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关系才好

2022-09-01 05:06耳尔陈淼梁彦董如峰美妙编辑檀静
好日子 2022年7期
关键词:婆婆医生

文:耳尔 陈淼 梁彦 董如峰 美妙 编辑:檀静

爱你,就是目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前段时间,我因为闺蜜宋晓俐的《北京遥望香巴拉》新书发布会去了一趟拉萨,那是7 月,暑假。

不止一个人问我:你不带孩子不内疚吗?

还有一些人问我:你想孩子吗?或者,孩子想你吗?

耳尔资深媒体人,图书经纪人,女性社交平台“圈蜜”创始人,拥有公众号“多余的妇女”

第一个问题,我的答案可能大多数的家长都很不屑。从孩子6 岁起,我从来没有内疚过。不止不内疚,我还会特意每年都安排一次自己的旅行,第一年台湾,第二年土耳其,第三年日本……今年,孩子就满10 岁了。

为什么6 岁是一个分水岭?这是我第二个问题要说的。

我想不想孩子?我想每个妈妈都会想,但我觉得,妈妈想孩子的程度取决于孩子想妈妈的程度。我家孩子是男孩,小名叫十一。在十一三个月的时候,我就休完产假开始了工作。每天出门上班前,十一哭得凄凄惨惨,当妈的那种纠结和肝肠寸断,至今仍让我觉得没在3 岁前陪着他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十一一岁多我开始出差,走的时候十一哭得要死要活,但走了之后绝口不提妈妈,直到我回来那天,他会故意晚睡,一直等到我回来……他用孩子最简单的那种方式让我内疚,让我不停想他,让我不放心他,让我觉得对不起他,让我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工作,让我怀疑自己的人生为何如此失败。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孩子6 岁。那六年,除了逼不得已的出差和上班,我恨不得每时每刻都陪在他身边,我知道他比谁都更需要我。哪怕是理发,我也会选在他睡着后。那六年,缺席的十一爸爸除了缺席,还不时地冷嘲热讽:你是打算把你的儿子培养成妈宝男吗?因为那时候十一太黏我了,但我知道他黏我是因为从小我陪他不够,他需要的爱是一定的,不管他多大,他都需要补回来。在他小的时候补回来,总好过在他长大了通过别的方式补回来吧?

6 岁之后,缺席的爸爸终于追了上来,因为是男孩,他们有更多的话题和玩法,比如他们都喜欢武打片,他们都喜欢漫威英雄,他们都喜欢运动,他们也有共同的阅读爱好。

就在这个时候,我选择了抽身离开。

慢慢地,我发现我们已经不太互相依赖。我知道有些妈妈,可能孩子已经不依赖你了,但是妈妈却还没调整好自己,还过分地依赖孩子。我想,那是她们还没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其实,必须要面临第一次分离,为何不现在就开始慢慢适应一下呢?

在拉萨的时候,每次我在朋友圈发我玩得不亦乐乎的照片,就有人评论: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十一吗?我回答:十一是谁?

而同样,十一除了因为有事给我打电话外,不会和我有一点的联系。当我想他了,微信上问他:你想我吗?他说:想。我继续问:是不是不像小时候那么想我了?十一回复了我一个大大的表情:完全同意!

因为他已经有了他自己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十一说:我好想一个人在家里,没有爸爸妈妈,没有爷爷奶奶,就我一个人。

我知道他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我就会故意制造这样的机会,我独自在家带他的时候,就会故意出去一段时间,不告诉爸爸和爷爷奶奶,因为他们至今都认为孩子一个人在家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但我会隔会儿给他打个电话。

一个人在家的十一,就像我们在家的时候一样,自己安排时间写作业、看书、看电视、玩游戏,饿了拉开冰箱找吃的,渴了自己倒水喝。但他一个人独处的经历,我相信对他的成长好处更多,最起码,他成熟了一些。

很多朋友说,很羡慕我现在的状态,是的,我自己也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比年轻时的自己更自信、更健康、更豁达。所以,我要感谢十一,因为他,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十一也会感谢我,因为妈妈的自私和“不够爱”,让他能发展成更好的自己。

