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研究*

2022-08-26 06:39沙沙张平朱骄阳
智库时代 2022年30期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育人

沙沙 张平 朱骄阳

(沈阳化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图教研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专业背景知识过硬,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管理素养如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意识等,所以在工科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必要的。但深受管理类学生喜爱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在工科类学生教学过程中出现认同度低、课堂沉闷、学习兴趣低等现象,因此亟待对工科类《管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1],“历久”是在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及同年发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要求各科教学中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即使并未以“思政”命名,也开启课程思政的大门;“弥新”是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即开启课程思政的“元年”,随后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各高校关注的工作。当前的工作重点已经深入到课程层面,连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体系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2]。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具有丰富思政元素的课程,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使得课堂“活”起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精准地掌握国情、行情、学情、教情,认真剖析,把握动态方向,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还要在思想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以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技术过硬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困境

《管理学基础》是我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机制专业、机电专业、金材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第6学期开设,共1学分16学时。该课程主要以管理的五大职能展开,知识体系稳定,学习内容多,实践性强,学生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需要实践、反思来消化理解知识点和基本原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思政教育;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意愿增强,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双重的压力。

为了走出困境,解决问题,笔者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优秀教育资源(如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工具(如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终端、 智慧化教学辅助工具、即时交流沟通工具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引导学生主动出击,自主学习;同时将思政元素、时代楷模、优秀案例等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专业自豪感,自然而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缓解了学时压力,又解决单向“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转而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方向发展。

二、工科类《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笔者在前期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两个关键问题:

(1)什么是课程思政,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思政”二字的具体含义。课程思政,即在大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了部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元素。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即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并将非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它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3]。通过在专业导论课上让同学们了解专业课,对本专业感到热情、激动和澎湃,但如何将这种热情持久地延续下去,就要抓好专业课对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过程去实现课程思政,持续激发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正确定位课程的价值、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升华思想。

(2)课程思政改革的着手点在哪里?构成一门课程的要素有很多,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对象、教师等,这些要素如何与课程思政有机地联系到一起?笔者从5W1H的角度入手去寻找着手点,即为什么要改(Why)?改什么(What)?从哪里改(Where)?谁来改(Who)?哪个时间点来改(When)?怎样去改(How)? 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着手点

三、工科类《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体路径

(一)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有首位性,对于整体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照OBE理念的要求,课程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专业发展为中心,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为起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落实课程的育人目标。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4],当要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本人的目的、需要相关联时,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就相对高,学习效率也相对高。在OBE理念和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同时包括育才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素质目标),育才目标实现知识的传递应用和整合,育人目标实现价值的认同、情感的升华,从而将知识内化并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德行,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育人目的。

(二)重构教学内容

对于首次接触管理类课程的工科专业学生,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由于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如何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发自内心地爱上课堂、期待上课,需要教师重构教学内容,尽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案例引入是最快速最直观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从管理案例出发,在案例中归纳知识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认知过程转化到理论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转变“教-学”方式,从传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方式转变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模仿案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未来指导学生真正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所以教师在选取案例时,既要注重所选案例与知识点的匹配程度,又能在案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家国情怀(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明确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和担当;案例中也可融入社会道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等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做人;案例中还可融入创新意识、学术诚信 、批判性思维等让学生去反思如何去正确做事,更好地做事。例如在讲解战略这一知识点时,以女排姑娘为例引出战略的定义、意义,以及通过赛前战略布置、赛中战略调整、赛后反思说明战略并非一成不变。这一例子的引出,一方面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较为抽象的“战略”,同时当提到女排时,同学们都会被女排精神所感染和振奋,既学到了知识,也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管理学基础》要树立管理类课程为后续专业课、专业实践课服务的教学观念。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形成“案例驱动-课堂教学-线上互动讨论-过程考核”相互交叉和整合的立体化教学结构。从案例出发导入基本概念,理论推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面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多和学时短的问题,为了让学习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化,部分案例采用学生课下自学课上讨论的形式,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不断地学习、讨论、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科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探讨创新,我们在教学当中运用案例让同学去思考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学习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讨论答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参与感、体验感非常强。工科的发展是迅猛的,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将管理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融入工科类专业管理学教学实践,改变原来“以课堂教学为主,期末一张卷”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线上管理学基础课程、制作管理学基础在线测试题库、实施过程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四)创新评价体系

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果评价体系,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轻过程、重结果”的考评方式,向重视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考评方式转变,将过程考核与能力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小体量课堂来说,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操作难度较小,但管理学基础一般为3-4个班级组成的大体量课堂,实施形成性评价的难度较大,以讨论环节为例,教师在课堂中探讨相关问题时,在百人以上的大课堂中对所有组别进行分享是不现实的,设计一个可行的形成性评价方案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方案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及时了解学习状况以调整学习状态,也能帮助教师实时获得课程反馈,评价教学成效,以不断地改进教学(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案,一定是评价内容手段和课程目标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匹配的,所以教师要自上向下的梳理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和课程目标之间、课程目标和课堂讲授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大体量课堂来说,教师手动地进行评价计算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讨论、测验等,充分利用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来收集教学的相关数据,并依此进行教学改进调整。

(五)持续改进

此处的持续改进有两个内涵,一方面针对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特定问题去寻找原因,找到解决方案,并在后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解决方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教学;另一方面针对思政元素,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优秀案例等,不断挖掘、更新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自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持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建议与思考

通过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升华,但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无止境。笔者根据自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出几点建议:

(一)教育者先受教育

要实现全方位育人,为学生传递正能量,首先教师自身要先受教育,保证政治强、情怀深、专业精、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自律严。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研讨,清晰地认识课程思政既不能简单地将“课程”和“思政”做简单的加法,也不能将“课程思政化”,而是要不断地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激活课堂,提高学习获得感,激发学生的认同,从知识认同到情感认同,最终在行为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重视言传身教

“立已德方能立生德”,课堂上学生不光在听教师讲课,同时也会观察教师对待课程、教学和学生的态度,这是一个最直观扎实的育人环节。教师要多向自己提问:上课是否迟到?是否准时下课?是否认真对待学生(迟到、不遵守纪律要批评、作业要及时反馈,完成好的同学加以表扬等)?对待成绩是否有敬畏之心(课程开始前,让学生明确最终成绩的计算规则,而且此规则一旦制定,就不可轻易改变)?是否口无遮拦(学术行为无禁区,课堂言论有底线,不可以在课堂中传递负能量的言语)。这些课堂中的小细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观的,所以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

(三)处理好思政的加法和教学内容的减法

课程思政改革必然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新的元素和内容,但是刚性学时的约束下,要求教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将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内容引入到课堂,同时要梳理出自学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带来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在平台上加以学习。如教师可在课前在学习群里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并在学习通上发布学习视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习,课堂上针对章节难点、重点、测试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以及讨论的问题进行实时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课中教学安排,也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的短板和不理解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实时地沟通和交流,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挥“思政”价值引领作用

思政元素要适度适量,融入要润物细无声,注意思政不要贯穿整个课堂,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在上政治课,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起到了反作用。思政要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的工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管理学案例育人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