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

2022-08-24 03:22李云飞李春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服药效能依从性

李云飞 李春梅 王 艳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东区消化内科,江苏扬州 22500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1-2],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体重减轻等[3],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5],且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加剧经济负担[6]。患者需规范服药,及时就医,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部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低,常在疾病加重时才选择就医[7],严重影响生活质量[8-9]。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解释患者行为变化的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在患者的动机和行为之间起着调节性的作用[10-13]。患者的动机与健康行为密切相关[14]。本研究将基于PMT 的护理措施应用于IBD 患者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IBD 患者20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00 例)和试验组(100 例)。其中IBD 诊断标准参照《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15]。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 岁;②以IBD 为主要诊断;③家属及患者充分知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消化道疾病;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无法配合实施PMT 的护理。对照组男48 例,女52 例;年龄18~67 岁,平均(32.45±11.37)岁;平均病程(14.12±3.43)个月。试验组男53 例,女47 例;年龄20~69 岁,平均(34.03±12.15)岁;平均病程(13.82±4.13)个月。试验组初中及以下62 例,高中34 例,高中以上4 例;年收入1~5 万33 例,>5~10 万元49 例,10 万元以上18 例;固定职业者78例,自由职业者22 例;对照组文盲3 例,初中及以下58 例,高中29 例,高中以上10 例;年收入1~5 万元37 例,>5~10 万元41 例,10 万元以上22 例;固定职业者83 例,自由职业者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入组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成员为床位责任护士,给予消化科常规护理,做好入院宣教等,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

1.2.2 试验组 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基于PMT 的护理措施。①课题小组:包括1 名消化内科医生、1 名消化内科护士长、3 名消化内科资深护士和1 名研究者。②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疾病的困惑以及寻求帮助的方式,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欠缺的自身原因(内部回报),根据以上信息制订和调整护理方案和健康教育内容。每周进行2 次知识讲座,主要内容包括IBD 的病因等内容,使患者认识到不遵从有益于疾病相关行为的严重后果(严重性)以及并发症的高发生率(易感性),了解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益处(反应效能),增加患者采取健康行为的外部动力(外部回报)。③心理支持及日常生活指导:建立微信群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环境,增加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④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后2 周、1 个月、3 个月后分别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并解决患者在居家自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3 评价指标

所有受试者入组即刻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水平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收集评分;干预3 个月后再次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水平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收集评分。①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分,包含行为评分、效能评分两个方面,分数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高。②生活质量水平:采用诺丁汉健康量表[1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包含6 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水平越差。③治疗依从性水平:用服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代表治疗依从性。在干预前后采用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16]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8 个条目,量表满分为8 分,得分8 分代表依从性好,得分6~<8 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6 分为依从性差;在既往研究[17]基础上自制生活方式依从性调查问卷,条目包括遵医嘱用药、擅自用药、擅自停药、定期检查、自我监测、控制饮食、吸烟与饮酒控制、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8 个项目,问卷的得分越高患者依从性越高,该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893,量表总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行为评分和效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s)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注 t1、P1 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后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服药依从性评分和生活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服药依从性评分及生活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分,±s)

3 讨论

自我管理对患有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18]。基于PMT 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19-20],改进患者自护能力。本研究提示基于PMT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IBD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发现基于PMT 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IBD 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高著兰[2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部分IBD 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预后不佳,应着重强调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疾病严重性、易感性的认识,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反应效能,降低患者的内部回报、外部回报和反应代价[22]。

本研究发现基于PMT 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IBD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患者服药依从性与保护动机的严重性、易感性、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呈正相关,与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和反应代价呈负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3]。老年高血压患者保护动机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24],与本研究结果相似。PMT 能够促进和引导个体的行为,保护动机水平较高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健康意识[25-27]。

综上,对IBD 患者采用基于PMT 的护理干预对IBD 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服药效能依从性
被这病赖上得终身服药,变胖还没劲儿?千万别忽视
服药禁忌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先分阴阳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