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斌,张玉琳,阮美飞,费素定,应志国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人体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内容,是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主干医学基础课程[1]。人体形态学课程思政教育自2018 年开始已连续4 年不断地开展探索与实践,课程充分结合卫生健康类专业特色,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标准思政教育目标,编写课程思政教案与案例,设置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构建“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校内实践“第二课堂”、校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三课堂”中,联动融合融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医疗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职业精神、“爱国忠诚、敬业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教育,培育养成学生具有卫生健康类职业核心素养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精心挖掘“人体形态”课程各章节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编写具有家国情怀的教育案例9 个,运用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我国医学界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典型人物与事迹,以及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与事迹案例,通过典型的人物事例引领示范、树立标杆,增强榜样力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敬业、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肝的结构”知识点,引入介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最先提出中国外科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结构以及率先突破人体肝“中肝叶”手术禁区等重大贡献;以“胰腺结构”引入介绍我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忠诚爱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
精心挖掘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结合专业特色与操作技能,编写具有医护职业道德与精神的个人品格教育案例18 个,运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讲解以病人为中心、关怀体恤病人的仁爱教育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仁爱友善、爱岗敬业的思想,增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与健康职业精神教育。例如:在讲授课程内容“臀肌位置”时,结合护理专业臀部肌肉注射操作,强调肌注进针的部位,避免进针位置不正确而损伤病人臀肌深层血管与神经,增强学生对患者的关怀与体恤,培育学生仁爱思想;在讲授“男性尿道狭窄和弯曲”时,结合男性患者导尿术的护理操作,强调导管经过尿道狭窄与弯曲部位时需要避免损伤病人尿道黏膜,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精神。
精心挖掘理论教学思政元素,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结合临床疾病与病例,编写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教育案例10 个,运用讲授与讨论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以唯物辩证法为主的教育案例。例如,在讲授“牵涉痛”知识点时,引入临床胆囊疾病引发右肩部疼痛的案例,教育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需要从局部症状考虑到人体结构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局部与整体”观点认识人体结构与疾病,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学校投入2000 万元建成约2000 平方米的人体生命科学馆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约2000 人次集体参观人体生命科学馆,并培训学生面向校外参观者开展讲解和引导服务。学生宣讲人体标本的科普知识,介绍制作标本来源的遗体捐献者的事迹(由“生命之花”学生社团采集遗体捐献者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与参观者在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同时,领悟遗体捐献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以实践体验的方式感悟生命意义与价值。目前人体生命科学馆已授牌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市级生命教育体验馆,入选第八批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
组织各班级学生共计约2000 人次参加遗体捐献追思活动,以介绍“无语良师”生平事迹、集体默哀、鞠躬、献花、感恩留言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遗体捐献者大爱无疆的精神,以情感体验方式培养学生的仁爱思想和感恩意识。
清明节,组织学生参加网络线上遗体捐献“云纪念”活动,以微信公众号线上敬献花篮、书写留言等形式,致敬遗体捐献的无私奉献,缅怀“无语良师”,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解剖学会牵头组织的人体解剖学绘图比赛,学生临摹解剖标本或图谱、结合专业特色创意解剖绘图,撰写“浅谈人体结构之美”,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并发现自身之美,以引导学生将医学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医学艺术观,提高学生的医学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医学美育发展,以美育人。
在实验室大厅、走廊空间等实验教学场所,设计装置宣传图文,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医疗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职业精神;宣传恩格斯名言“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宣传世界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动物学家盖伦、现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和我国解剖学院士钟世镇等为人体解剖和医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激励和培养学生热爱医学、崇敬医学。
依托学校的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受站,组建由口腔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学生组成的“生命之花”遗体捐献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与特长,登门拜访为遗体捐献申请者开展健康检测、康复护理、疾病预防等健康保健服务,同时采集捐献申请者的事迹。每逢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市级遗体捐献纪念广场,参加由市红十字会主办的遗体捐献祭奠仪式服务,学生引导遗体捐献者家属有序进场、搀扶老年家属,以及向遗体捐献纪念碑敬献花篮,让学生在志愿实践服务中近距离感受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大爱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感恩关怀的实践行为。
