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及治理对策

2022-09-15 10:01寇明宇徐成立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体育赛事体育产业

陈 雄,田 静,寇明宇,杨 洁,徐成立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的指导思想,开启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新阶段。2019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与《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体育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体育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巩固和增强。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两大核心业态之一,也受到了国家层面产业政策的重点关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改革升级工程,加速打造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引领、兼具高端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1],其再次强调体育竞赛表演业在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2019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增加值为122.3亿元,增加值规模仅占体育产业的1.1%[2],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内部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与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发展空间还存在巨大的上升潜力。因此,如何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快速发展、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对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为本研究的主题。

1 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现状

1.1 政策层面:政策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清晰

主导产业的实现机制包括市场调节机制与政府计划机制[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政府干预的形式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的服务型产业,也是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由于目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市场机制尚未成熟,需要政府计划机制进行干预和扶持,对主导产业采取政策上的倾斜以实现其主导产业的应然地位。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政策层面从一定程度上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进行了规划。

2014年10月20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了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长期目标规划,并要求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4]。在此基础上,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要达到2万亿元,基本形成品类丰富、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5]。这就意味着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要达到40%。为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预期目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从政策覆盖领域来看,以“46号”文件为起点,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关于改进体育比赛广播电视报道和转播工作的通知》《冰雪运动发展规划》《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基本覆盖了竞赛表演业各细分领域以及赛事运营的方方面面;从政策类别来看,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区位政策以及产业结构政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各类赛事的数量和影响力增长显著。以马拉松赛事为例,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从2014年的51场增长到2019年的1 828场,在数量上翻了30多倍,且大量赛事还存在“一签难求”的现象。总的来说,产业政策释放了两个重大的积极信号:第一,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第二,在未来几年里,体育竞赛表演业将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其发展潜力将会得到全方位的解放,具有成为万亿级细分产业的优势。

1.2 市场层面: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投资活跃

从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来看。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为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让路,是一个国家从工业化中期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顺利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经之路[6]。这一趋势在体育产业中表现为消费需求从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的物质型产业逐渐向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与体育健身活动业为主的服务型产业过渡和转变。

体育竞赛表演业具有很强的需求收入弹性,即竞赛表演业的需求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大,这与恩格尔定律对居民收支变化的描述高度契合。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其居民生活水平也大大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上海市2016~2019年的体育产业产值结构中,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增加值比重均达到了惊人的5%以上(见表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不止。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规模具有重要贡献。

表1 上海市2016~2019年上海市与全国范围内体育竞赛表演业增加值对比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稳步上升,国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在过去的2019~2021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连续3年超过10 000美元,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逐渐过渡到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势态显著。居民消费结构从基础的物质产品消费、自身成长性消费向精神产品消费、健康消费与快乐消费转变,服务型消费占比逐步攀升。体育竞赛表演业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体育赛事观赏性和参与性等多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以及高级化需求,其发展潜力巨大。

受疫情影响,全球线下实体性与参与性消费低迷,体育产业更是首当其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业态供给端发生断崖式下跌,而消费需求却进一步扩张。对于体育竞赛表演业而言,疫情造成了赛事的停摆或延期,但反过来促进了网络观赏型赛事的增长。相关数据显示,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春节时期我国网络直播赛事的场均观赛人次增幅显著,同比2019年增长了151.4%,巨大的观赛数据给赛事品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流量效应。

