馆的文臣们怎么可以冒着政治风险,放任《正统辩》这样一篇打压大清祖宗的文章经他们之手流布天下呢?关于宋、

    百家讲坛 2017年16期2017-11-07

  • 论杨维桢《鸿门会》显现的文学思想
    的文学思想:重视正统的历史观、主张不待雕琢而大工,强调得其神气与韵味。关键词:杨维桢 《鸿门会》 文学思想 正统 情性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能屈能伸、圆滑奸诈、善于应变的刘邦,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坦率重情的项羽,忠贞不二、有勇有谋的樊哙,足智多谋的范增等人物,均写得有血有肉。然而,司马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被后世诗人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而加以改造和丰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都是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服务的。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杨维桢也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2017-10-19

  • 乾隆:数典忘祖为皇位
    是元人杨维桢的《正统辩》,杨维桢在这篇名文中的持论非常尖锐:元王朝的正统并非来自辽金,而是来自两宋。元朝之事干大清何事?往大里说,杨维桢虽然身为元人,但他的说法明显是刻意贬抑辽、金等北方王朝,而强调中原王朝的正统性,这对于有北方王朝背景的大清朝来说,自然是瓜田李下;往小里说,这可能是更为关键的政治考虑,按照大清一贯的官方谱系,本朝与金王朝系出女真同源,四库馆的文臣们怎么可以冒着政治风险,放任《正统辩》这样一篇打压大清祖宗的文章经他们之手流布天下呢?关于宋、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8期2017-10-18

  • 北魏政权正统之争研究
    地起伏更替,政权正统之争的问题始终存在。所谓“正统”,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正统代表着政权统治的合法地位,代表着统治者是受命于天,会得到所有臣民的支持。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有关于正统的纷争更是激烈。本篇文章将对北魏政权正统之争进行研究,了解了北魏政权正统之争的内容,分析了北魏政权正统之争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北魏政权;正统;天命;意义;研究在我国的古代,“正统”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词语。它可以是血统的正统、继承权的正统,以及统治地位的正统

    北方文学 2017年9期2017-07-31

  • 北魏政权正统之争研究
    地起伏更替,政权正统之争的问题始终存在。所谓“正统”,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正统代表着政权统治的合法地位,代表着统治者是受命于天,会得到所有臣民的支持。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有关于正统的纷争更是激烈。本篇文章将对北魏政权正统之争进行研究,了解了北魏政权正统之争的内容,分析了北魏政权正统之争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北魏政权;正统;天命;意义;研究在我国的古代,“正统”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词语。它可以是血统的正统、继承权的正统,以及统治地位的正统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3期2017-04-20

  • 《论语》诠释与儒学演进
    《论语》;异端;正统;经典诠释;儒学演进[中图分类号] B2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7)01—0005—07Abstract:Due to expounding on “heresy” for the first time, “Attack/Study Heresy” in The Analects got traditional scholars of th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E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0

  • 两晋时期“帝魏寇蜀”与“帝蜀寇魏”的正统之争
    与“帝蜀寇魏”的正统之争李莹从二十四史的正统史学脉络来看,三国时期的曹魏相较于蜀汉和孙吴而言,基本上被视为正统。然而各个朝代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正统的选择有时会出现不同,如在两晋时期各方势力就进行了关于“帝魏寇蜀”与“帝蜀寇魏”的正统之争,并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曹魏 蜀汉 正统之争一、陈寿《三国志》《三国志》成书于西晋,由陈寿根据魏国、吴国所记官、私之史进行整理,并自行收集资料编撰蜀国史书,最终所成。在《三国志》中,以曹魏为正统,一方面因自古以拥有洛阳和

