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博物馆背景下的展示正确性建构

2022-09-15 09:59徐文辰宋东董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藏品博物馆历史

徐文辰 宋东 董砚

(山东博物馆,山东 济南 250014)

重新定义的国际博物馆重构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和文化职能被多重、多元定义为:

博物馆的价值和目的是应对可持续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责任及挑战。

收藏、保护、记录、研究、展览的博物馆功能及传播文化遗产应本质性统一。

承认自然危机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迫切性。

博物馆应秉持尊重与关怀,接纳各地域不同的世界观、条件和传统。

关切国家、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权力不平衡、贫富分化的问题。

博物馆是社会责任与权力关系中的专家角色。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的价值场所及开放、多样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博物馆应明确使用物质、财务、社会及智力资源时所承担的责任和应保持的透明度。

这是国际博物馆体系的“政治观正确”“文化观正确”“历史观正确”。展览的价值判定在不同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下,评判标准不同;不同视点和专业背景下,评判主体不同;不同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职能下,传播责任不同;不同的个体责任和价值观下,承担主体不同。在国际与国内双重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博物馆展览的“政治观正确”“文化观正确”“历史观正确”成为核心关切。

1 展示的“政治观正确”

1.1 博物馆的政治责任建构

在中国,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人民为中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博物馆展示实践嵌入的“政治观正确”是:建构博物馆的政治责任,展示国家民族的文化与政治,通过展示传达将政治秩序与政治观念普遍化传播。博物馆的“政治观正确”是国家立场,这是博物馆作为意识形态职能场所的根本任务。

1.2 “政治观正确”的基本格局

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实践证明,照搬西方博物馆模式“水土不服”。习近平总书记说参观博物馆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博物馆学者认为,中国博物馆表达过去与历史,就是建构历史传承与政治合法性;表达疆域与民族,就是建构文化统一和民族认同感。这是中国博物馆“政治观正确”的基本格局。博物馆展示陈列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为文化自信服务,为地域历史、文化沿革服务,而不是让历史文化为文物价值和封闭理论背书。新中国每一个阶段都面临新的挑战,当下,追问新形势下博物馆的首要价值观就是“政治观正确”,必须对政治内涵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分析,确认展示的政治特性,明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而后紧抓“政治观正确”来命题。展题和政治必要性明确了,展览基础就稳固了。

“政治观正确”是必须追问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实践一直存在普世博物馆学和政治向博物馆学对立与并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治向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备受国际博物馆界青睐,政治向博物馆学把西方博物馆实践视为资本主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一些有力的见地,一些重要学者Stephen Weil、John Falk、Tony Bennett、Georges Henri Rivière、Hugues de Varine、Roland Arpin、Filipe Lacouture等关于博物馆政治的见解值得关注。当下,本土博物馆展示实践的社会主义政治性前置是必需的根本追问。博物馆应铸就能力反对文化霸权,博物馆的价值和目的是应对可持续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责任及挑战。

1.3 博物馆展览对政治主体有深远的影响④

中国博物馆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展览在国家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轨道上对政治主体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当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传播力度,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

2 展示的“文化观正确”

2.1 博物馆是服务大众的文化公器

在中国,博物馆是服务大众的文化公器,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冲击下,在互联网流量至上、海量同质化信息被利益裹挟的大众文化饲喂下,博物馆文化价值观正确性是文化自信的稳定器,服务社会和大众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现有5000多所博物馆,博物馆数量在迅速增长,但陈列理念跟不上馆舍基建速度,知识储备、人力资源跟不上扩张速度,展陈理念跟不上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需求等成为突出问题。从展览本体上看,博物馆应把自身文化定位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中,看待博物馆展示的“文化观正确”。盲目把博物馆藏品与经济挂钩,把藏品与封闭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挂钩,都是不可取的。收藏、保护、记录、研究、展览的博物馆功能及传播文化遗产应本质性统一。

博物馆展览是为了实现博物馆知识构建和传播目的而设计的。博物馆展览要明确自身价值与边界,不能南橘北枳;博物馆展示是人类知识和文化价值的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进入世界各大博物馆参观举世闻名的“藏品”,博物馆藏品及其展示被视为博物馆活力的象征,展示实务、展览衍生品主导了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当下博物馆展示更应聚焦:让藏品物质性直面博物馆使命,发掘藏品的文化潜力。

