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沧桑话沁河

2022-09-02 08:30温小国杨向阳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涵闸险工沁河

□温小国 杨向阳

河口村水库

1982 年8 月2 日,沁河发生了百年一遇超标准洪水,洪峰流量达4130 立方米每秒。这场洪水给沿河百姓带来了巨大损失。时至今日,每当提起那场洪水,经历过的人们仍难免露出恐惧的神态。作为一名抗御那场洪水的亲历者和黄沁河修防管理的工作者,笔者回顾一下沁河40 年的沧桑巨变。

“82·8”大洪水回顾

沁河是晋豫两省流域内百姓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温顺时,它忠诚地为人类提供服务,造福百姓;发怒时,它浊浪排空,屡屡对沿河生灵实施粗暴掠夺,危害一方。时光回到40 年前,仅以上游的山西省沁水县与下游的河南省武陟县为例,看看那场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1982 年8 月2 日,是个令沁水人民刻骨铭心,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沁水县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县城几乎遭遇灭顶之灾。8 月19 日的《晋东南日报》以《洪水无情人有情——沁水县抗洪救灾纪实》为题,详细介绍了沁水军民抗洪救灾的情况:早在7 月8 日和9 日,沁水县就遭遇了狂风暴雨和冰雹的袭击,特别是城东的9个公社损失惨重。从7 月29 日开始,沁水县再降暴雨,全县更大范围受灾。

1987 年出版的《沁水县志》载:“8 月2 日,连降暴雨,总降雨量达411.4 毫米。县城街道水深两米,全城被淹。……据油坊水文站核定,这是300 多年来罕见的洪水,全县21 个公社社社受灾,涉及293 个大队,占大队总数的86%,因洪水死亡30 人;经济损失总值达1 亿1 千多万元。”这短短数语,已足以令人感受到其背后的惨景了。1981 年,沁水全县的财政收入为307.8 万元,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是这个数字的40倍。经济损失可以估量,洪水给全县20 万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就难以估量了。

洪水给上游造成了巨大灾难,从五龙口出山进入下游90 千米防洪河段后,更是惊涛拍岸,凶猛异常。7 月29 日至8 月2 日,沁河流域和三门峡以下黄河干流区间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在沁河武陟水文站出现洪峰前2 小时,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出现了1958 年以来最大洪水,洪峰流量达15300 立方米每秒,形成了黄沁并涨、全线吃紧的局面。

8 月10 日,原新乡地区黄沁河防汛办公室向新乡地区防指报送的《战胜黄沁河两次洪峰情况的报告》中这样表述:“……8 月2 日10点,接到五龙口站4200 秒立方米洪水预报后,地防指立即决定,沿沁各县党、政、军、民立即上堤防守……。武陟沁南五车口堤段,堤防较薄弱,部分堤段低于设防标准8 分米,洪水时五车口上下近1000 米,发生漫溢1.5 分米左右的险恶局面。在这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立即组织人员抢修子埝,在洪水到来之前抢修了高1 米,顶宽1 米,长17 千米的子埝,使2 日21时小董站洪峰安全下泄,避免了洪水漫溢,保证了堤防和沁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武陟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达4130 立方米每秒,武陟水文站以20 年一遇4000 立方米每秒洪峰为防御标准,这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

解决沁河超标准洪水的手段是利用沁南滞洪区和沁北自然分洪区分滞洪水。下游偏下的沁南滞洪区民众一面全力抗洪抢险,一面紧急撤离。在部分堤段洪水位超过堤顶21 厘米且险象环生的情况下,没有启用沁南滞洪区,避免了一次大灾难。下游偏上的沁阳市沁北自然分洪区内,滞蓄洪量约0.2 亿立方米。平均水深0.6~0.9米,最大水深1.6 米,损失惨重,幸无人员伤亡。

针对这场超标准洪水,有人做出这样概括:重灾在上游,惊恐在下游。

沁河治理的新篇章

洪水过后,国家立即启动了沁河右堤加高加固工程。随着沁河杨庄改道工程的完成,沁南滞洪区不再承担滞洪任务。40 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对沁河下游险工、涵闸进行了除险加固与改建;晋豫两省也积极筹措资金,在干流上游建设了张峰、河口村水库两个大型控制性工程,洪水肆虐泛滥已成为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237 年至1948 年的1712年中,沁河有117 年293 次决溢。中华民国短短37 年间,就有19 年决溢计48 次。人民治黄以来,国家先后对沁河堤防进行了3 次加高,对险工进行了石化,对“民建民管”的砖石涵闸做了加固。第一次大复堤后的1954 年8 月,沁河就发生了3050 立方米每秒洪水,这是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二大洪水,人民政府组织沿河军民奋力抗洪,保证了沁河安澜。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复堤,把防御标准提高到4000 立方米每秒。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对沁河堤防普遍进行了3遍压力灌浆,旨在消除堤身隐患。