组织“生命之花”社团学生针对城镇社区和乡村居民为对象,开展遗体捐献科普宣传,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对医学、对社会、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和科学意义,提高社会民众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并组织学生调查了解目前省内各地遗体捐献的相关阻碍因素,整理分析调查结果,交流调研报告,为完善遗体捐献的规范管理和宣传提供参考,培养学生重视实践调研和提高科普宣传的能力。
在课程思政实施班级中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教育的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对学生开展教育评价问卷调查情况(n=110)
1.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感悟评价。组织学生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留言书写生命教育的感悟,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崇敬和感恩。学生表达出“无语良师”无私奉献的行为是用另一种形式继续延续着生命的灿烂,“无语良师”大爱无疆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学生表态决定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无语良师”、轻拿轻放每一个标本,并深刻感受到了作为医护工作者的使命,决心肩负重任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不辜负“无语良师”的奉献,誓言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为守护人类健康而努力学习。
2.学生解剖学绘图比赛作品获奖成果。解剖绘图比赛参赛学生人数由182 名(2018 年)增加至287 名(2021 年),逐年增加,优秀作品在校内公开展览,并装裱展览于解剖实验室走廊供师生观赏。每年选拔5 名学生的优秀作品参加中国解剖学会护理解剖学分会全国解剖学绘图大赛,2019 年至2021 年获得一等奖2 人次、二等奖1 人次、三等奖2 人次、优胜奖2 人次。
3.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生命教育“敬佑生命、感恩无语良师”遗体捐献追思活动,被《浙江工人日报》《宁波晚报》等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返校复学第一课中的“遗体捐献对抗疫的重要贡献”,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宁波晚报》等报道。“世界解剖日感恩无语良师”遗体捐献追思活动,被浙江新闻客户端、《现代金报》《潇湘晨报》等报道。
“生命之花”社团学生的实践志愿服务得到了遗体捐献者家属的书面表扬和肯定,“生命之花”社团获得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优秀团队称号、市级大中学生“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表现突出团队”与“表现突出个人”称号。
课程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结合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秉持学校“仁爱 健康”校训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医疗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职业精神,依托课程人体解剖标本和遗体捐献教学资源,形成“生命教育”主题,增强仁爱思想、健康理念、生命情怀教育,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教育学生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医学辨证思维和人文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结合卫生健康类专业特色,深入挖掘课程教学资源中的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唯物辩证思维、劳动美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设计中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教案中纳入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课件中引入思政教育案例,在教学评价中增设思政教育评价。构建“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紧紧融入以生命至上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医疗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职业精神、“爱国忠诚、敬业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2]。组建由人体形态学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构成的“三师”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人体形态学课程教师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精心挖掘与思政相关的课程资源与知识点,探索有机的切入点,制定课程标准与教案,落实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优势,提炼思政教育内容,把握唯物辩证法哲学要点与政治方向;辅导员教师发挥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优势,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变化与趋势,落实学生集体活动与社会实践组织工作。“三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研讨与实践,发挥特长,优势互补,互相联动,共同落实。并分批次选送教师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课程思政研修班与在线课程思政培训,通过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教师教学团队中获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1 名,获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1 名,入选省第二批“双千”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专家5 名,获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优秀团队指导教师2 名,获市级高校优秀课程思政教师1 名,获市级高校优秀班主任1 名。
课程融入新时代卫生健康职业精神与感恩教育实践后,学生认为能增强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感与职业信心[1],目前,约有458 名学生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彰显出仁爱思想的综合素养。哲学最根本的特点是“以理服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3-5]。在学生教育评价调查结果中显示,课程教学中融入唯物辩证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政教育,77.3%的学生认为能较好地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唯物辩证法的应用,73.6%的学生认为能较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世界观,88.2%的学生认为能较好地增强了对医学重大贡献人物的崇敬,85.5%的学生认为能较好地激发为医学奉献的爱国情怀,83.6%的学生认为能较好地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也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了教师岗位胜任力,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