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微信成瘾的关系:自我损耗的中介效应

2022-09-06 08:33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极损耗个体

李 娇 娇

(广州华商学院, 广州 511300)

微信整合了各种服务,如社交、移动支付、金融理财、生活服务等,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研究发现,微信是当今社会非常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之一,个体可以在微信上聊天、“朋友圈”分享等,因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人们投入大量的时间使用微信并出现了微信成瘾现象[1]。综述国内外研究,本研究认为微信成瘾的定义具体表现为过度关注微信且具有强烈使用微信的动机,并进一步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2-3],是社交媒体成瘾的一种成瘾形式[4]。研究发现,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使用微信[5],而微信使用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诈骗、成瘾等[6],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身心健康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鉴于微信成瘾对大学生的潜在危害,有必要考察微信成瘾的心理机制,为微信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根据素质压力-应对模型观点,当个体面对巨大压力且缺乏资源以应对时,个体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回避的应对态度或方式,以缓解其不良情绪[7]。可见,当个体在社交情境中面对压力时,应对方式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缓冲剂。应对方式是指个体为了应付内外环境需求,为了缓解自身的情绪困扰采用的方法[8],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9]观点,认知功能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具有内部调控的功能,应对方式作为个体认知功能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10],对微信成瘾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证实,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交媒体依赖之间相关不显著,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社交媒体依赖关系密切,如自责、幻想、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与社交媒体依赖之间显著正相关[11-13]。微信成瘾作为社交媒体成瘾的一种,是否也受个体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提出假设1:消极应对方式与微信成瘾显著正相关。

根据自我控制资源有效理论观点,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基于有限的资源,个体在自我控制的活动中会消耗自身资源,个体的控制能力如何,取决于是否具有足够的资源[14]。另外有限自制力模型认为,短时间内,个体在有限自我控制资源下,资源会被耗竭,会处于一种低控制的状态,即自我损耗[15-17],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成瘾[15]等偏差行为。可见,自我损耗是微信成瘾的一个风险因素,相关研究证实,自我损耗显著正向预测社交媒体成瘾,即个体在自我损耗状态下,行为容易失去控制,进而会增加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出现社交媒体成瘾[18]。该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微信成瘾,值得进一步商讨,因此研究提出假设2:自我损耗显著正向预测微信成瘾。另外,习惯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在面对社交情境时倾向于采取压抑情绪、幻想奇迹发生等方式,对问题解决没有帮助,反而在此过程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应对压力源,更容易出现自我损耗,汪甜甜[19]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损耗。因此,研究提出假设3:自我损耗在消极应对方式与微信成瘾间起中介作用。

已有的研究初步证实了消极应对方式对社交媒体成瘾的影响,但对于消极应对方式与大量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的具体类型-微信成瘾的关注较少,且大多数的研究把消极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其对社交媒体成瘾的中介作用,缺乏消极应对方式对微信成瘾内部作用机制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消极应对方式对微信成瘾的影响机制,以及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大学生微信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研究新视角,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2021年11月期间,选取广东省4所高校121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删除无效作答(规律作答),最后有效问卷1188份(98.11%)。研究被试中,男生321人(27%),女生867人(73%),独生子女240人(20%),非独生子女948人(80%),有农村留守经历276人(23%),无农村留守经历912人(77%),被试年龄18-23岁。

1.2 研究工具

1.2.1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该量表由解亚宁编制[20],共有20个条目,由积极行动应对和消极回避应对两个维度组成,积极行动应对维度由1-12条目组成,消极回避应对维度由13-20条目组成,采用0-3四点计分,本研究采用13-20条目组成的消极应对方式,其内部一致性系数0.737。

1.2.2 自我损耗量表

采用王利刚[21]等人修订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共有1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损耗程度越高。本次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3。

1.2.3 微信成瘾量表(WeChat Addiction Scale,WIA)

该量表改编自网络成瘾量表[22],共有12道题,采用5级评分,从“从不”(1分)到“非常常见”(5分),分数越高,表示微信成瘾越严重。本次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11 。