历史上沁河险工是在被动抢险后形成的,人民治黄以后,对原来留下的秸料埽结构险工进行了石化改造。鉴于当时的财力,第三次大复堤时,对石化过的险工仅做了“戴帽”加高。20 世纪80年代后,先后对下游40 多处险工做了改造,对比较稳定的坝、垛、护岸进行边坡平扣与水泥砂浆勾缝,以增强抗洪能力和减轻管理强度。

沁河引水灌溉有着悠久历史。早在秦代,先民们就在五龙口处修建了“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的枋口堰。由此而得名的“秦渠”,后世更名为广利渠,最多时可灌溉济源、沁阳、孟州、温县、武陟5 县(市)数十万亩良田。明清以后,沁河堤防逐步形成,原灌区不断萎缩,地处下游的沁阳、温县、武陟等县难得沁水之利。特别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士绅豪强可以随意扒开堤防,建闸引水。这些水闸抗洪能力极低,遇到大水,因倒闸引起的决口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沁河防洪存在的这一“先天隐患”,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先以“民办公助”形式,对遗留的涵闸做了改造加固。20 世纪80 年代后,沁河涵闸改建列入了国家计划,根据引水需求确定涵闸规模,逐步将这些涵闸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混凝土底板砌石洞身结构。

为全面解决沁河下游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 年,黄委在《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高加固沁河堤防;2015 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沁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6 年7 月,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拉开序幕。该工程从济源五龙口至武陟白马泉,涵盖堤防、险工、涵闸、堤顶道路等所有项目。在原有防洪工程基础上,加高、帮宽堤防31.3 千米,改建、续建、加固险工38 处,拆除重建涵闸22 座,拆除封堵涵闸12座,总投资达9.01 亿元。

经河务部门和参建单位3 年多的辛勤劳动,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于2020 年4 月全部高质量完成。2021 年7 月,沁河、丹河洪水并涨,武陟水文站洪峰流量达1510 立方米每秒,9月27 日更是达到2000 立方米每秒,为1982年以来最大洪水。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凭借过硬的工程质量,通过了凶猛洪水的“初验”。

在防洪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沁河上游建设的两座大型控制性工程。张峰水库与河口村水库的建成,让放荡不羁的沁河水变成掌控由人、造福人民的清源。

早在1958 年,晋东南行署就提出了建设张峰水库“引沁入丹”的设想。然而,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设想一度陷入窘境。

1982 年的大洪水,使流域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 亿元。距首次提出“引沁入丹”40 年之后的1998 年,山西省政府审视晋城地区的防洪和用水紧迫状况,重新提出张峰水库尽快立项上马的要求。2003 年,国务院批准了张峰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

在张峰水库建设的日程表上,一组数据记录着其建设过程:2004 年11 月17 日,水库工程奠基;2005 年6 月10 日,枢纽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07 年9 月22 日,输水总干线主体工程全面开工;2007 年10 月24 日,水库大坝封顶,具备下闸蓄水条件;2008 年3 月22 日,枢纽工程通过水利部蓄水验收,可适时下闸蓄水;2010年5 月21 日,输水总干线全线一次通水成功。2010 年6 月25 日的《中国水利报》载:“沁水润泽州,晋城人盼了半个世纪的梦想终成现实,至此,每年可从沁河调水7000 万立方米进入泽州盆地的输水目标实现了。”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沁河断流成了“常态”。下游数十座涵闸无水可引,人们只能望河兴叹。沿河百姓期盼着河口村水库尽快上马。