博物馆是社会责任与权力关系中的专家角色。在展览操作上,博物馆有责任评估为文化创新做贡献的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社会争议性问题上投入更多研究、关注和平等待遇。博物馆人应认识到,博物馆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公器。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价值和道德体系,让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与社会职责成为彼此关联的整体。强化博物馆征集保护、研究著录、展出藏品并传播文化遗产的功能,强化博物馆人履行其社会与人文职能。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市场逻辑下的服务于民。博物馆展示的效果评估、绩效管理、运营能力等评价体系、观众的关注性收益、文创衍生品的营销化收益、文化产业的服务性收益、博物馆公益性服务职能,都需要在新形势下对文化目标和服务对象重新校准。在重新定义博物馆的国际背景下,博物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决定了其最大化诉求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博物馆这个文化公器既要“产业发展”,也要“服务于民”。

2.2 博物馆是文化的舞台

新时代、新背景下具体的展示文化正确性建构应有如下的思考和实践准则,确立正确的展示文化价值观。展示新技术应用本质上就是展示“文化观正确”问题,展示实践和方法先于展示理论而存在,一定时期实操正确可以弥补理论不足,“博物馆实践可以成为激烈斗争和激烈辩论的对象”。当所有展示构成元素在展示实务与展示理论中均衡应用,就是博物馆展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成熟。

文化责任:用博物馆做什么是重要的文化追问。在文化上控制了博物馆,就意味着精确地控制了一个社区,以及博物馆所代表的最高价值和真理。现代博物馆正在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博物馆要以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民素质提高为第一要务。博物馆不是为了获取利益和资源而运营的,缺失了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藏品故事:博物馆用藏品讲故事,将影响藏品价值定位、展览内容构成。经典博物馆学专注于自身和藏品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藏品展示多呈现历史事件及其关联性,观众与客观世界、历史事件进行直接知识关联。现代博物馆是藏品展示与观众互动而存在,文物讲故事是突出观众的主观目和追求,视听语言的叙述逻辑和叙事表达,是用藏品讲故事的策展人向观众发出的召唤结构,观众参与的故事是博物馆对观众发出文化召唤。

以人为本:构建博物馆文化价值与社会职能的根本。博物馆不应关注收藏,而是关注人。本土博物馆展览以观众为本,这是展览体认自身价值从误读到自觉的必然。博物馆以人为本,而非逐“物”而在。展示应以知识构建为导向,以探究知识的方法为导向。把“人”简单化、物质化、商品化、流量化,是对博物馆原则、目的、伦理的违背。

理性思辨:思辨和批判是博物馆人保持清醒的理性工具。博物馆展示既要开发艺术创意,也要勒紧灵感的缰绳,博物馆有两条基本路线:自然科学和艺术。两条路线的交汇点是“人”,科学是人的理性,艺术是人的想象力。当理性和想象力可以自由发展的时候,很容易落入无限制的陷阱,这也是一些人认为博物馆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思维惯性。

服务观众:博物馆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从关注物的规律到关注人的需求,从博物馆展示实务看,这是从目的向方法的进退与平衡,服务观众必然面对人的价值异化:人的商品化、人的上帝化。博物馆展示的能指与所指,面对当下展览、藏品与其服务观众三者价值关系应持批判态度。博物馆是社会、文化的价值场所及开放、多样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观众导向:博物馆展览就是达成与观众互动为目的,展示现场就是为观众服务的平台。展示品控就是经由主题策划、脚本大纲、互动实务对观众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激化。观众满意度是展示评估体系重点,由此博物馆的社会化职能才会更好地展现。观众才是展览的主人。

数字化:数字化应成为一种独立的策展形态。数字技术应用不是博物馆展示的补充形式,新技术改变博物馆及其展示职能,应倾情拥抱数字博物馆展示的创新发展。首都博物馆“文物的时空漫步”数字体验展是主流博物馆展示去中心化实践的里程碑,没有一件文物展出的文物展,观众徜徉于博物馆的丰富遗产已成为数字时尚。

六感沉浸:博物馆陈列应借助传统六感沉浸式互动操作理念。我们需要把手、眼、舌和心放在一起,共同处理现实世界。游玩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体验式消费。传统文化六感,眼耳鼻舌身意,对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组成了人的对外感知和审美体系。人的理性和感知系统介入展示互动,就像沉浸于水,沉浸是丰富的过程和愉悦感受。沉浸式展览要让观众充分参与并感受展览的故事、氛围、情感、温度,建立与藏品的时空关联。