1.3 统计处理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19.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因为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3],未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共有9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个因子的总变异量为18.57%,低于临界值40%,表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 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与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女生的自我损耗显著高于男生的自我损耗,消极应对方式和微信成瘾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损耗、微信成瘾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消极应对方式在独生状况上无显著差异;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微信成瘾程度显著高于无农村留守经历,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损耗在是否有农村留守经历上无显著差异,具体见表1。

表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2.2 消极应对方式、自我损耗和微信成瘾的相关分析

对消极应对方式、自我损耗、微信成瘾3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方式、自我损耗、微信成瘾两两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

表2 各变量相关分析

2.3 消极应对方式对微信成瘾的影响: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

为考查自我损耗在消极应对方式和微信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Hayes[24]编制的Process v3.0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重复取样5000次,计算偏差校正的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结果见表3、表4和图1。在控制了性别、独生状况、是否有农村留守经历之后,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方式对微信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32,P<0.001),当放入中介变量自我损耗后,消极应对方式对微信成瘾仍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02,P<0.001)。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我损耗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46,P<0.001)(表3),自我损耗对微信成瘾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76,P<0.001)(图1)。消极应对方式对微信成瘾的直接效应和自我损耗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括0,表示消极应对方式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微信成瘾,且能够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预测微信成瘾,直接效应(0.302)和中介效应(0.130)分别占总效应(0.432)的比例是69.91%和30.09%(表4)。

表3 自我损耗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4 总效应、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分解表

图1 自我损耗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3 讨论

3.1 大学生微信成瘾特点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非独生子女的微信成瘾较独生子女严重,这与既往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5],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从小与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发展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进入大学阶段后,他们需要和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相处,他们期望拥有更加广阔的人际圈,使得他们可能花费过多时间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而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伴的陪伴,独立性更强,不容易对他人产生情感依赖。另外,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微信成瘾较无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加严重,这与既往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6]。可能原因是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内心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互动中为了满足内心交往和关爱需求,会对他人产生依赖,进而较无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会更多地使用微信来建立社会联结,诱发微信成瘾。

3.2 消极应对方式与微信成瘾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微信成瘾之间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与前人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3]。另外,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向预测微信成瘾,直接效应占比69.91%。具体来说,在社交情境中,倾向于采用回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越容易发展出微信成瘾,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27]。验证和拓展了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消极应对方式作为认知因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物,可以正向预测微信成瘾这一个体行为。另外,社交媒体成瘾常见的风险因素是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个体面对压力源时,消极应对方式往往给个体带来焦虑、自责和抑郁情绪,个体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抑郁情绪,会沉迷于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发展为微信成瘾。

3.3 自我损耗在消极应对方式和微信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

数据分析发现,消极应对方式不仅直接正向预测微信成瘾,还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微信成瘾,中介效应占比30.09%,验证了假设3。首先,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损耗,与前人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8]。具体来说,消极应对方式个体偏爱采用退缩、回避、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来面对压力和困难情景,而习惯化的消极应对方式,容易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进而过多消耗有限的资源,导致自我损耗。同时,自我损耗显著正向预测微信成瘾,支持了假设2,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18]。自我控制是社交媒体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控制能力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微博成瘾[29],自我控制和微信过度使用程度[30],自我控制能力低下的个体,容易出现自我损耗现象,而大学生在自我损耗的情境下,会出现失控行为,如微信成瘾等问题行为[15,31],验证了自我控制资源有效理论和有限自制力模型观点。

通过考察自我损耗在消极应对方式与微信成瘾间的中介作用,可以更好地厘清消极应对方式对微信成瘾的作用机制,降低大学生微信成瘾提供了研究新视角。但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采用横断问卷调查研究,无法推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进行追踪实验研究,多方位检验变量间的关系;二是发现自我损耗在消极应对方式与微信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未来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沙盘游戏疗法等干预方案来鼓励学生发展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轻自我损耗,进而降低微信成瘾的风险。

猜你喜欢
消极损耗个体
多工况下永磁电机损耗研究分析
三电平ANPC变流器损耗平衡的SVPWM策略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让自己发光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施工用变压器损耗分析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