公婆 是我的同居密友

有的人就是具备这样的本事,看似一团乱麻的关系,在她眼里都有解。琐碎的母女关系、麻烦的婆媳关系,在别人看来是沉重的负担,而于她就是甜蜜的担当。

婆婆细细密密的爱基本上都体现在每一天的食物上,管好一家人的胃,仿佛是她的天职。

8 点20 准时出门,前往菜市场。身着简单的老人衫、好走的布鞋,每一天,像一个战士,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在菜市场打一场天天不耽误的口水战,讨价还价,控制成本;回到厨房,思考菜式,精心烹饪,每天换花样,为全家人做一桌丰盛的晚餐。在烹饪食物面前,婆婆更像是个将军,准时准点,没有半点误差,对整个厨房发号施令,排兵布阵,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尽在她的指挥下发挥出了最大的能动性。天长日久,都能感受到婆婆朴实外表下的一颗匠心,她爱的不是食物,是贪恋着一家人都能吃好喝好欢天喜地的表情。

更何况,食物面前人人平等,对儿媳妇的胃也是小心翼翼照顾着的。

公司可以带新鲜蔬菜去做饭,早上出门前,看到婆婆把空心菜已经摘好,放在一个小塑料袋里挂在我的包包上,这一幕穿越时空,永绕心头。

小孩子上学,我们去工作的时候,婆婆会煮面简单应付,但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我偶尔会在家蹭个饭吃。我在家的时候,婆婆会给我一个煎蛋,还会做一碗青菜,通常,她会把菜梗梗放在自己碗里,把嫩嫩的菜尖和新鲜的菜叶放到我碗里头。

有段时间大家闹着减肥,婆婆就垂头丧气,像是战士没有了战场。几日后,婆婆发出狠话:你们再不好好吃饭,我把厨房改成卧室算了。在婆婆的威胁下,大家终于又开始好好吃饭了。

但是就像通常的婆婆,身上不带一些缺点,都对不起这个称号。婆婆有洁癖,爱唠叨,见不得地板上有一点灰尘,如果发现,她毕生的各种骂人词汇将源源不断地涌出,心里面顶级善良的人,嘴巴上充满各种凶险。这个时候也只能练就左耳进右耳出,视唠叨为无物的境地,学会在唠叨面前当白痴。当婆婆唠叨的时候,给她场地唠叨,没有完美的人,做事的人往往是挑剔的,能干的人就会有要求,如果你又不能干又不做事还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那就真的是人神共愤了。当然老一代人习惯侵犯儿孙的“边界”,用他们的观念去套年轻人的世界,用他们的言论侵犯孩子的隐私,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一时半会儿没办法解决老一代的文化境界及情怀,要么就不住一起,要么住在一起,就选择接受与包容。

陈淼成都吃货活地图,有一些任性,有一些厚道,第一份工作是编辑,后来的工作就很纠结很挑战。喜欢挑战,越挫越勇,和朋友合作了微电影工作室,还在管理一家瘦身养生连锁机构,在折腾中反省着成长着。

当然,也许后天也会生出一种难得的感情,是婆婆媳妇情。虽然最开始也嗑嗑碰碰,争执时,小两口与老两口像是合租客,后来,千丝万缕,细细密密,精绣浑然,绘成比血脉浓烈的画。是的,世间还是会有这样的一幅画。有人说,我们遇到的人,都并非偶然。

无论他们给予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来提醒我们这世界的珍贵与美好。虽然世间的一切每时每分都在变,美好的时光留不住,悲伤的时光也同样会过去,但真诚的爱默然相对,始终相守。

时光轮回,父母变成了小孩子

父母的生活就像隔着镜像,染上尘埃,他们的真实已经有点模糊,但是一经触碰,往往又是深入骨髓的疼,越贵重越娇弱。所以,时光轮回,他们变成了小孩子,必须要用最柔和的语言、最深情的方式去呵护他们。

