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利建设看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2022-09-02 08:32牛志奇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屯田西域水利

□牛志奇

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西汉起,大凡大一统时期,中央王朝无不通过军事屯田,达成经营和巩固边陲要地的目的,新疆水利由此而兴起、发展。 纵观新疆水利起源、发展, 既有汉唐大规模兴建的带有准军事化管理深刻烙印的水利工程;也有分布于天山南北,或大或小、类型多样的绿洲水利工程;更不乏内地水利工程技术融入新疆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 这些都是古代新疆水利建设深刻的历史印记,是历代王朝经营新疆的结晶。

汉代:屯田与新疆水利兴起

新疆多数地区地处内陆干旱或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主要水源来自山脉积雪和冰川。冰雪融水孕育出万千河流,滋养着天山南北,孕育出适合农业的绿洲。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管理水资源、兴建水利工程。

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 年),朝廷在轮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市西、孔雀河以东地区)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使者校尉是汉朝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地方官员。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 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朝廷在乌垒城(今轮台县东北)设西域都护府,历史上西域大规模水利开发的序幕由此拉开。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据该书记载,搜粟都尉桑弘羊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西域进行水利建设,通沟渠,“置校尉三人”来管理屯田、鼓励修建渠道,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当时,轮台、渠犁一带的灌溉面积达5000 顷以上,说明屯田和水利开发已有相当规模。另外,《水经注·河水二》记录了将军索劢率领士兵在楼兰附近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他们在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拦河筑坝时,出现决堤险情,索劢率军奋战三日,水势才退去。水利灌溉工程建成后,“大田三年,积粟百万”。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了拦河筑坝工程的艰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业的贡献。

东汉时期,随着屯田范围不断扩大,水利开发进入大发展时期。文献记载,西域地区设有专门官吏管理水利建设。东至哈密、吐鲁番,南至若羌、和田,西至喀什、莎车,北至轮台、库尔勒,都有灌溉工程分布。水利开发在两汉时期的戍边屯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疆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代:水利建设和管理不断进步

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屯田规模不断扩大,水利随之兴盛。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焉耆“逗渠溉田,土宜黍、蒲陶,有鱼盐利”,说明当时焉耆地区已经修建水利工程进行灌溉,种植粮食作物。《大唐西域记》在“于阗篇”中记载:“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一些考古资料表明,唐代高昌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也达到了一定水平。据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现的契约所记,高昌地区修建了一批人工灌溉渠道,构成了绿洲上纵横交错的水网,并有完善的岁修制度以保障水利工程的维护。

宋元时期:水利技术稳步发展

宋辽金时期,西域出现了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他们都同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宋代的新疆水利开发,在史料中亦有记载。如《宋史·高昌传》记载,太平兴国六年(981 年),王延德、白勋奉宋太宗赵光义之命前往高昌,了解到那里“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围国城,以溉田园,作水硙”。可见,当时吐鲁番地区已经使用水力驱动的水磨,而这一水利技术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

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251 年,西域实行行省制。元朝时期,新疆水利已初具规模。据耶律楚材《西游录》、刘郁《西使记》等史料记载,乌伦古河、伊犁河以及楚河一带的农田水利都较为发达。《西使记》中提到,“十四日,过安巴河。夏不雨,秋则雨,溉田以水”,“(穆锡)地无水,土人隔山岭凿井,相沿数十里,下通流以溉田”。这里所说的“凿井”“下通流”,反映了坎儿井的开凿与灌溉。《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也提到坎儿井,“南有盐池,迤逦东北去,自此无河,多凿沙井以汲”。

宋元时期,新疆水利事业稳步发展,无论是水硙的使用,还是坎儿井更为广泛的应用,都显示出新疆水利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明清时期:水利灌溉有了长足进步

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并在嘉峪关和哈密之间先后设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州6 个卫,以支持管理西域事务。

这一时期,新疆经济社会总体上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但也有不少地区经营农业,水利事业也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天山南部和东部的吐鲁番等地。据《西域番国志》记载,今喀什地区,因有吐曼河等河流的滋润灌溉,其地“有城邑民居,田园巷陌”。在吐鲁番一带,主要是利用井水浇田灌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朝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朝廷设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屯田迅速向天山南北扩展,水利灌溉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清乾隆、嘉庆年间,农田水利工程在新疆全面推行。据《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屯田侍郎永贵提出,鄯善等处“所有畚锸,令其开沟筑堤”,焉耆开都河“必须渠深岸固,方免冲啮”。《清实录》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在焉耆灌区“加修闸座,亦照内地式,设木板以便启闭”。这些都反映出新疆地区参照内地修建水闸的情况。在叶尔羌等地,专门设有密喇布伯克来管理灌溉,并订立了管理规章和处罚条例。为保护农田,新疆地区还修建了一些防洪工程。

清嘉庆、道光年间,伊宁和南疆地区的灌溉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清嘉庆七年(1802 年),伊犁将军松筠在“惠远城东伊犁河北岸浚大渠一道,逶迤数十里,引用河水灌田。又于城西北草湖中觅得泉水,设法疏浚,筑堤岸,开支渠,引溉旗屯地亩”。后又开一道大渠,嘉庆帝将其命名为通惠渠。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谪戍伊犁,其间,他提出了开发水利、大兴屯田的主张。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的支持下,林则徐主持开挖阿齐乌苏渠(今伊犁人民渠,也称林公渠),产生了巨大的水利效益。后来,他奔赴南疆屯田,“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他还在吐鲁番大力推广兴修坎儿井,制定《经久章程》,使大片沙漠荒地变成了沃壤绿洲。

清光绪三年(1877 年),左宗棠率师入疆收复失地,全面兴办水利屯垦,还修建了一些防洪工程。据《新疆图志·沟洫志》记载,至光绪末年,新疆地区共有干渠944 条,支渠2333 条,灌溉面积达1100 多万亩。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兴国安邦之大事,历代中央王朝都注重新疆水利的开发与利用,水利建设在改善新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拱卫边疆安全、加快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屯田西域水利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八月西域行印记》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念战友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