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与“通变”
—— 浅谈张金梁教授的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

2022-09-06 06:25王文超
大学书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法史两汉章草

⊙ 王文超

近期张老师整理笔记资料,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多篇学术性、可读性都很强的短文,配以历代书法图版和自己的书法作品,或册页或斗方,入古出新。笔者结合在校读书时的思考,认为张老师在书法创作及理论研究中有“神思”与“通变”之功夫。

张师从山东高密客长春近三十载,极喜东北之雪,遂命书斋为“味雪轩”。其以明代制度史切入,以“中书体”为线索,找到了一把打开明代书法史大门的钥匙,为学界所重。他敏锐深入的研究是建立在精读明代正史实录、笔记野史等各类文献基础上的,他从制度史中发现问题,抽绎史料,不但解决了朝廷书法问题,个性书家的产生和发展也得到正确认识。其著《〈书史会要〉校正》《〈续书史会要〉补正》,订补缺漏还原史实,所下一番极枯燥烦琐细缕爬梳文献的功夫,为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做好铺垫。

张师学术涉猎极广,研究范围非囿于明代,其《“刘德升即行书之祖”考》《〈冠军帖〉作者考》《康里子山名字考》《“桓夫人善书”考》等一系列考证文章,犹如侦探破案,抽丝剥茧环环相扣,解决了书史中重要问题。

读书时,张师一直强调研究生“三个意识”“两个转变”的教学理念,不仅使我们受益匪浅,更是在书法教学中为同道所借鉴。张师为人为学严谨纯粹,虽以学术擅名于今,善书又深识书理,却不事张扬。吉林大学读书七载,张师耳提面命,我却未得百一,每与老师谈文论书,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愿不辜负老师期望。

刘勰《文心雕龙》中讲文章构思,以“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延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言作文章时“思”与“神”的重要,这也是创作中的极致。

读书时,张师让我们熟读《礼记·乐记》,领会“书”“乐”品赏一理。《礼记·乐记》中“心”与《文心雕龙·神思》的“神”异曲同工。书法书写的内容或熟悉或生疏。具书写经验者,有时会倾向于书写生疏内容,多能打破陈规,得“无意于佳乃佳”之境,这不是“思”,而是“神”。

张老师具有耐得住寂寞的能力,时常独自坐拥书城,翻检箧中所藏碑帖拓本,重读书柜上的影印碑帖,写了很多跋语。此批跋语多是对书史中一些问题的发微,短短数行文字往往有振聋发聩的观点,而选择书写的书体则多是小字草书,温文尔雅却又洞达率真。所谓温文尔雅,即学者态度也。何为洞达率真?即气象浑厚华滋,笔下虽不拘泥点画是否精致,却充满了情致。张师又善北碑,以《郑文公碑》为宗,旁涉《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平正拙朴中寓奇绝。善大草,更以章草熔今草、狂草为一炉,畅快中寓高古和率真之情,常戏称自己的草书是“六章三今一分狂”。张师书字时我常随侍左右,看似一挥而就的书写,实对文本极为在意、反复琢磨,落笔后便不加犹豫,满纸云烟,一派自然。

不管是端庄的楷书,还是一泻千里的草书,师多一遍而成,不作重复,优劣不计,凭的是胸中意气。这大概就是刘勰“神思”里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师曾对我讲读书做学问的意义究竟在哪,他认为:“读书是为明理。别人说你不好时,你能明晓自己的长处,不被他人左右。别人赞美你时,你知道自己的短板,而不骄傲自满”。我想,张老师书法的状态便是自知,而最享受的更是书写时的神思妙运,是否有造化之功。

张金梁 行书 赤壁赋

书品之能者,讲究融会,即晓通变。老师学书主张孙过庭《书谱》所言:“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这其实即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更高的升华。张师在《书法导报》一次采访中有过对书学主旨的简短说明:“近年来,我的书法师法基本定于唐前圣贤笔墨碑版上,以追求古雅、雄健、洞达、率真为宗旨。”不同人对古雅、雄健、洞达、率真的认知,因学识各异,亦有不同。将师法定于唐前,实是追摹两汉蕴藏的万千气象。

老师在跋皇象《文武帖》时曰:“此书古朴高雅,隶书之意绪贯于点画结构血脉中,可代表当时草书之基本样式。由此可见冠名皇象《急就章》之摹写大为失趣也,就是所谓张芝《秋凉平善》,亦感觉到楷意过多。”章草存世作品按刻帖中所存皆有摹写刊刻,损泐传拓,失之神趣的问题。但从考订史实和对作品的洞察角度,张师深知章草应该有的本来面貌,在书写追求上也会有的放矢。

吉林大学古籍所前几年拿到中华字库“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重大项目,因此我们有了国内最全的两汉简牍资料。张师除了为课题组做两汉简牍书法认知的讲座外,更是叮嘱我们对相关文献与图版多关注,要用最好最全的资料去做学问。虽两汉简牍中出现名家法书的可能性极小,但却是窥探两汉中下阶层书写的最直接途径,所以,其寄情于章草,更有纵览两汉简牍的经历,此谓之“通”。

张师写章草建立在对历代各种草书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如其考证《冠军帖》,将文本定为王珣所作,而书写风格是怀素或学习怀素者,刻帖中更是节临或节录的作品。只有系统精研草书的考证,才能有“隶书之意绪贯于点画结构血脉中,可代表当时草书之基本样式”穿透力的学术总结。

通,不仅是对一种书体系统研究,更需对书法史有着敏锐的洞察。师曾强调,近些年书法史的研究,存在书法史、书法发展史、书法风格史几个概念混淆的问题,但无论为何,书法史研究的结论一定要立体深入、真实可信,才能显示出书法史研究的作用。

变,《文心雕龙》言:“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变是在已得常之体后的发生,即“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的根本意义所在。所有的变,最好的基础就是通。这也是为何张师之大草中偶会出现明末的“浪漫”气息,这种气息皆源自对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的研究,尤其张瑞图一直是张师多年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张师从历代的碑版法帖中寻绎到一条可直抵内心的书写之路,他对学术和书法充满了热爱与激情。研究的目的,最终要为解决问题服务,书写所能寓含的真性情,如果仅仅流于书法的形态,而非精神深处,那汉字之美所能寄托的精神命脉又将何在?张师之书直率而有情,直率易而有情难,也许张师选择的这条道路,读懂之人会很少。这也是极难追求的精神高度,或寂寞孤独,或步履维艰,然世间如若少了这份孤勇,任多少繁华,终究是平庸。

张金梁 隶书 邓石如联句

张金梁 草书 许浑《早秋》

猜你喜欢
书法史两汉章草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从《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考察民国章草由盛转衰的原因
音乐辞条的技术与话语——论先秦两汉辞书中的音乐知识和观念
“发幽造秘”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书法史上的养生名帖研究
极简中国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