当爸妈上了年纪,也不与儿女住在一起,他们渐渐由付出型转为享受型。

爸都要到80 岁了,有次去社区医院,爸对医生说:“我腰椎不舒服,我脖子也不舒服,我头有时候也不舒服。”医生说:“你这把年纪,如果哪里都舒服,就不对了。”

其实上点年纪,感觉他们是活通透了。

热爱外食、热爱购物、热爱旅游,有时候,会感叹于两个人的深深相爱。夜已深,接到老妈的电话,说:“你最近出去旅游不?记得旅游的时候把你爸带上吧。”这个电话竟然让我湿了眼眶。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因为与婆婆公公住在一起,一人不能分饰两角,也就没办法陪伴爸妈,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满足自己的爸妈。其实,因为有了距离,你会发现亏欠越来越多。

那么言语陪伴一定要坚持。电话一定要经常打的,也许,你难以想象,每天爸妈想与你电话沟通的心态,有可能与你想与你刚上学的女儿沟通的心态是一样的——盼着说话与聊天。

有时候忙碌中懈怠了与他们的联络,他们就会打电话过来,略略有点含沙射影,说:“你这么忙呀,我们小区的××的儿子又回来了。”其实我会很委屈,他们很容易看到我没有做到的,忽略我已经做到的。

过年过节过生日,一定要过得热闹有仪式感,因为你不陪伴,他们内心会嗔怨,所以这些隆重的时间点上一定要拿得出手。今年给爸爸过生日,也是提前策划,各种惊喜设置,让老人家感动得一塌糊涂。

爸妈今年还是金婚年,真不容易,每一天大家都会经历很多事,更别提一起走过这么多年,要有多少磕磕碰碰才堆砌出一个金婚。心胸会被委屈撑大,时间漫过太多包容,月白风清,细水长流,时间这个东西真不是闹着玩的,它检验一切因果,求同存异在漫长的时光中磨出了智慧,我越发觉得长久相处真是要靠智慧、靠包容、靠能量,正面的能量消解负面的能量。

尊重他人 才是“要面子”

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在你面前多优雅,也不是看他在朋友家人面前多暖心,而是当他面对小区保安、快递小哥、餐馆小妹等服务人员时是否也能保持一视同仁的优雅与体谅。当我们抱怨服务人员素质差的时候,请先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他们可曾见到过美,可曾受到过尊重。见过美,才能变得美。

从不吝啬以相当的善意揣测、对待陌生人。尊重他人是极其重要的教养,就如中国人的“面子”,是要好好珍惜的。

就在前两天,我和梁先生去附近一个小餐馆吃饭,那种小而精致且广受欢迎的独立小馆子,是需要提前预约的。

那天去得早了。进门之后,服务生问我们想坐哪里,我看了看,选了个沙发靠拐角的两人桌。

梁彦译者、自由撰稿人,目前任职于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翻译出版加拿大“吉勒文学奖”(Giller Prize)获奖小说《混血布鲁斯》(《Half-Blood Blues》,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加拿大“总督奖”(Govemor General's Award for French Language Fiction) 作品《漂,RU》(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等。

刚坐下,我就看见梁先生脸上高深莫测的笑容。我说:“你又在笑我挑座位吧。”

是的,在他的感觉里,你先到了也不应该挑座位,而是该让服务生来决定。

“我们华人就是挑剔,对服务生、对餐厅、对饭菜……”和我的两位好朋友聊天,碰巧他们的伴侣也是老外,我们就常常这样自嘲。

Amy 来自台湾,她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有一次,她和她男朋友去一间家具店,打算买个大一些的沙发。最终,选中了一个棕色的皮沙发。

就在决定去付款的时候,又来了个店员,拉着他们去另外一处,推销一款新沙发。

Amy 说,那款沙发比挑中的贵了差不多一千加币。而且,她一看就觉得这店员是拿回扣的,不然不会这么热心。

已经时过中午,她早就饿了,想随便敷衍几句就付账走人。谁知道,那推销员说个没完没了。她就没好气,大约临走态度就不大好了。

结果,她男友反而生起她的气来,觉得她不尊重店员。他说,无论如何,她要听他说完,他只是工作而已,没必要露出一副他是骗子的表情。

另一位朋友Sam 和男友有一次从多伦多机场打出租车回家,只因为Sam 在车上问了司机一句“为什么不走那条路,而要走这条路”,男友回家就和Sam 怄气。

男友的中心思想是,你这样问,就是在怀疑司机撒谎,是不信任他,或在指责他。

我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给小费,他们出手更阔绰,倒真不是因为他们更有钱。我问梁先生,约定俗成的规矩是给10%到15%的小费,你会不会给得太多啊?

