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传统书法的学术红线
—— 读徐传法新著《书苑麈谈》

2022-09-06 06:26王谦
大学书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傅山书家书法

⊙ 王谦

与当代书家创作往往在技法、面貌等粗浅层面图求创新甚至痴迷于跟风不同,历代书家的创作技法、面貌则往往更多地受其文化背景和书学理念所影响,后者甚至对其书法风格和成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徐传法教授新近出版《书苑麈谈》一书,研读其中多数篇什,都可以沿着这条暗线去寻觅大书家创作背后所包含的诸多消息。书中占大半篇幅的书家研究这一章,特别是其中对古代书家的研究论文,在传达作者近年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具有很好的学术示范价值。

在明末清初书坛,傅山是特立独行的一位。傅山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全才,于学无所不通,除了传统学者作为看家本领的经史,亦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世易时移,当代学术界对傅山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书法成就和超越其所处时代的艺术、美术观念。他早年习书曾深受赵孟影响,入清之后成为遗民,因朴素的道德情怀所向,而将崇尚标杆回归书法楷模与品德并重的颜真卿,以至于随后所作信札、手稿、册页、手卷皆带有浓郁的颜书特征。这一转变来得很自然,但傅山书法与此并行的另一面,即多用支离、丑拙的“异体字”现象,则无法以此来解释,须另觅途径。书中所收《傅山的遗民心态》一文对这一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解析。作者认为,傅山在四十岁以后,已潜心于篆隶书,“不论手卷还是书札,充满了支离、丑拙的异体字”,“这一书风的转变,固然与‘充满异质性的晚明文化’有关”,但同时代书家如王铎等书人的作品中并无同样的现象发生。作者的观点是:“更直接的影响,应该来源于率性的名士心态和他的‘书学必须通篆隶’的观念。”[1]作者引述傅山著述中的观点来作证明,在傅山的书学理论中,楷书如“不知篆隶之变”“不知篆隶八分来”,终是“俗格”“奴态”。傅山笔下像充满《啬庐妙翰》这类作品的支离、丑拙的异体古字,正是以篆、隶笔法来写,因此所呈现样貌既不同于寻常楷书,也不同于规范的篆、隶书,可视为他融合篆隶笔法与古字、异写的结字,再加上书家不走常蹊的个性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书体范式。

晚清学者、书家俞樾的书法,前人多笼统地称其“颇似阮元”。俞樾曾在阮元创建于杭州的诂经精舍讲学长达三十余年,加上阮氏为当时考据学大家、学术领袖,又是历任乾、嘉、道三朝的重臣,地位显赫,俞氏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式上固受其影响,书法受其影响似也在情理之中,当代学者对此亦未见异议。传法先生对俞樾书法的取法出处,经过深入研究,在《俞樾书法论》一文中指出:“阮元的书法对俞樾或仅是影响而已,不存在实质性的师生关系。”[2]那么,俞樾具体学书路径应如何看待呢?作者认为俞氏是“向汉碑、向古人取法”。他研究发现,身为经学大师的俞樾受时风影响,十分注重书法考据,他所进行过考释的汉碑、唐碑以及所寓目的大量石刻拓本、古人墨迹“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把俞樾的隶书与《三老讳字忌日记》相比较,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3],进而得出俞氏从《三老讳字忌日记》取法颇多的结论。

由上面两例可见,传法先生所作书家研究,专注于书家书法成长理路,悉心探讨,而非如当下多数学者那样主要在书家作品技法层面上去分析书写特点之类,唯一心沉迷于点画之学。此书让人得窥一种书法学者的研究兴趣,也显示出非纯为书家者所能及的文化眼光。在这背后作为支撑的,则是传法先生深厚、扎实的研究功力。

《书苑麈谈》一书中堪称重量级的论文,是《碑帖兼修的姚华书法》一文。论文对姚华的书法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作者的论述,由大面梳理而及于具体细节的分析,不啻引读者入于山阴道上,多种细致而确凿的观点迎面而来。如,作者由姚华论文篇什的钩沉和分析,分别从书法概念、碑帖观等方面做出相当细致的考察,归纳出成形的书法思想。