陈列空间:博物馆作为文化接触区。博物馆是包容性的共享策划的互动空间。陈列空间是观众、藏品这对主客体进行融合的三维时空场所,借助陈列空间融入文化是博物馆展示专业素养的体现。博物馆空间结构从最初的收藏、研究、展示空间,到20世纪中后期的收藏、休闲空间,到世纪之交的收藏、教学、公众交流空间。空间特性变化也体现了博物馆功能的演进。博物馆空间边界的延展,从博物馆周界到社区,到线上交互平台,从物理实体到VR虚拟。博物馆空间构成与边界的改变,对博物馆本体的影响正在拓展、深入。

展示区隔:博物馆陈列的特质之一。保护遗产、严苛的规则、互动的障碍、生硬的语言范式“请勿触摸!”……在被动的观瞻体验下,消除区隔是在区隔前提下实现的,博物馆展陈时空陈列与参与者的区隔,藏品与观众的区隔和互动,是动态接近的,互动与区隔是对立统一的展示平衡。

展示无墙化:展览的“无墙”与“延伸”不仅是对社交距离、行动控制、虚拟展示的拓展,还有延长展览寿命、提高藏品知名度以及探索观众长期参与展示的途径。山东博物馆8年线上线下长效运营“孔府服饰展”就是展示无墙化实践。“无墙”表述是艺术史的构建,且不能局限于博物馆或美术馆的展示。要把亚非拉和底层民众的艺术表达也纳入展示的研究对象和交互文本。

博物馆应关切国家、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权力不平衡、贫富分化的问题。展示无墙化也应该把社会化问题纳入展示的文化关切,把观众和社会力量引入策展与展示构成,让观众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创作者、参与者、知识共有者。

2.3 策展人是文化舞台的导演

博物馆应明确使用物质、财务、社会及智力资源时所承担的责任和应保持的透明度。合理的规则设定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博物馆展示文化职能的保证。策展人负责制是博物馆展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博物馆职能发展的引入性操作机制,是博物馆展示职能的发展方向,是策展人、典藏管理人、业务馆长组成的博物馆展示职能的融合机制。在此机制下,博物馆人密切配合,坚守行业伦理、业务内容、业务逻辑、业务规则。陈列大部制、策展人负责制表层是机构配置、管理问题,其核心是展示的“文化观正确”问题。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对立认知一直贯穿新中国展示实践始终,过去典藏管理人是陈列内容、典藏内容输出的主导者。而今,在关注观众文化权利的展示价值观下,典藏管理者应退居二线,仅负责输出藏品知识的客观准确性,与陈列相关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表达要更多借助第三方实现,而展示文化价值、文化诉求、传达满意度等,则需要更全面的展示整体把控者和决断者。策展人和分管业务馆长联合进行展示资源调配、陈列内容与形式构成。策展人负责制下,典藏管理人输出藏品及其知识配套,业务馆长综合协调统筹。策展人是博物馆社会化引入的他项展示名词,其介入博物馆展示创新,会更好履行博物馆展示的社会化职能。

3 展示的“历史观正确”

3.1 人民是历史演进的决定者⑬

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新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极其重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实现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石,也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每一次历史变革都有其推动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通史、历史类展览中,找到对历史具有推动作用的时代标志物并用其展现那段历史,成为重要的展示构成逻辑。在历史进程中用藏品来解读历史有很多缺环,用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标志物来书写社会发展的取舍、铺陈展线的历史性认知和取舍等,展示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解构和再现历史。特别是当下,国内大量博物馆通史展需要改陈,大量历史专题展需要展示更新,正确的历史观对于重构通史展和历史考古专题展显得尤为重要。

3.2 历史正确是其现实性

本土博物馆展览内容结构、分级标题模式,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内容结构方法。分级标题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观念主导的,是先定性再证明的。这种做法只要把展览标题或题材内容分解成朗朗上口的两三级标题就基本完成内容设计了,这是过去博物馆展览内容模板化的实操方法。今天博物馆展览和通史改陈更应从历史与当下的关联性和展示目的性上探讨展示的“历史观正确”,把展示设计重心放在对历史发展推动力阐释上,放在历史的现实性解读上,而不是停留在历史陈述、事件罗列、场景复原、模型展示等可看性上。“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至今仍具现实指导性,历史认知的主观性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透过认识的主观性才能把握历史的客观性,离开了主观性的认识,也就不可能达到对历史客观的理解。