从市场主体的行为动机来看。体育市场主体是实现体育产业长期快速发展的微观基础,也是体育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政策促进以及市场自发性调节的双重作用下,社会力量充分涌入,市场主体与赛事IP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46号”文件发布之初,部分投资者迅速跻身于体育竞赛表演业,希望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这类投资者的目的往往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资本的增值,行业与市场发生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就会引发这类投资主体与资金的大规模撤出。近年来,源源不断的跨界资本以及体育企业竞相涉足体育竞赛表演业,围绕以赛事版权为中心的体育竞演市场进行商业布局,争夺市场份额。其中不乏许多拥有战略眼光的大型企业,这类投资者往往持有长远的战略性投资目标,先进的技术优势以及庞大的资金规模,着眼于产业链和消费生态的双重培育,多角度扩宽市场,与赛事IP共同打造品牌形象,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谋求稳定的可持续发展[7]。2015年底,体奥动力以8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下2016~2020共5个赛季的中超联赛媒体版权,尽管双方经过长期的协商之后,版权周期由原来的5年延长到10年,但价格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追加到110亿元,调整之后的单赛季平均版权费用仍在11亿元。在疫情期间,市场主体对于稀缺性赛事媒体版权的追逐呈现出不降反增的趋势,使得原本就紧俏的赛事版权更为珍贵。2020年,咪咕视频以40亿的价格与CBA签下了长达5年的赞助及转播合同,依靠其母公司中国移动在5G通讯、VR、AR等技术上的优势对联赛媒体版权的商业价值进行开发,空场复赛后的首战就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这不仅缓解了赛事IP在疫情背景下商业收入锐减的焦虑,更帮助咪咕视频站稳了赛事转播市场的地位。由此可见,与以往的短期合作不同的是,长达5甚至10年的合约让版权出让方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不可预估的商业风险,也便于合作方(市场主体)持续地对赛事资源的商业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把用户和商业资源更加紧密地粘连起来。这对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体育竞赛表演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有力的催化剂。

1.3 技术层面: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技术指借助一定的技术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对其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8]。在今天,5G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已经在体育竞赛表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的加持为体育竞赛表演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数字技术在竞赛表演直播中的应用,为观众带来高质量的观赛体验。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范围内的赛事都陷入停摆状态,各大赛事IP纷纷借助数字技术和平台进行空场比赛+电视转播与多渠道直播的尝试。2020年6月20日,CBA联赛采取空场比赛的方式重启,其转播合作伙伴咪咕视频依托5G通信技术的独特优势为联赛的直播打造了“5G云观众”这一功能,该项功能开启之后,观看直播的球迷可在现场座位席的云观众大屏上投送自己的观赛画面,齐聚“现场”为主队加油助威。不仅如此,咪咕视频还利用5G网络高速率、低延时、广连接等特点,在比赛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剪辑、自由观赛视角、多端口同看等5G看球黑科技,极大优化了赛事直播的观赏体验,填补了网络观赛缺乏现场感和参与感的遗憾。

数字化媒体平台为竞赛表演业带来了发展契机。“抖音”平台依靠强大的智能算法技术以及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传播形式,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体育赛事IP,体育明星、经纪人以及体育组织机构俱乐部的入驻。据统计,抖音平台的体育兴趣用户规模超过了3.5亿,内容播放量达2万亿;2019~2020赛季抖音平台NBA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582亿,NBA官方账号播放量超过70亿,覆盖粉丝2 265万人[9]。不断增长的用户数据以及规模巨大的内容沉淀正在撬动着潜力无限的粉丝经济,为赛事IP数字资产的挖掘与开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也加速了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催生新的业态,为体育竞赛表演业注入鲜活的时代适应能力。电子竞技是体育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子竞技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产业[10]。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正式将电子竞技归为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作为体育竞赛表演业这一门类下的新兴产业,电竞产业近年来获得了市场的极大青睐。2020年,我国电竞产业总产值约合751.98亿人民币,增长速度引领全球。据相关估算,2021年中国电竞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 736亿元,增幅高达130.8%[11]。在数字经济以及后疫情时代,电竞产业已然成为了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重要动力引擎。

2 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政策落实层面:政策执行疲软、职能转变滞后

自“46号”文提出放开体育赛事审批制度与赛事转播权的限制以来,大量跨界企业和资本迅速涉足体育赛事板块,曾造就了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天价“版权神话”。同时,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相关政策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与行政主体不愿放权、放而不管、以及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是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与办赛主体的痛点所在,对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扶持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造成了诸多阻碍。

