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前周恩来首提“国防现代化”

2022-09-16 22:28韩同友吴登全
红岩春秋 2022年8期
关键词:空军国防海军

韩同友 吴登全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管理军队日常工作,在多兵种建设、海陆边防斗争、军队的装备供应、军事訓练等方面予以指导,并做了大量工作。

周恩来立足于国内实际和国外形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目标、方针、重点、布局、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准备,极大推动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提出国防现代化战略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中国与世界军事强国之间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巩固和壮大国防力量。因此,实现国防现代化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目标。

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此后,“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得到调整和充实。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国防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和时代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惨痛教训的深刻警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周恩来深感,“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若不强大起来,不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就要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然,解放以来,我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不受欺侮了,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永远不受欺侮,必须把社会主义祖国真正建设强大了才有保证”。在处理好国防现代化和其他三个现代化的关系时,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就保卫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而言,当时美国在我国周边不断进行军事挑衅,国民党反动派伺机发动反攻。面对严峻的国防形势,1950年6月,周恩来明确提出:“为了保卫我们民主、独立的国家,就不能不加强我们的国防。”9月,周恩来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及时地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 并且随时警惕地注视着帝国主义敌人扩大战争的阴谋。”

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样不容忽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原子弹等尖端武器的制造,使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具有了核威慑的力量。周恩来认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 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就必须顺应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快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

国防现代化,包括武装力量、人民防空、国防科研、国防工业等现代化,其核心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原来几乎是单一的步兵,发展成诸军兵种的合成部队,还创办了军事学院,对巩固和加强中国的国防具有深远的意义。周恩来对这些工作都看得很重,抓得很细。如对新建立的各个军兵种,他从方针原则到组织体制、装备发展、干部配备和培养等,都亲自过问,逐项安排落实。

制定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950年10月,当美军飞机侵入我国领空,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时,周恩来指出:“假如我们采取消极防御办法,那是不行的。”因此,“积极防御”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战略方针。

一方面,我国的国防建设是为了“防御”,与一些国家奉行“国强必霸”,动辄侵略其他国家不同。周恩来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向外扩张,根本不会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无论如何我们不做超级大国,现在不做,将来也不做。”他旗帜鲜明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反霸立场,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永不称霸。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防建设是“积极”的,因此要自觉主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安全。周恩来强调:“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在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中,周恩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每天都要看前方的战况。志愿军司令部的工作人员曾告诉去朝鲜参加谈判工作的乔冠华:“周恩来对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情况,特别是志愿军方面包括团一级单位的状况,了如指掌。对哪个部队正在哪些村庄、哪个山头,都很清楚。志愿军司令部每天的报告要中央指示,在第一线处理的就是周恩来,大事小事都问他。重大的问题,他再请示中央。”

1959年8月,印度军队越过边界所谓的“麦克马红线”侵入中国西藏,突然向驻守的中国边防部队发动武装袭击。中国边防军被迫自卫还击,爆发了中印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面对印度的挑衅,周恩来说:“如果尽管我们让步,他们却不同我们友好,甚至走向反动,这样让步就不对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印度的中间派留有余地,积极地争取他们,另一方面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周恩来对印度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访问,在解决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取得了主动。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打退印军多次进攻后进行反击。周恩来主动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声明,并在国际上表明中国的态度。通过他的努力,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很多国家和地区看到了新中国热爱和平的诚意。

在周恩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在保卫边防、海防的斗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周边国家的挑衅;在国际上阐明了国防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理解与尊重。

重点发展国防尖端科技

国防现代化首先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标志。中国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离不开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从原子弹的研制到两弹结合,从卫星上天到核潜艇下水,周恩来亲自过问,妥善处理。中央专委会重要成员聂荣臻对《周恩来和他的世纪》的作者、英国作家韩素音说:“中国从事原子弹和导弹技术都应归功于周恩来。”

国防现代化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尖端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国防工业和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是关系一个国家国防核心竞争力和威慑力的重大问题。1959年,周恩来指出:“尖端和国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战用在战争上,不作战就可用在和平建设上。尖端的国防,即原子、电子、导弹、航空要更快地搞起来,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帝国主义国家依仗手里掌握的核武器,推行核讹诈政策,动辄以原子弹作威胁。早在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即作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61年,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周恩来进一步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突破国防尖端,争取三年到五年过关”,强调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 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时,由于在发展原子能方面缺乏经验、技术和设备,我国积极争取苏联的援助。经周恩来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多次谈判,苏联政府同意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帮助,并接受科学技术人员去苏联实习。

为尽快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周恩来在较短时间内,指示有关部门先后同苏联签订六个关于援助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协定。虽然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尽可能争取苏联在核领域内的技术援助,但是周恩来指出,“力争苏联援助绝不是依赖苏联和苏联专家,必须花大力气消化、吸收人家的先进技术”。

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和合同,下令撤走苏联专家。与此同时,国内形势极为严峻,“大跃进”运动和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有些外国人甚至断言,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紧要关头,周恩来进行具体部署,并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力量支持原子能事业。