在姚华的“书法观念”研究部分,作者从文字学、考据学、金石学等视角,拈出“一画开天论”“工速论”“刀笔论”“意趣为胜论”四类。以“一画开天”论为例,他将姚华的“一画开天”论述与石涛“一画论”做出一番对照分析,发现“共性里边又有根本差异”。一般说来,这一类的对比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也时常读到,但多是将两家或数家的相似字句或相同概念罗列一起,即完事大吉。传法先生文中,则通过到位的分析研判,而明确指出石涛的“一画”的概念是指“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其“‘一画’论侧重于画理”;而姚华的“一画”则是“实实在在的‘一刻画’”,“然后由刻画到点画再到涂画,在强调了‘一画’本原的同时,提示了书画同出一辙的渊源关系,侧重于‘一画’的形质”[4]。另外,在“刀笔论”中,作者指出姚华《书适》一书已批评晚清碑学主要代表包世臣因“未辨书笔与刻笔”而将二者混为一谈,姚氏对碑刻名迹中的书笔与刻笔作出清晰的分野,并发现即便同一时代、同样属于刻笔的碑刻和摩崖的工细程度也不相同,并影响到其不同的风格呈现。姚华对前人“以碑刻求笔法”的不满和批评,无疑开启了其弟子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一书学观念。论文中这一类纵横串联,让人对作者所研究的对象,以及对书史也增进了理解。

传法先生在《姚华碑帖观》《姚华与康有为书法观念之比较》题目之下的论述也颇可观,其中部分内容若独立成文,充分展开,亦将是有充足分量的论文。他所从事理论研究的视角,自然是着眼书史、书论,而所注目之处,也不乏对当代书法技法研究和创作实践深具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在研究姚华的长篇论文中,在第三部分即“姚华书法”下面,拈出姚氏在碑刻题跋中提出的“远势”“近势”和“外势”“内势”之说,即属此例。姚华《题韩仁铭》中说:“凡学古人书,无论隶、古隶、楷,或汉或唐,笔势皆宜高起高落,是谓远势,清诸家十九用近势,所以不能令人满意也。学汉隶尤要远势,又须明明折潜转之法,则得其门而入矣。”[5]《跋张猛龙碑》中说:“汉隶数变,大凡两势,内势聚力中心,外任施展,外势齐力边栏,内见充沛。外势庄而易庸,内势奇而多险。”其所跋之碑,则是属内势,“险处难求,不可轻拟也”[6]。姚氏对“远势”和“内势”的重视,当代书家在书写中如能用心体味,当会有真实不虚的收获。

既具功力又见用心的研究者,往往将覆盖视野超出于锁定的研究对象,能够纵横勾连,呈现一种思维的溢出之美。有“旧京都一代通人”之誉的姚华,如单纯着眼于书法创作一道,或难称时代一流,但由其通人学问打底、融合一生翰墨经验与哲思而形成的学术观点,即便对当代研究者也颇具启发意义。与具有高度、深度的真知灼见本身相比,这些观点由萌芽到确定的演变过程更会予后人以启发、借鉴。本文在“对《兰亭序》的否定”一小节,列述姚华对《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始则否定,继又纠缠不定,而在多次题跋之中凸显的复杂观点,读来颇可玩味。

