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法 “语”中育德
——于漪“德智融合”教育思想下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3 09:14胡炜烨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教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材

胡炜烨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条要求仍明确列于“总目标”之中,学段要求则是融合于“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之中,与书面表达“并驾齐驱”。可以说,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然而,口语交际在统编教材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模块,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很多教师开始围绕这一模块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就是其中之一。

机缘巧合,笔者有幸参与了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于漪教育思想研修班”。在于漪老师“德智融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也在不断思考:口语交际作为新教材中一个特殊的模块,它不像阅读课文,有文字背后的文化、思想与情感可以挖掘;也不像习作,有选材、立意等可以引导,这样的课该如何实施“德智融合”呢?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个在生活中能得体地与人交往、有修养、有教养的人。我想,这和于漪老师一直强调的“既教书,又育人”的“全面育人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德智融合研究,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一、口语交际模块中的育德元素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的德智‘融合点’不是外在附加的,而是生长在教材中,需要教师用心发现、巧心设计,将民族精神、真善美价值、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最终在学科‘德智融合’的知行中实现滴灌学生的生命之魂。”有了这样的指引,我首先从教材入手,从内容的角度去探寻德智的融合点。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立德树人”“文道统一”的原则,口语交际这一模块也不例外。纵观10册教材,共有40 次口语交际话题的安排。经粗略统计,有近30 次的话题都与“育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占比达75%左右。通过梳理,我认为这些话题中的育德元素主要分成两类:

(一)聚焦价值认同

于漪老师在《学科教学需坚持育人为本》中提到:“教育以‘教人’‘成人’为务,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要具备‘人之为人’的特征,超越生物性的生命,需要教育进行引导,滋养心灵,培养德行,教会如何做人,开发潜能,发展生存能力。”

因此,这里的“价值认同”更多的是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去培养的学生价值观: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用多大的声音》《注意说话的语气》《图书借阅公约》《身边的“小事”》《我们与环境》等,这些文章从低年级引导学生关注并改善自身的语言方式、语言习惯等,到高年级引导学生关注并建立自身与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通过语言的训练去达成价值观的共识。其实,在这样的口语交际课中,学生语言表达成为一种载体,承载着自己对自己、自己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的塑造。

(二)聚焦文化认同

“语文教育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天然优势,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尤其在文化认同教育方面应有所作为。”于漪老师如是说。的确,汉语是汉文化的纽带,是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的一种显性表达。在教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口语交际话题:《名字里的故事》《讲历史人物故事》《说新闻》《讲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这些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物是值得被喜欢的、什么样的故事是值得被传颂的、什么样的新闻是值得被谈论的,这些选择,隐含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中国当代文化的认同。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德智融合”的原则

“所谓德,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品德要高尚。所谓智,就是得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什么智育点?教什么德育点?这二者之间要如何衔接?我认为要分两步走:

(一)明确“智育”和“德育”的指向性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口语交际“智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明确每一个交际话题的“语言能力指向”尤为关键,有的时候,它与话题关联度并不是很大。以《图书借阅公约》为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那份成文的“公约”,而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参与“讨论”,能否做到“主动发表意见”和“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也就是说,本课智育的指向是“讨论”过程中特定的组织语言、表达语言的方式。以此类推,商量、请教、复述、介绍、推荐等这些特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就是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首先明确的智育内容,而这,需要教师从课标、教材的要求中不断透析、分解。

口语交际中德育的指向性就与话题的内容紧密相关,就像前文所阐述的,不同的话题有的更贴近价值认同,有的则更能渗透文化认同,少数可能兼而有之。仍以《图书借阅公约》为例。“公约”这一关键词,可能就成为“德育”的突破口,它也许是价值观塑造的一个契机。什么是公约?它是集体拟定的、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的章程。“集体拟定”就要求人人参与讨论,每个人都有权力和义务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教与学的过程;“成员必须遵守”也就要求人人遵守集体一致通过的约定,这是教与学的延续,更是社会生活的准则。因此,德育的指向性需要教师从口语交际的话题内容中不断挖掘、提炼。