周恩来指出,“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立脚点”,“自力更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即遵从钱三强的建议,批准拨出一笔外汇,从国外定购研究原子核科学所需要的器材。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要任务是研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1956年7月,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改为二机部)成立,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做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1962年下半年,为了突破一些重大技术难关,中央成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即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会),由周恩来任主任。此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周恩来连续召开三次中央专委会会议,及时解决工作进展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在较短时间里“统一指挥调度有二十多个部、委、院和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九百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的研究、制造原子弹的科技攻关工作。”他提出:“二机部的工作,要做到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也成为国防尖端科技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由于周恩来出色的组织指挥和尽心竭力的工作,我国1964年顺利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随后,周恩来进一步提出,应立即抓加强型原子弹和氢弹、导弹,特别提出以“两弹结合试验”为下一步重点。后来,他又对核潜艇、人造地球卫星、核电站等研制工作作出具体指示。

发展尖端科技,更需要高级专门人才。周恩来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步形成精干的科学研究队伍,向尖端技术的高峰挺进。他们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核科学研究工作的钱三强、邓稼先等;有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开始后陆续从美国和西欧归国的钱学森、张文裕等;还有原来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亚、胡济民等。周恩来不仅重视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竭力保护他们免受侵害。

我国能在较短时间内大大缩小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广大知识分子无私奋斗以及周恩来的关心和帮助。

建立海陆空全面发展的体系

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规模已达到520万人,但当时国防体系比较单一化,主要是以陆军为主,还没有建立起正规的空军、海军及其他特殊兵种。

周恩来深刻认识到,中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1950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周恩来强调:“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人民空军和人民海军,才能够击退从空中和海上袭来的武装盗匪,保护我们的领空领海不受侵犯。我们的人民陆军必须陆续加以强化,使它足以战胜任何侵略者。”

“为建设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是周恩来在1950 年为华东军区海军《人民海军报》创刊号上的题词。这既是周恩来对人民海军建设者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为发展人民海军辛勤工作的生动写照。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必须要加强海军的战略规划。周恩来认为,“我们的军事建设应有一个较长远的计划”。1950 年 6 月,他在听取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关于海军工作情况的汇报后,表示同意海军制定一个三年建设计划。1951年,周恩来提出了制定海军建设的战略规划问题,他指出:“在抗美援朝作战的統一部署下,海军要迅速组织力量,建设海军基地,建立海防;加强战备,随时应付帝国主义可能扩大的战争,加紧进行战斗训练和力量建设。……研究一个三年建设计划,一面备战,一面从事长期建设。”1954年4月,周恩来又主持军委会议,研究海军五年建设计划。这些规划中突出了加强海军力量建设的思想。

我国海洋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加强海防建设是关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1951年,周恩来视察大连海校时对副校长张学思说:“我国是个濒海的大陆国家,海岸线北从鸭绿江口起,南到北仑河口止,绵长得很啊。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海上长城’。”1957年8月,为庆祝建军30周年,周恩来在青岛代表毛泽东檢阅海军部队时指出:“必须继续努力,为建设一支坚强的足以自卫的海军力量,保卫祖国,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而奋斗。”

在指导和开展海防斗争的过程中,周恩来提出了坚持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三军”配合、协同作战、坚持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结合等原则。如在处理中国第一艘国产远洋货轮“跃进号”由青岛首航日本途中遇难事件时,针对西方一些国家利用这次事件破坏我国政治声誉的情况,周恩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多次向有关方面了解情况,立即指示海军和交通部前往调查,并亲自听取调查工作报告,最终查明了事件的原因,并通过新华社发表“跃进号”因触礁而沉没的声明,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为保卫我国的领空安全,改变我军没有空军的历史,党中央决定1949年正式组建人民空军。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周恩来身上。经过紧张的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

发展人民空军离不开航空技术人才。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先后选派了几批党员和干部前往孙中山办的飞行学校、盛世才办的航校以及苏联学习航空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创办我军航校,“从校址的选定,人员的选调,经费的保证,飞机设备的配置以及油料的供应等,都亲自过问”。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人民空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相继完成了空军领导机构、六所航校和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组建工作,为空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恩来提倡,和平时期空军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他指出:“解放军也要参加生产建设,寓兵于工,寓兵于民。”从这一思想出发,周恩来多次指示空军要支援农业建设、工业建设和抗震救灾工作。1951年3月下旬,周恩来命令空军轰炸黄河上的冰坝,使河套地区50万群众和100多万亩粮田免遭水患。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恩来指挥空军参与地震救援工作。1967年6月13日,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特大火灾,周恩来指示空军派飞机参加灭火战斗。人民空军参加抢险救灾活动,体现了人民空军的根本宗旨,也有效提升了空军的战斗力。

“周恩来同志的才识全党皆知。他‘才兼文武’,‘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是《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一书序言中对周恩来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空军国防海军
晓褐蜻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我的海军之梦
空军行动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法国空军
封面人物·杨海军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