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四维路径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2022-08-26 03:26姜秋杰
科学咨询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英语

姜秋杰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0500089)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与高校党建目的耦合、辩证统一。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方能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以课程思政践行党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耳,党建方能提质增效。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困境

目前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如下:

(一)党建推动课程思政的路径模糊不清

党建和教学“两张皮”现象的存在,导致党建成果未能深入应用到教学实践,未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调查显示(625名在校教师),仅有57.58%的教师自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有20.65%的教师认为,思政教学与己无关。这表明党建组织建设和课程思政未能同轨发力,推动各门课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同时,在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格局下,党建成果未能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串起传统课堂、第二课堂的育人合力。

(二)课程思政实施主体责任不清

基层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加强,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发挥。课程思政和党的建设工作存在高度契合性[2],而基层党支部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识亟须深化。经问卷分析得出,62%的教师德育意识有待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有待深入,重专业技能教学而轻德育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对学生政治教育、文化浸润、价值引领、品格锻造上,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四维路径

基于以上问题,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索高校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四维路径。

(一)从实施主体维度,要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建设立德树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基层党支部要深刻认识自身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教师党支部最为关键,这个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将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基层党支部要认清自身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地位,站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重新认识党建和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性,保证党组织领导到位,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到位,思想宣传到位,制度执行到位,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师生兼顾,知识学习与德育的神形兼备,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内外兼修,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的标本兼治。

通过党支部的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及广大教职工对党建和课程思政之间的重要性和关联性的认识[3]。切实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带头作用,利用好“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平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践行,激发党员教师对自身党员身份的珍惜和热爱,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通过“争优创先”活动,提升党员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德育能力,并促进这些能力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力转变,从而树立标杆、形成榜样,为课程思政改革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学风。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政治理论培训,提升教师政治站位,锻造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员教师队伍。围绕师德师风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对师德榜样的学习,撰写自查报告的自省,教师们更深刻地理解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坚定立德树人的信仰。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党支部要警钟长鸣,组织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进行言行辞令纪律学习,警醒教师不忘本门课程是“学生看世界的主窗口”,不忘课程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人才使命,引领学生辩证看待西方文化,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守好师德底线。

(二)从课程建设维度,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英语教师要深入理解并认同英语学科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蕴含着“西方价值观念”、“后殖民主义”等含义[4]。英语学习者学习的不仅是语言,更面临着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词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文化失语症”现象[5]。大学英语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情感、提升其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上责任重大。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做好“四个融入”:将“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标准、融入学科特点、融入教学设计。以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工匠精神为关键词,挖掘提炼出思政元素,即家国情怀、价值塑造、红色精神、文化传播、职业道德;同步融合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凸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基础英语”模块重在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行业英语”模块重在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渗透,“专业英语”重在持续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进一步提炼出思政教学数字素材库建设的四点原则——党性即素材能契合党史国策、传递革命精神和增强政治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情怀;职业性即素材能传扬高职之魂“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性即素材能以英语为媒介,将语言能力训练与文化概览相结合。时事性即素材能反映时事资讯,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引发辩证思考。趣味性即素材能贴近学生生活,生动鲜活,影响力深,表达力强。素材指向、素材形式和载体见下图:

图1 党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

2.契合党建新媒体应用的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APP,甄选如学习强国类政治引导性强、价值观正确、教育功能强的APP,并将之作为教学载体。课前,应用学习强国、China Daily推荐优质互联网资源、应用超星学习通为网络课程介质,使党建+课程思政使用“大资源”,将课堂翻转,使学生生成丰富的“知识储备”。课中,应用超星学习通,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发挥课程语言输入、技能训练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功能。课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强化和巩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延伸,实现育人合力

首先,延伸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德育元素丰厚的英语文化品牌项目。如开展用英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用英语吟诵唐诗宋词、用英语唱红歌、英语小品展演、我的中国梦英语写作比赛等视听说双语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同步开辟企业课堂,以网络课程开放直播,邀请“企业名师进课堂”在线授课、在线点评的方式,发挥佛山优秀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良性互动。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课堂,利用我校位于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优势,送教上门,开展贸易英语、商务英语等企业员工培训服务;对接乐平中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党员示范公开课志愿活动。联动家校共育,以在线直播、邀请家长进课堂的方式,发挥家庭育人的作用。注重“原生家庭”对学生行为和性格的影响力,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的精准性和效能。建设“我身边的英雄”事例资源库,纳入校园模范人物、校友模范人物、城市模范人物,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人格资源”,以此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社区企业协同育人资源,构建样本更加丰富、资源更加广泛、手段更加多维的“三全”育人课堂,如邀请抗美援朝老英雄叶逵进校园讲革命故事,组织师生为烈士陆伟东祭扫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党史精神的亲身领悟和认同。

(四)评价、激励与保障制度并进

1.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设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评价方面,一级指标为课程思政的内涵挖掘和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二级指标为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对学生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方面,一级指标是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二级指标是把课程思政融入大纲拟定、课程标准拟定、教案编写、教学活动设置;课程思政课堂建设方面,一级指标为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主渠道,拓展课程思政新渠道。二级指标为健全课堂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用好第一课堂,用活第二课堂,优化包括第二课堂在内的教学实践体系,开发爱国主义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现课程思政联动教育功能;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方面,一级指标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立德树人名师团队;二级指标为推动全体教师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找准育人角度,增强育人手段。经常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方法培训,建设课程思政教研室,进行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培训,跨学科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思政课题研究、课程建设。

2.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

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专项经费,制定教师“四个一”工程计划——用好一本教材+建好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一个课程思政课题+参加一项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制定教师行为管理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条例,强化教师纪律意识。实行院校两级督导为教师课堂言行辞令评分制度,将师德列为教师评优、职称晋级的首要因素。锻造“红色基因”教师队伍,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做好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为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舆论氛围、文化氛围。

最终,通过以上方式,让立德树人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课程育人、校园育人、企业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与学生成长相伴相随。

三、结束语

当今,人类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起适合校本特色、关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思政育人生态环境尤为关键。期冀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打破学科界限、政教分野,持续放眼“寰宇”,开拓育人“疆土”,真正实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学过程。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等全方位育人转变,从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向教师引领、校园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的全过程育人转变,从教师育人向全体教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助力、家校共育的全员育人转变。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英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