(二)找准“智育”和“德育”的融合点

于漪老师多次在自己的论述中强调“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个性特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然后对某个章节、某个内容反复推敲,找到知识传承与思想情操熏陶感染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无缝焊接’”。“无缝焊接”考验的是老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全瞻性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全局性的把握。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一课,智育的指向为“介绍”,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设计为四个板块:介绍的目的是什么、选择谁介绍、怎样介绍和尝试介绍。如何在这些环节中融合育德元素?在板块一的交流中,与学生明确,介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喜欢哪个人物,还要尽可能让听的人也对这个人物产生感情,进而去了解他——这是口语交际中对象意识的培养,也是文化传递方式的渗透;在板块二的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需要达成共识“怎样的人物才能称得上‘最喜欢’”——这是交际内容的选择,也是文化、价值认同的渗透;板块三中,教师和学生以“哪吒”为例示范、分享、总结介绍的方式,然后才有了板块四中学生对孙悟空、伍万里、飞轮等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从四大名著《西游记》中走出的孙悟空,和从电影《长津湖》中走出的伍万里,就以这样一种巧妙的方式在课堂上相遇了,对他们的介绍,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革命文化认同的一个缩影——一颗颗“中国心”在课堂交流中闪耀出光芒。

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德智融合”不是集中于“某一点”,它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融通贯穿;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德智融合”也不是凭空说教和贴标签,它是学生语言实践中的无痕黏合。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德智融合”的策略

基于对口语交际本体性知识的认识和以上两条“德智融合”的原则,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寻求口语交际教学中“德智融合”的些许突破:

(一)针对年段要求,找准能力指向,从“言”的方式上育德

小学中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话题中,有近一半的语言能力是反思性的(如交谈、协商、请教、劝告等),即要通过相关的课程来让学生了解日常口语交际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语言缺憾,并唤醒学生“自觉地”改善自身口语交际的意识。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在“言”的方式上去找寻“育德”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商量》和《请教》两课时,回避不了的问题是:要怎么说才能让别人愿意和你商量呢?怎样说才是真诚地向别人请教呢?教师通常会关注“用商量的语气”“有礼貌地请教”,指导学生用上“请”“您”“可以吗”等礼貌用语,认为这是言语方式和文明礼仪熏陶的链接点。但在实践中会发现,学生只是非常浅层和机械地用到礼貌用语去表述自己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对别人是否方便、乐意商量或解决问题,没有真切的感悟和体会。再回到教材中去探究,《商量》一课中的第一个气泡图中的内容就是“小丽,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情”,去掉这个气泡图,《商量》的语气、过程也全部能在第二个和第三个气泡图中体现,但教材为什么要放进去呢?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教材的意图——短短一句话,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交际中的对象意识,在确认别人方便的时候再说明问题去商量,也是引导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它是一种言语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它比简单的礼貌用语更能凸显“礼貌”。二年级的《商量》中作了渗透,到三年级再学《请教》时,学生是否会有意识地发问:“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现在方便吗?”

尽管年段不同,两课的能力指向不同,但在言语方式上却有共通之处。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就要挖掘语言方式上的共性,从中找到“德智融合”的焊接点,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们习得得体地与人交际的能力,内化“人之为人”的基本修养。

(二)关注课前准备,丰富情境资源,从“语”的内容上育德

小学中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话题中,绝大部分语言能力都是形成性的(如讨论、介绍、讲解等),即要通过课程来一步一步习得一些在母语自然浸润中学不到或学不像样的行为或技能。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以情境资源为切口,从“语”的内容上寻找突破口。

例如,《名字里的故事》一课中,一位教师就设计了三个情境资源,引导学生学会从现有的、别人给出的信息中选择、整理“语”的内容,走向从自身储备的语言信息库中构建“语”的内容。第一,教师以自己名字为例制作了与妈妈对话的视频,作为范例告诉孩子,可以从含义和由来两个角度去选择介绍的内容,渗透汉字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第二,以自己的爸爸朱峰、作家冰心、医生钟南山为典型案例,设计了“人物猜猜猜”的情境小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去选择其他人物的名字来介绍,鼓励学生将名字与人物经历、品格相互关联,渗透积极的价值认同;第三,请校长拍摄“征集校吉祥物‘小白鸽’”名字的情境视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学校,了解汉字背后的意义,并将自己对学校的愿景和对汉字的理解加以融合,为“小白鸽”取名,说说它名字里的故事。

三个情境资源内容的安排,看似无意,实则别具匠心:学生从课前的询问准备,到课中的学会介绍方法再到课后的拓展练习,都以“名字”这一内容为契机,了解了汉字文化、了解了民族精神、了解了校园文化。我想,这种“了解”,正是口语交际教学中“德育无痕”的体现,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心去发现资源,有心设计资源,有心去引导学生怎样选择和建构语言,这样才能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在体认思辨中传承民族文化,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实施“德智融合”,以上理解和思考也许只是研究中的冰山一角,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实践能为学生“全人发展”奠基,滴灌生命之魂!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教材
情景交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