此外,此文亦大有可观者,如就姚华所擅长甚至不乏首创意义的“颖拓”技艺,传法先生此文作出详尽的论证和结论,也是迄今所见有关“颖拓”的最真实、周到的研究文章。

《书苑麈谈》书影

书中所收,还包括论述姚华同一代书家柯璜书艺的文章,由当代书家陈巨锁所收藏信函追述徐无闻其人其艺的文章,以及对姚奠中、林鹏、钟明善等老一辈学者兼书家的追忆型研究,俱可见出作者的文化品位。以其谈林鹏先生文中的一句话为例,“书法界仅仅将林鹏当作一位书法家或书论家,正如学术界往往将林鹏当作一个史学家、思想家或者小说家去审视一样,都是不够的”[7]。由论文所述内容而思及文章之外的作者交游,可以很自然地发现,传法先生所乐于请益和交往的书坛前辈,基本上属于“极少数具有全面文史修养和深刻思想”的学者型书法家,个中旨趣,不正显出作者自己的追求?这一类深入学术的书家一生的经验,无疑可对当代习书者提供真实有益的启迪,他们有关治学与书法的论述中颇多辩证色彩,比如林鹏说:“天下读书人不一定都长于书法,而长于书法的人却无一不是善于读书的人。”对于当代书家大概率发生的“时常有‘写不动’的烦恼”,林鹏的建议是:“假若认真读书,一段时间不写字,或极少写字,等你再提笔写字时,自会感觉很不一样。”正如传法先生所见,此语正与傅山“读书洒脱一番,长进一番”恰有异曲同工之妙。[8]这些经验之谈并不高深,但也唯曾经真正体验的过来人方能道得;也并不难于理解,关键在于习书之人肯于实行,体现在书写层面的进步会不期然而自来。

《书苑麈谈》一书分五部分内容,占比例最大的是第一章“书家”。上面所述内容出于此辑中所论述的古代书家和前辈书家,其中研究古代书家的几篇论文,由作者运思之深入、行文之严谨,称得上是殚精竭虑之作。而在同辈书家中,作者述及书家颇多,所论者皆为当代中青年书家和书学理论家中的佼佼者,如陈巨锁、曹建、崔树强、杨开飞、吕林健、杨文成、王建魁、张铁华、杨建忠、冉令江、徐海东、徐剑飞等。与对古代、前辈书家的研究相比,传法先生与这部分写作对象属于平视的视角,平素不乏时常互动,与书艺和研究情况相比,更多是写与“人”的交往,平添出几分生动甚至烟火气,但在情义与热闹的文字背后,仍凸显出对家国情怀、对儒学传统等方面的一贯注重。

在书家研究之外,传法先生对纯书理研究也下过深彻的功夫。书中第二章“书史”、第三章“书评”所研究的重点,便多是由书法理论的抽象层面抽绎的研究成果。其中重要者,略概括如下。

其一,他由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的“意”入手,考察其在古代书法史上的流变规律,总结为:“先秦——尚象而少意”,“魏晋——‘意’的观念的建立”,“唐代——‘意’的沦落”,“宋代——‘贵意’的时代”,“明清——‘意’的拓展”,书法意象由“最初重在自然物象的情态描摹”,以“意”为统领,“到中期强调主观性的书法品评,升华为后期偏重主体性的审美创造,一步步逐渐完善了‘意象’这一古典美学的理论品格”,这是他的论文《书法意象之“意”的内涵及流变》的内容主体。[9]

其二,传法先生对草书研究用力较大,《天下无物非草书》一篇实为有关草书特性(“抒情性”)、草书创作以及历代草书名家研究的较全面的论文。文中在“书写速度”一节,对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所引述之“匆匆不暇草书”这一古今悬案,结合自己的研究,尤其是对晚清碑派书家草书实践的理解,而作出自己的结论。[10]

在第四章“书学”、第五章“书缘”中的多篇文章,对当代书法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意义彰显。前者近距离考察当代高校书法专业现状乃至“书法学”学科定位诸问题,后者回顾自己的书法之路,在与作者相熟的同道眼中,两章虽有理性与感性之异,但同样具有高出前面对传统、对书法家研究诸篇的温度,让人读其文而知其人。

传法先生在《一半诗人,一半匠人》一文引用宗白华先生的名言:“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以此对照当代书坛著名诸家,可惜诗人的一半大多匮乏。贯穿于《书苑麈谈》全书的一条红线,大抵还在于欲倡导从事书法实践和研究的同路人,能于学术研究方面做一番深入的努力,方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否则即便立志做一位好的书匠,也恐不易达到目标。

注释:

[1]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9.

[2]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7.

[3]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8.

[4]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33—34.

[5]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63.

[6]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66.

[7]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00.

[8]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04.

[9]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55—64.

[10]徐传法.书苑麈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75—173.

猜你喜欢
傅山书家书法
书法
傅山的“四宁四毋”
书法欣赏
书法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书法欣赏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