其一,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导致政策执行效力疲软,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无法彻底落实。继“46号”文件之后,《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也相继出台,重复强调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对审批流程与审批效率的优化制定了具体办法。而在行政审批改革之前,体育赛事的行政审批“权”与审批部门的“利”是直接挂钩的,负责赛事审批的行政主体依靠对赛事审批权的长期垄断获取了丰厚的利益,而办赛主体不仅要应对繁琐的审批程序,还要支付缺乏透明规定的审批费用。对于改革所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社会力量自然乐于接受,但相关的政府官员未必肯将利益拱手相让,在利益冲突和利益洗牌的过程中时常存在推力和阻力之间的对抗[12],进而导致政策执行效力疲软,出现赛事审批上的管理失真和变相审批。

其二,行政惯性的客观存在造成相关主体职能转变滞后,政府监管与服务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过去政府长期掌握着比赛的审批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行政惯性。赛事审批制度改革之后,政府要从过去的主导者转变为监管者和服务者,角色与职能定位上的转换对于行政主体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国务院出台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对取消体育赛事审批后的服务管理做了相关的规定,然而市场监管依旧滞后[13],赛事媒体版权市场的无序竞争与办赛过程中的监管失灵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考虑到体育竞赛需要大量公共资源的投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还提出要为大型赛事建立体育、公安、卫生等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站式”办公缺乏明确的起止流程,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不足[14],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导致不少大型赛事的组委会依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辗转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以取得其对赛事的支持。

2.2 市场运行层面:赛事体系不合理、运营水平薄弱

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链以体育赛事为核心,利用丰富的运营手段,融入表演、文化、娱乐和社交等相关要素,为消费者带来比赛之外的更多增值体验和乐趣[15]。体育竞赛资源是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也是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没有体育竞赛资源,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6]。赛事的运营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赛事的盈利空间以及品牌形象,运营能力的好坏是决定体育赛事能否实现其应有价值的重要因素。在体育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体育产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流通迅速,优质资源发展的空间壁垒日渐瓦解,赛事资源的匮乏和运营能力的薄弱导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苍白无力。

从赛事体系来看。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赛事体系呈现出高层级赛事数量少,中低层级赛事体量大的倒“V”型金字塔结构,赛事体系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稀缺性赛事资源过于匮乏。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现阶段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市场对于稀缺性体育赛事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不平衡不完善的赛事供给体系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在于高层次稀缺性赛事资源供给不足。一方面,国内稀缺性赛事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专业篮球媒体Hoops Vibe的一项调查披露:作为NBA最大的海外市场,NBA在中国市场的年收入大约是12亿美元,超过其总收入的10%。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本土赛事资源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与高级化的需求,造成职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严重的消费外流。另一方面,本土稀缺性赛事资源的刚性缺口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市场乱象。国内稀缺性赛事的数量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社会力量又在短期大量涌入体育竞赛表演业。这就造成很多赛事媒体版权购买主体出现严重的资源导向,不计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自身的商业运作能力而一昧地抢夺稀缺的赛事版权以实现市场卡位和资源的垄断[17]。这种无序的竞争导致版权价格在短期内非理性飙升,不利于赛事主体和媒体版权购买者的可持续发展。其一,很多购买主体在高价购入稀缺性版权之后出现资金链短缺甚至断裂,或者自身对赛事媒体版权缺乏专业的商业开发能力,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甚至出现巨大亏损,这些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版权购买主体的淡出甚至破产。其二,赛事举办主体会因为价格的迅速飙升而造成错误的自我价值定位,随着收入暴涨,管理、运营与人力成本等各项支出水涨船高,市场再度回归理性之后出现运营困境乃至举步维艰。综上所述,本土稀缺性赛事资源匮乏这一硬性短板必然会对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从赛事的运营环节来看。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总体经济产出由转播收益、赞助与广告收益、比赛日收益、衍生品收益等多方面综合决定,赛事运营是整合多方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环节。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营销公司是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运营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体育赛事、体育人才等体育核心资源的配置与赛事的运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8]。目前,我国很多体育赛事甚至屡屡折桂赛场的优势体育项目不具备与之等同的商业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薄弱的赛事运营环节。过去的举国体制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重心放在竞技奥运争光计划上,竞技体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服务业进展缓慢,体育运营主体无法获得理想的发育环境,在《福布斯》2020年全球最有价值体育经纪公司榜单中,中国的体育经纪公司无一上榜。目前,我国大量知名体育赛事背后都有国外体育营销公司的身影。例如,美国的八方环球公司(Octagon)就曾先后运营过“北京国际马拉松”“北京高尔夫公开赛”“杭州国际马拉松”及“体操世界杯”等赛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本土赛事运营企业和竞赛表演业的整体运营水平亟待提高。