他的理由是,出来吃饭,一点小费不差什么,而服务生挣着最低小时工资,收入一部分要靠小费,多给些是应当的。

我是花了好长时间才适应这一点。

我当然不可能因此概括所有的老外,也可能我们三个都好运气地遇到了好人,呵呵。但我们三个都同意,如果说和加拿大人生活在一起有什么文化习惯上的差异的话,那就是如何对待服务生、出租车司机、理发师、护士之类为你提供服务的人,差异其实是最为明显的。在他们的概念里,人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与依存,而不是简单靠花钱买服务——不管是在餐馆、商场,还是在医院、公交车,对帮你忙的人,你当然要怀着感谢啦。

医患关系

董如峰北京小董心理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英国剑桥经理人协会认证企业培训师,多家企业特约心理顾问及面试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荔枝fm》、《喜马拉雅》等特约心理专家。

六六曾经写过一篇热文《医生没有好下场病人会有好下场么?》,标题已经很了然,任何关系都是双赢或者双输,不会是他枯萎了你盛开了。既然是一种互动,那么我们不妨换个模式,也许你会有新发现。

我就是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把“质疑模式”切换成“信任模式”。试试看,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说到底,医生与患者也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近几年,医患关系脆弱堪比玻璃心,敏感堪比婴儿肌。几个月前我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腰椎病症,所以,连续跑了几个月的医院。接下来我就唠唠我的就医感受。

其实,我家里就有一位医生,我的姐姐,而且是专门做了几十年中医康复的老中医了。我从5 月底腰部就开始不舒服,7 月底去天津的时候专门找姐姐说了下我的病情,她当时没给我下任何结论也没做任何治疗,只是强调“回北京赶快拍片子,同时,长时间坚持针灸至少在半年以上”,包括在送我去车站的时候她还在这样叮嘱我。但是至于我是什么病症她一直都不说。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她对我的病情是有预判和估计的,因为那个时候她给我的治疗方案跟后来医生给我的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她觉得我的病程有点长,为了万无一失,建议我还是先要做CT 或核磁等检查。

回北京后,我没有立即去医院,还出了趟长差,结果出差回来没几天,我的腰部疼痛难忍。去了医院后,医生立即给我安排CT 还有其他我不明白的拍摄检查。当看到CT 是安排在急诊拍摄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了,就给姐姐发了微信:严重不严重?并同时把医生给我开的所有的拍摄检查的单子都拍照发给了她。她的回复很医生很官方,就跟我们遇到的所有的医生一样,就三个字:等——结——果。

结果出来后,我把结果发给了她,她就是嘱咐我各种注意啥的,这先略去不表。

当天晚上,我疼得一晚上都没合眼,而且无法翻身了,天亮后我勉强起来发现问题更严重了,我身体的右边腰部以下几乎没有知觉,连脚指头都是麻木的,而且整个人是失重的状态,左边轻右边重。顿时那种下半身不能自理的无力和无助感朝我涌来,我是彻底地怕怕了,赶紧又给姐姐发微信说了我的症状和感受。她很快发来很医生很官方的三条微信:第一条,不要紧张;第二条,重视病情积极就医;第三条,我猜有可能有水肿或是昨天做各种检查上下楼折腾又严重了,建议你去医院。

后来,朋友们来看我的时候,免不了吐槽一下各自遇到的“奇葩医生”,我就把我跟姐姐的对话说给她们听,我们聊着聊着突然明白了两个这样的事实——

1.其实很多时候医生对我们的反应和姐姐对我的反应一样,但我们就可能会抱怨医生冷漠、敷衍:“你说的这些话几乎跟没说一样啊。”但是因为是信任的姐姐说的,我们就会选择相信、选择包容。