3.3 让文物活起来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4 博物馆是一个聚焦的镜头:展示一个特定的观点⑮

博物馆是真理的场所。人们来到博物馆是为了感受“真实的物证”,体验历史的各个方面。正确的历史观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不是“cosplay”被人类发展所淘汰的那个旧制度,而是用今天的视点审视传统文化。当今不少知名博物馆就是封建皇宫建筑,如卢浮宫、凡尔赛宫、故宫等,不是让“故宫”复活,不是穿越和怀旧好古,博物馆的力量来自了解历史、改变当下、面向未来。世界上旧有的“宫殿”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废除的宫殿是人类进步最好的象征,观众来到这些博物馆,油然而生的是人民自主与自豪。拆掉国人心中的“紫禁城”,让其成为国人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历史教科书。以山东博物馆的“孔府服饰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为例:展示用服饰标志物讲述华夏民族服饰及其礼仪表征,用服饰显现制度,显表人的社会属性,同时服饰可以穿出礼仪、穿出文化自信、穿出文化传承,这就是由正确的历史观生发出来的优秀展览。服饰是穿着传承的,穿着华夏服饰,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当我们专注于文化传承,展示中藏品的文物价值就转化为观众参与传承的文化价值,藏品文物属性延伸为文化表意属性。

4 追问

博物馆应秉持尊重与关怀,接纳各地域不同的世界观、条件和传统。

承认自然危机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迫切性。

面对自然危机与人文挑战,全球化、数字化、城市化、去殖民化、气候变化、人权问题等,这些问题对博物馆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博物馆正面临两种选择,或是彰显博物馆职能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或是在历史进程中裹足不前,丧失社会话语权和社会变革参与权。博物馆进入多元发展阶段,国家、地区、私营、行业博物馆多级并进,新时代博物馆应注重社会化职能的优化。文化公共资源既要服务于人民,又要创造产业价值。博物馆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产物。从外部看,博物馆是物质的;从内部看,博物馆是业务的;从博物馆学看,博物馆是结构性的;从其他学科看,博物馆是工具性的;从资本角度看,博物馆是“剩余价值”的;从历史维度看,博物馆是后现代的。英国博物馆是知识革命的产物,法国博物馆是思想革命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是政治革命的产物。中国的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的核心支柱是什么?它的根本作用是什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这是今天本土博物馆展示不可回避的持续追问。

注释

①杰特·桑达尔,秦文.未来生活:改变世界观,改变认知论[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21(1-2):6.

②尹凯.历史与民族:中国博物馆的政治表征[J].文博学刊,2021(2):49-55.

③托尼·本内特,赵子昂,强东红.博物馆的政治合理性[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10(00):250-263.

④Luke,Timothy W.Museum Politics Power Plays at the Exhibition[M].NED-New edi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⑤米歇尔·范·普拉特,黄静雅.博物馆的现代性:通过过去与现实的物证对抗来分享和创造知识[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21(1-2):47.

⑥杰特·桑达尔,秦文.未来生活:改变世界观,改变认知论[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21(1-2):4.

⑦⑧Carol Duncan.Ritual of Civilization:Inside a Public Art Museum[J].Published June 9,1995 by Routledge.8-9.

⑨McLean F.Marketing the museum[M].Routledge,2012.

⑩Hein G E.Learning in the Museum[M].routledge,2002.⑪Chen,C.-F.,Chen,F.-S.(2010).Experience equality,perceived value,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heritage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31,29-35.

⑫Boast R.Neocolonial collaboration:Museum as contact zone revisited[J].Museum anthropology,2011,34(1):56-70.

⑬邱再辉.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9(6):48-53.

⑭宋纯路,王久宇.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反思—

读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8-50.

⑮Vogel,S(1991).Always be faithful to the object,in our way In:Karp,I and Lavine,S eds.Exhibition Culture: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J].Washington and Lond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1–204.

⑯Wylie,A(2003).On Ethics In:Zimmerman,L,Vitelli,K,Hollowell-Zimmer,J and Altamira,R eds.Ethical Issues in Archaeology.Walnut Creek:AltaMira Press:3-15.

⑰大卫·弗莱明,张沫.博物馆领域的全球趋势[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21(1-2):100.

猜你喜欢
藏品博物馆历史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新历史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