早在1956 年,河口村水库就开始了前期规划设计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规划设计工作几上几下,经历了漫长的拉锯战。2005 年7 月,“河口村水库筹建处”成立,标志着河口村水库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河口村水库位于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控制流域面积9223 平方千米,占沁河流域面积的68.2%,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改善河道基流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其建成后可将沁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20 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沁工程100 年一遇的防洪安全,为济源、焦作两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每年1.28 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支撑。同时,其可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与已建成的黄河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和伊河陆浑水库、洛河故县水库5 库联合调度,对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河口村水库是河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2011 年7月,主体工程开工,10 月19 日,大坝围堰截流,实现当年主体工程开工、当年截流的目标;2013年,导流洞下闸封堵;2014 年9 月,水库初期下闸蓄水;2015 年12 月,主体工程完工;2016 年10 月,全部工程完成。河口村水库投入运行以来,在关键时点削峰蓄洪,有效保护了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了黄河防汛压力;同时保证了沁河不再断流,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精准调度 掌控由人

“七下八上”是黄河防汛的关键时期,2021年却是一个特殊年份。一进入7 月中旬,沁河及其支流丹河就发生了1982 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接着又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华西秋雨期,流域上下游同时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洪斗争。

7 月10 日至11 日,晋城地区发生强降雨,累积最大点雨量窑头水文站达351 毫米,沁河、丹河洪水暴涨。位于晋豫交界处的拴驴泉水文站是河口村水库的控制站,11 日8 时12 分,测得流量仅为1.0 立方米每秒、12 时为39 立方米每秒、12 时36 分为226.20 立方米每秒、13 时24 分就达到最大洪峰流量3800 立方米每秒,洪水从起涨到峰值仅用48 分钟。

丹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152 平方千米。白水河是丹河的支流,河道长仅61 千米,入丹口位于青天河水库下游,水库对其无控制作用。7 月11 日,白水河东坡水文站洪峰流量达1820 立方米每秒,白水河上的太焦铁路白水河8 号桥被冲垮,太焦铁路中断运行36 天。山路平水文站是丹河入沁的控制站,7 月11 日前,河流干涸断流,11 日15 时54 分,该站出现1170 立方米每秒洪峰,是1957 年以来的最大流量,排建站以来第四位。

丹河入沁口距离河口村水库仅31 千米,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水若没有该水库控制,山里泉水文站3800 立方米每秒的沁河洪水,势必与丹河的1170 立方米每秒洪水相遇。可以想象,那时武陟水文站一定会重现“82·8”洪水的惊险场景。河口村水库经受了建库以来的最大考验,12 日7 时,库水位高达247.03米。由于出库流量按300 立方米每秒控制下泄,13 日,武陟水文站洪峰流量仅为1510 立方米每秒。

河口村与青天河水库位置示意图

10 月3 日至7 日,张峰水库上游发生强降雨过程,入库峰量达1450 立方米每秒。10 月7日,库水位上涨到760.51 米,超出防洪高水位(759.78 米)0.73 米。为最大限度减轻下游灾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科学研判、实时调度,硬是利用5000 万立方米的调洪库容,调节了6亿立方米的洪量,保证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8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华西秋雨过程中,黄河中下游连续发生了7 场强降水过程,三花间(三门峡至花园口)连续降水日数达到32 天,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5 倍。花园口水文站在4000 立方米每秒以上历时达570 小时,在4800 立方米每秒左右历时约470 小时。河口村水库严格执行黄河防总调度指令,实行拦洪削峰,拦蓄洪水6.98 亿立方米。自9 月26 日17 时起,出库流量按1800 立方米每秒下泄。9月27 日15 时,武陟水文站洪峰流量达2000立方米每秒,刷新了1982 年以来的洪峰纪录。在管理者精心调度下,分时段安全排泄洪水5.16 亿立方米,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穿沁工程供水安全和沁河下游的防洪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人们称赞河口村水库在调节7 月中旬沁河洪水中是“战功首现”,那么,在迎战2021年华西秋雨过程中,张峰水库、河口村水库更是功不可没。同时,河口村水库参与黄河洪水联合调度,对控制黄河下游洪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十年弹指一挥,四十年沧桑巨变,古老的沁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引下,沁河上游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一系列生态保护工作,尽快让沁河“水质好起来、水量丰起来、风光美起来”;沁河下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两岸堤防成了防洪交通线、生态保障线和文化景观线。我们有理由相信,千里沁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涵闸险工沁河
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险工
辽河流域主要河流险工险段统计及治理措施分析
沁河
副省长贺天才在沁河巡河调研
穿堤涵闸渗透变形分析与加固
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
天然文岩渠重建穿堤涵闸分析探讨
GPRS数据传输在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沿海涵闸水行政执法难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