2.我们强调绝对思维,医生习惯相对思维。所以,当我们总想象解数学题那样能有一个确切的结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受挫,因为在医学、医生那里几乎不可能给你百分百明确的答案。因此,当你问医生严不严重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正面回答你,而是给你N 种可能性,或说些你认为“模棱两可”的答案。

好啦,那我接下来再说说在这长达几个月的治疗过程中,我跟其他两位医生的互动。

先是给我做诊断和安排做拍摄检查的医生。他诊断时只说了两句:“我怀疑是腰椎间盘突出”“之前做过拍摄检查没?”当我的答案是“没有”的时候,就立即开了各种拍摄检查的单子。而在我还没说完我认为的症状的时候,他已经让我先去拍摄了。我并不觉得他是在敷衍我,我只是觉得我说那么多,不如拍个片子来得直接高效。

结果出来后,他说要先好好吃药,过段时间坚持做腰肌康复训练,尽量避免让病情恶化,因为背部手术是个大手术,很麻烦。他还说:“通常,你这么年轻,恢复起来应该是相对较快的。” 这个过程大概也就两分钟左右。这里提醒请大家注意下他的措辞哈——“通常”“相对”“较”,这些都不是绝对答案。当我后来渐渐接触给我做中医康复的医生后,我才明白,这位医生之所以强调背部手术很麻烦,不是为了吓唬我,而是为了让我重视病情,积极做康复训练。

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一个医生说你的病情比较严重,另外一个医生却说还可以,或者不那么严重,你也许为此特别忐忑,觉得这病情到底是看透了还是没有看透啊?这两个医生哪个更靠谱啊?其实,这两位医生都很靠谱,故意把病情说得严重是为了让我们重视,而说得相对不那么严重,很可能是为了缓解我们的紧张。

我愿意以这样的信任和善意去揣摩医生,所以,每次就医的感受除了排队时间长以外,其他感受都还好。因为,我也相信医生能捕捉到我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而且我从来不把医生当成敌人,而是当成帮我战胜病魔的导师。几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手术,在手术前,我问给我做检查的医生:“手术是您来做么?”她说:“是。”我没有像其他病人那样问东问西,因为我知道问了我也不明白,而且并不会因为我问了,医生就对我怎样或者不怎样。所以,我接下来就说:“那我就放心了。”没想到那医生抬起头专注地看了我一眼,说:“谢谢你!”

话题扯远了,我们继续说我的这次治疗。

我遇到一位特别和蔼的中医给我做针灸以及中药调理。因为之前我被腰部的那种疼以及无力和无奈感吓尿了,所以,到了这位医生那里,我超级配合,估计我是他遇到的全五星病人了。当他感受到我的过度紧张后,就经常这么说:“这样的病很常见,有的病人才二十多岁,其实,我们医生经常久坐也有这样的职业病。”

而在接下来的就医互动中,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位医生的善意,说实话,最初症状严重的时候针灸时那种感受很难形容——酸疼、酸胀、酸麻,反正就是木有酸爽。而且一针下去经常是一个激灵,大腿扎一针,连脚底板都是麻的,所以,每次针灸完,我浑身几乎都湿透了。到后来随着病情的好转以及我对这种疗法的适应,我才可以平静对待。这个时候,我就发现医生开始了其他的穴位,而且有的穴位没有最疼只有更疼,他说:“我之前看你比较紧张、敏感,所以这些穴位都没扎,现在可以开始了。”啊!理解万岁!

但是他这样的举动,也让我联想到了日常这样的场景:经常两个病友之间互相打听交流治疗心得,当遇到彼此的治疗方案有出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质疑自己的医生,为什么他没给我用那个药、没给我扎那个穴位?其实,很可能是那个阶段的你不太适合做那样的治疗。

猜你喜欢
婆婆医生
蚜虫婆婆
“不听话”的婆婆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华医生信箱
医美医生支招教你如何“不撞脸"
如此婆婆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