    长江丛刊 2016年19期2016-11-26

  • 辩证看待文化的正统与多元
    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正统文化无疑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对其他文化却是灾难,原本多元的文化被迫紧缄其口。正统文化取得绝对统治地位,便是文化走向衰微的开始。对立统一是万物都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万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百家争鸣,才会带来百花齐放。可是,自儒学成为正统后,法家便沉沦下去,道家偏安一隅,杂家销声匿迹,墨家寂然凝虑,农家悄然逝去,兵家沉沙折戟,纵横家不再纵横,阴阳家也不再从阴阳轮回中迈出生之门。没有了争鸣,儒学便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渐渐演变成“三纲五常

    美文 2016年14期2016-09-01

  • 正统”的意义:苏雪林的反鲁症结及其悲剧性*
    罗 义 华“正统”的意义:苏雪林的反鲁症结及其悲剧性*罗 义 华摘要:苏雪林的反鲁,是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问题,其中蕴蓄着一种曾被压抑的历史情绪。她在文坛边缘的寂寞发声,却实实构成一种“僭越”的代言行为,延续的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两种人格、两条路线的交战历史。苏雪林反对“偶像”的另一面是对“青年”的关注,来自传统、基督教、理性主义的合力,熔铸了苏雪林的“正统”观念,并赋予她信仰的力量,这是她持续“反鲁”的根本动力所在。无论如何,苏雪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8-09

  • 辽、宋、金册封西夏“皇帝”始末考
    金;西夏;皇帝;正统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608.0911.002.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8 09:11西夏政权自1038年元昊建国至1227年蒙古灭夏,共历10位君主。不同于其他政权的是,西夏君主尽管在国内以皇帝自称,并使用追尊谥号、庙号及尊号等皇帝专用的称号[1]14 030,但在当时的外交公文及别国史籍中的正式封号却是夏国王或夏国主,而非皇帝。值得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15

  • 黔国公沐斌
    元1397年)。正统四年,沐晟卒,沐斌袭爵。这时沐斌已经43岁。在其父沐晟镇守云南的40年中,沐斌除征讨滇王思任叛乱时随父出征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均留居京师伺候祖母和母亲。袭爵后,曾两度作为正使,持节册封过郑王、淮王、楚庄王、唐王等诸子王爵。在其袭爵黔国公后五年,云南由其叔叔沐昂代镇,直至正统十年(1445年),沐昂卒,沐斌方挂征南将军印奔赴云南上任。正统十四年,沐斌卒于云南,卒年54岁。其子沐琮当时不足1岁,由其堂兄沐璘、沐瓒相继代镇至成化三年沐琮上任。沐

    大自然探索 2015年10期2015-09-10

  • 周亮工绘画艺术观浅析
    术观 个人主义 正统明清之际的画坛,人才辈出,周亮工(1612—1672)作为其时代在收藏及书画艺术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究其一生,著述甚丰,《赖古堂集》《印人传》《读画录》《书影》《尺牍新钞》《闽小记》等,都是我们研究其文人生活的一种佐证。在《祥符县志》《青州府志》《福建通志》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周亮工的记载,邓之城《清诗纪事初编》略云:“周亮工,字符亮,号栎园,又号减斋。祥符人。崇祯十三年进士,官潍县知县,行取浙江道监察御史……”可以说周亮工的仕途生涯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2015-06-09

  • 乾隆帝的正统观与明史修纂
    071000)正统论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中的重要论题,也是古代史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欧阳修谓正统之说“始于《春秋》之作也”,论及“正统之辩”,梁启超认为其“昉于晋而盛于宋”。期间,正统论问题基本沿着两条轨迹发展,其一为滥觞于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之说,此玄虚之论自周秦之际深入人心,直到赵宋以后方日渐式微。其二为据《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等推衍而出的“带有政治、文化等方面道德判断的意味”[1]的一套理论。此种理论经宋明间欧阳修、司马光、朱熹