疫情的爆发一度让全球的体育赛事按下了暂停键,即使是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会也不得已而延期举行。这也让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赛事资源与运营能力已经关系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生死存亡。谁拿出了优质的赛事资源和运营方案,谁就能够在全球的竞赛表演市场中获得主动权与优先权。

2.3 技术支持层面: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有待加强

体育服务业数字化是在体育服务业中利用数字技术对服务进行升级与改造,进而提升服务质量及效率的过程[19],赛事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到大量专业的数字技术、软硬件设施、以及场馆搭建,成本十分高昂。目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部门赛事IP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情况与赛事体系基本结构大体一致。大型职业联赛凭借其多年来在品牌、文化与消费群体等方面积淀,在与专业的数字技术团队以及数字化平台开展合作时具有足够的洽谈资本,从前期的渠道宣传到赛期内容制作与投放,再至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都有成熟的技术涉入。相比之下,很多赛事IP,特别是处于中下层级的体育赛事因为自身品牌影响力以及经济造血能力的局限性,无法支付高昂的数字化场馆以及软硬件设施的使用费,其数字化的融合程度一直以来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尤其在疫情期间,大批的体育赛事遭遇延期、异地举办甚至取消的风险。如果说稀缺性职业体育赛事仍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以空场比赛的形式来拓展其线上的转播、版权以及广告赞助受益的话,那么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商业性赛事以及带有明显参与聚集性而无法正常复赛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或由于其自身办赛水平有限、观赏体验不高,或因为赛事组织方线上赛事开发意识不够,资金有限,无法有效推动赛事场景采集、网络传输、传播技术的运用[20]。在严峻的疫情背景下就更显得一筹莫展了。

3 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治理对策

3.1 完善扶持政策细化措施,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任何政策制定都是基于一定时期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与现实差距之间的矛盾考量,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和阶段上的连续性,政策生命周期的核心主题与发展阶段相一致,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目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政策已步入全效阶段,政策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具体的政策行为也将不同[21],政策主体行为的滞后性会引发一系列消极的连锁反应,不仅让后续政策的执行陷入泥沼,还会使改革步履蹒跚。现阶段破解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政策执行的“难点”和“堵点”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扶持政策细化措施。强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专家咨询环节,切实保障产业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确保政策的解释和细化工作从中央下沉到省、市等各级体育行政主体。其次是要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前移审计关口,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性功能;强化政策执行事中监督,增强审计的揭示性功能;完善审计公告,健全审计的事后评价与问责机制[22];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产业扶持绩效评估机制,充分调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受益主体参与审计评价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2 强化政府监管与服务职能,营造良好市场秩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与服务职能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晰政府与市场主体权、责、利的划分,正确处理好二者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过程中的边界问题,对政府部门或官员在赛事审批事项中不以权谋利的行为和懒政态度予以坚决打击,肃清赛事审批障碍。第二,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服务、监管职能。建立企业市场行为的负面清单,定期召开赛企协商交流座谈会,对办赛主体与企业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遏制版权市场的无序竞争、非理性交易等乱像,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第三,体育项目协会、体育俱乐部以及各类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在疫情中受创严重,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税收以及投融资优惠等方面帮助市场主体共渡难关,确保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正常运转。第四,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体育赛事多部门联合的“一站式”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一场赛一次办”的赛事服务机制,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3.3 建立健全体育赛事体系,增加优质赛事资源供给

