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土家族村寨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2-09-16 05:46邓闿林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土家族融合旅游

邓闿林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引言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到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川东地区达州市是整个四川省唯一土家族聚居区,千百年来土家人民创造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包括省级非遗项目土家余门拳、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薅草锣鼓。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果坝村作为土家族薅草锣鼓传习地,也被列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但如此极具民族色彩的体育非遗项目在传承上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险境,这绝非是川东土家族体育非遗濒危个案。因此,要将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深挖其文化经济价值,既保证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播,又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效益,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川东土家族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困境

(一)融合意识滞后,民间力量薄弱

传承主体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技艺与绝活,是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土家族人是本族文化产出和继承的主体,在非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方面肩负重任,应主动积极地将民族文化融入社会时代发展的洪流。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当地文化教育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难以具有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的意识观念。以土家余门拳为例,达州市宣汉县因土家余门拳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然而除了习拳之人,其余县民对余门拳知之甚少,导致其传承重任只落在少数人身上。简阳市武术馆馆主张光能曾表示,让余门拳走进学校,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让这门历经百年历史的拳术在它的发源地广为流传,焕发新春,但仍难改变川东地区体育非遗项目鲜为人知的境地。当地民众不能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虽保护了体育非遗,但未意识到传统体育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未将其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共同 发展。

(二)资源开发尚浅,旅游产品同质

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推进,达州市宣汉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开发当地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其间也有许多景点会选择性融入当地非遗文化。但这些融合都没有脱离普遍旅游经济体系框架,并未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未做到因地制宜,让游客感受到不同地区的人文风情,而是一成不变的观光打卡。同时,那些融入的非遗文化也仅作为一个景点的特色,未发挥非遗本身的魅力,这不仅是旅游产品同质化的表现,也受非遗项目资源开发浅显的影响——只顾表面营销,大多数处在粗放无序、市场化水平较低的状态。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停留在观赏性、娱乐性上,而应该深度挖掘其内涵,结合当下发展进行创新,并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了解相关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使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齐头并进,相得 益彰。

(三)宣传手段单一,融合效果欠佳

近年来,文化旅游景点多数为当地特色文化的发源地,或设置文化展览、农家乐等传统旅游方式,而作为亮点的非遗文化也仅仅作为展品被陈列展示出来,缺少鲜明的“非遗+旅游”主题旅游线路。川东地区多山谷盆地,应考虑地形地貌发展文化旅游,而非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旅游景点模式。同时,作为“非遗+旅游”模式,更应该探索一条崭新的道路,获得“1+1>2”的融合效果,而不是随意开发一个当地自然景色,只是单纯加入体育非遗元素,未做到有效融合发展。随着“国潮”兴起,体育非遗也应突破传统的宣传模式,不拘泥于线下的广告宣传,要打破乡村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与体育非遗之间隔阂,针对不同旅游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手段,积极开发具有创造性、体验性项目,打破因宣传形式单一、非遗和旅游简单融合导致的非遗文旅产业停滞不前的僵局。

(四)资金投入稀缺,非遗传承乏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国家应设立传承体系,在研究、教育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但对于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如旅游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缺乏有效的鼓励措施。首先,经济支持的缺乏,直接关系到传承人才培养工程以及后续文化产品的生成,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纵使有非遗保护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导向,但除了真正非遗传承者,外来负责传习的人员要想完全掌握非遗项目的技艺要旨和传承过程并非朝夕之事,必然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因此也就没办法将资金精准对接。大多数民间非遗传承人难以单纯依靠非遗项目维持生活,日常开销多依赖种地或打工所得,导致很多非遗传承主体乏力。其次,非遗技艺学习时间较长,而青年人对本土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了解较少,情感上难以产生深层认同,缺乏传承热情,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青年人才流失,出现传承主体后继无人,造成文化“空洞”。这种仅仅依靠传承人或民间个体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或展演,同样会影响当地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 发展。

二、川东土家族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一)组织专业指导队伍,提升文旅融合意识

社会实践证明,活动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指导与带领。要组建专业团队,可以聘请此行业的专业人士,提供理论技术支持,掌握当下社会关于体育非遗和文旅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要发动当地乡贤力量,积极动员有志向、有能力的乡民加入团队,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技术培训,发挥当地人对当地文化的高熟悉度、亲切感的优势,利用乡邻关系激发当地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主动性,集思广益,为专业团队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专业指导队伍不仅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民群众观念意识的进步,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由团队中的乡民作桥梁,在每一次活动宣传中,缩短其他村民和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距离,明确他们的社会地位——项目的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从中体会民族文化的亲切与力量,享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逐步提升当地人的文旅融合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文旅产业的建设,促进体育非遗的传承和旅游经济的 提升。

(二)结合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旅游特色品牌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何种产业,因地制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宣汉县为例,其境内地形复杂、山势逶迤,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总体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面对群山簇立的地势,结合土家族的文化,相较于常见的自然风光型或城市风光型旅游景点,宣汉县土家族则更适合乡土民俗类的旅游模式,具有独特浓郁的地域风情,包括独有的人文景观、特色土家族建筑及少数民族风俗。以当地民俗娱乐活动景观为核心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宣传体育非遗的活力与力量,还可以融入其他具有当地土家族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如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薅草锣鼓。将体育项目与艺术项目相结合,使文化旅游产品兼备体育锻炼和艺术欣赏的功能,表现形式也可以从传统的舞台展示转变为沿途的游戏互动,让游客在游览途中,由浅入深地感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促进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整个旅程更加富有人文关怀,打造属于川东土家族乡村旅游的 特色品牌。

(三)利用网络信息营销,加大宣传力度

“流量”时代,一切商品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数字化。“体育+旅游”模式更应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这也是川东地区体育旅游行业市场尚未成熟,资源传播度较低的一部分原因。而当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步入数字化已经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主要模式,非遗技术化手段主要有基础性数字技术(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和新兴数字技术(3D、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以及早期动作捕捉等)。结合流行趋势,短视频营销无疑是最成熟也是最便捷的一种宣传方式,但如何制作高质量的短视频进行宣传,不落入俗套,这也是值得细细思索的地方。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当地可以将余门拳等体育项目进行改编,既保留余门拳的武术内核,又简单易学,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而作为旅游宣传,将体育项目融入当地特色习俗之中,通过视频形式,激起观众愿意亲自体验民俗文化的兴趣。多平台宣发,多种表演形式,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多方位的 宣传。

(四)改善物质保障条件,培养非遗传承主体

产业发展离不开殷实的物质保障条件,尤其是处于形成期的产业,政府的政策对其有重要作用。时下,各地旅游行业开始步入恢复期,但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旅游业的复苏还需时日,而此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相关部门应该整顿一些行业乱象,监管鱼目混珠的旅游项目,维护行业市场的清朗、有序,激发非遗文旅行业承办者的热情;其次,政府对于当下旅游行业的新发展也应提供相应保障,尤其是“非遗+文旅”的发展,着重改善行业基本物质保障条件,与普通文旅行业不同,以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文旅产业理应受到更多的支撑。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基础,逐步培养非遗传承主体,从而发挥其自身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投身非遗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背景下,地方体育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体育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体育非遗项目转变为旅游核心、亮点,如何解决地理劣势带来的困扰,以及怎样挖掘非遗项目更多价值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川东土家族地区,既是非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集多个身份于一体的地区,本身就有更多的优势,结合自身特色,将地理劣势转变为优势,将体育非遗的精髓融入旅游行业,满足游客身体和精神上的需求。在保护和传承体育非遗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增强土家族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机会。

猜你喜欢
土家族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土家族情歌
《融合》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旅游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