    文化学刊 2015年10期2015-03-2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统之争
    问题。这一时期的正统之争停留在阴阳五行阶段,本文将从这个角度逐次来分析各个政权的正统之争。[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五行;正统;符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这时期每一个史家都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出发,为自己所在的政权争地位,争正统,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什么是正统呢?正统的原意本是指织丝的时候清理丝的源头与连接关系,后来演变为评价一个政权是否合法的政治概念。宋代以前,中国的正统论还停留在阴阳五行说的层面上,因此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统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五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2014-11-10

  • 在伦敦许一场“正统”商旅
    地,似乎一次最“正统”的商旅,只能在伦敦遇到。Samuel Johnson, arguably the most distinguished man of letters in English history, once said,“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No doubt, London is a metropolis craved by populace and the

    旅游休闲 2014年3期2014-03-13

  • 北方“正统”与江南“变体” ——论明七子在清初传承的两条主线
    0871)北方“正统”与江南“变体” ——论明七子在清初传承的两条主线白一瑾(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明七子系产生于北方的文学流派,具有鲜明的北方地域文化属性。以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京师三大家”为代表的清初北方诗人,在传承七子诗风时,强调北方地域文化特征,抗拒江南文化的影响,更具正统色彩。而明清之际兴起于江南的云间派,则大量引入江南地域文化,实系七子的变体。明七子;地域文化;云间派;“京师三大家”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诗学主张和创作,在有明一代影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4-11

  • 习凿齿与王夫之的三国正统论比较
    齿与王夫之的三国正统论比较刘治立(陇东学院历史系 ,甘肃庆阳 745000)正统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史和史学史中频繁遇到的问题,许多史学家在撰述历史时都要花费笔墨去论证王朝来源的合法性、合理性。习凿齿和王夫之在分析三国及以后的历史时,处于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撰写专文讨论正统论,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分析二人正统论的异同,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古代正统论的核心问题、主要观点及其流变有一定的意义。习凿齿 ;王夫之;三国正统正统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个很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4-03

  • 是“正统”还是“旁流”
    道家修炼之评论于正统道家之实际不符。此对道家文化健康发展不利,故在此略陈管见,以与商榷。《百问》中说:“道家修炼内丹,以人体为炉,以丹田火烧炼丹田的内的丹,然而同时亦以意念引导经脉的气。”这里只提到“炉”而无“鼎”。“炉”为炼丹火力之需,“鼎”为烹炼丹药之用,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在修炼的不同阶段,炉鼎所指也不同,此句中,虽然作者没有说明意念是后天识神,但我们可看出此“意念”就是后天识神所发。首先,先天元神与元气是合一的。“元”神无迹元气中之至灵处,即元神也。

    武当 2009年4期2009-04-10

  • 佛“统”
    国并立,更要讲“正统”,于是出来了《释门正统》(一二三七年)。接着是《佛祖统记》(一二六九年),照中国史传体,分出“本纪”等等排列菩萨位次统系。还有《释氏通鉴》、《佛祖历代通载》(元朝)。唐代流传的“衣钵”传法故事及宗派正统之说由宋人编的几种《传灯录》而大盛。《论语》式的“语录”更为文人所欣赏。从来没有过稳固大统一帝国的天竺(印度)未见独尊之神。“如来”也不止一个,是“三世诸佛”。佛到中国居然成“祖”,有了谱系,有传国玺式的“衣钵”。可见中国“传”什么都讲

    读书 1992年4期1992-07-15

  • 张和貌丑心美
    原文】张学宪和,正统己未廷试,已拟第一,以眚目抑置传胪。公自言:“吾已废一目,又肩厚薄,手大小,足长短。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尝见有议人得失者,必正色曰:“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其厚道如此。——清·龚炜《巢林笔谈》【今译】明朝有一学官张和,在正统年间参加朝廷的面试,本可以取得第一名,因为他有眼病而仅得了个传胪(即第四名)。张和自己说:“我的一个眼已没用,两肩有厚薄,手有大小,脚也有长短。所美好而又不丑的,只是这颗心了。”每当看到有的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5期198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