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体育的一些头部IP与顶级赛事,如中超联赛、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等赛事对市场发挥着极强的虹吸效应,群众体育与业余赛事已经初具规模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电子竞技在全球的发展势头强劲。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国要加强赛事资源的培育,构建结构合理,层级有序的赛事体系。第一,积极探索职业赛事的商业化道路,以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为核心,成立一批职业联赛、建立合理的联赛分级制度,并进行赛事活动常态化的尝试,以此弥补我国顶层赛事资源数量上的短板。第二,加强对精品业余赛事、区域特色赛事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扶持力度,对项目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耕;引导社会力量介入赛事的培育环节,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借助企业丰富的资金、人才与技术力量打造赛事品牌,提高赛事影响力与知名度,扩大中下层赛事的市场需求。第三,我国在赛事资源上的劣势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想要在短时间内赶超发达国家显然过于理想化。因此,立足5G通信等数字技术上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竞技等新兴项目,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在新的赛道上实现超车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4 提高赛事运营水平,优化赛事营商环境

国外专业体育赛事营销公司的入局曾缓解了我国体育赛事营销的燃眉之急。然而,随着近年国际社会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全球疫情形势尚未明朗,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不确定因素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提高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整体营销水平依然是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长足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一,政府要鼓励国有资本或民间资本通过市场行为引进国外优秀的体育营销与中介公司,吸收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运营样板企业。第二,通过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各类体育赛事营销企业实现垂直、细分、专业发展,引导中小微企业与初创企业面向体育明星经纪、体育赛事运营、市场与经济信息咨询等重点领域方向发展。第三,提高官方赛事运营环节的开放力度、鼓励商业性赛事理性、有序地开放运营环节,激活体育运营公司的市场活力。

3.5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产业人才基石

专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上的供给乏力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突破的桎梏,也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商业化运作薄弱的症结所在,深化体育竞赛表演全产业价值链、改善整体营销水平对与产业人才要素的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既懂体育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第一,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以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中心,企业为平台,赛事为纽带,树立在院校中学习,在企业中实践,在赛事中打磨的人才培养方式。第二,强化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对接,拓宽体育人才就业渠道,完善职业制度保障,缓解人才向教育、金融等行业流失的现象。第三,开展中外人才培育与交流项目,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23],共同培养赛事运营管理的优质人才。

3.6 加强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业态融合创新

数字化融合可以为体育竞赛表演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也是信息技术时代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战略,提高数字化的比重,是深化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数字化融合与发展的内在要求[24]。首先,各项目赛事协会、俱乐部与体育组织要主动开发数字资产,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有条件的赛事IP可以加大技术成本投入,利用人工智能、VR、AR、5G通信等先进技术优化内容制作方式以及传播渠道,提高赛事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各级赛事IP要基于赛事品牌或赛事项目的文化内核,围绕赛事资讯、教学视频、精彩集锦、能量故事等方面深耕内容创作,依托“抖音”短视频等多渠道平台的智能算法构建与用户的垂直交流领域,以此激活用户活跃度,撬动粉丝经济,形成巨大购买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体育部门的财政资金、体育社会基金与体育彩票公益金建立体育竞赛表演业数字化融合的专项资金,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减少赛事在数字化场馆以及数字化技术等软硬件设施的使用成本。

4 结语

“46”号文件出台以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相关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点明了发展目标与路径,社会经济水平和与居民收入的提高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数字化技术的更新迭代为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要素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在实际发展中,体育竞赛表演业还存在政策落实疲软、政府职能滞后、赛事资源匮乏、赛事运营薄弱、业态融合不足等问题。应加强政策审计、市场规范、资源整合、运营优化与融合业态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在产业规模与产业关联属性上实现其作为体育产业的应然地位,助力建设结构合理、动力强劲的新时代体育产业体系。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体育赛事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体育产业之篮球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畅聊体育赛事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