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视角,发现中国

2022-09-16 08:28潘高峰
新民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海法上港塔尔

潘高峰

繁忙的上海洋山港码头。

以色列人塔尔加入上港集团之前,对中国基本不了解。成为上港集团的一员后,他多次拜访中国,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

从陌生到熟悉,从好奇到探究,从拒绝到喜爱,这背后并没有什么功利色彩,而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人,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看、去感受的结果。正如塔尔所言:“当接触到了中国的人民、文化、美食,还有难以忘怀的美景,我对中国的文明、城市发展以及强大的基建能力感到十分震撼。”

不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包括上海企业,日益庞大的海外员工群体,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对中国产生类似的情感。

今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新民晚报社等联合推出《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百集融媒体产品,邀请包括塔尔在内的 100 位不同国度的海外员工,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自己在中国央企和上海企业海外分公司的见闻、与中国人交往的动人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认同。

外国人讲中国故事,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而透过中国企业海外员工的眼睛,讲述“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奇迹”,这是又一次的创新。

《海外员工看中国》是“老外讲故事”系列的第二季。

这些年,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浪潮汹涌,但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外国友人。正如两获奥斯卡金像奖的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思所言:“‘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复兴’是 21 世纪最大且持续的新闻故事。”“如果一个人渴望看到未来,他应该去中国。”

于是,去年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日子里,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一起做了一件十分有趣而有意义的事:采访了 100 位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听他们说说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他们中有企业家,有艺术家,有政治家,有体育明星,也有普通人。

之所以是上海,不仅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因为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她是中国苦难史的亲历者,也是中国革命史的驱动者,更是中国开放史的领航者。从千年古港到近代史中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再到如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始终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透过上海,这些外国人看到了什么?一个普遍的共识是:

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100 天,100 人,100 集。不是跌宕起伏的连续剧,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面对镜头的娓娓道来,却异常火爆,全网播放量突破 16 亿,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作品,不仅在国内引发网友转发热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帖为其点赞,在国际舆论场上,也引发强烈关注。很多老外看到后,都热情表示希望加入“讲故事”的行列,上海还以此为契机,成立了“老外讲故事”俱乐部。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的一炮而红,很快催生了第二季《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同样是 100 集融媒体产品,相比之下,前者的采访对象大都是生活在中国、在上海的老外,后者却将目光投向中国之外、那些“土生土长”的外籍人士。

他们原先可能与中国、与上海毫无交集,但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这些企业,成为中资企业的外籍员工。他们如何看待中国?让人充满好奇。

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的策划指导下,市国资委、市经信委等部门的帮助下,新民晚报全媒体记者先后与全球六大洲 40 多家中国央企、上海国企和民企的海外分公司取得联系,邀请 100 位就职于这些企业的外籍员工,通过自拍短视频的方式,讲述他们在与中国人合作中的亲身感受——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奉献无私,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源远流长,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远大志向……这一切,让他们震撼,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对中国的认识和喜爱。

特殊的身份和亲身的经历,话语间温暖、质朴而动人的情感,让他们的表达真实可信,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所接受,成为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又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100 位海外员工中第一个“讲故事”的,是来自以色列海法新港的塔尔·戈德斯塔因。

海法港是以色列北部的交通和工业中心、地中海沿岸的铁路枢纽,在国际航运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带一路” 沿线重要的节点港口。6 年多前,上港集团获得海法新港码头运营权。海法新港,也是以色列 60 年来的第一个新码头。

3 年前,38 岁的塔尔·戈德斯塔因成为以色列海法新港码头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去年 9 月,以色列海法新港开港。蔚蓝色的地中海东南岸,红白相间、巍峨雄壮的桥吊一字排开,铭牌上“上港集团”字样格外醒目。

这一切让塔尔十分兴奋。“对于船公司来讲,最大的改变将是以色列的政府码头地区性的垄断将被打破,海法老港不再是以色列北部地区港口垄断者,以色列经济对高效优质的港口有了更高的期待。”

更让塔尔印象深刻的是,在以色列,多年来在传统码头,设备操作仅为男性才能从事的岗位,由于上港集团带来的先进技术,比如在控制室通过远程技术操控桥吊,这项技术为女性从事操作岗位打开了大门。

当开放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世界也有了更多途径和方式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奇迹”。

好感让兴趣产生。塔尔开始向往中国,向往上海。当他有机会第一次来到上港集团洋山港区时,东海大桥的壮丽英姿和洋山港的磅礴气势,尤其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井然有序、智能技术、高效运作,让他这个多年港口从业人士也感到震惊。

在中国,塔尔参观了上海朱家角,感受中国水乡小镇的别样风情。他热爱中国美食,特别喜欢火锅和上海菜,还对中国做菜的方式十分入迷,比如烤鸭制作、河鲜和海鲜烹饪等等。他专门去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以人民都曾遭受过屠杀,中以人民经历了相同的磨难。我对这段相似的历史理解更加深刻。”

塔尔刚到上港集团工作时,一些朋友因为不了解中国,为他感到担忧。“我常和朋友分享我工作的经历和故事,缓解了这种担忧。中以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当我们面临文化差异时,需要取长补短和求同存异。” 塔尔说,在西方文化里,个人的目标比公司的目标更重要。但在中方企业里,员工将个人目标融合进公司目标中,并且把公司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在我们公司,中方员工为实现公司目标,全力以赴,无私奉献,令人钦佩。”

以色列海法港。

像塔尔一样,100 位海外员工,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故事讲述着不同角度的中国。给自己起了一个充满东方韵味中文名字的意大利姑娘马慧心说,加入东航后印象深刻的一次航班,是2020 年 3 月 12 日的 MU787 航班——那个航班只有 9 个乘客,却携带了 31 吨行李,他们是首个中国援意医疗专家组随机带来了大批防疫物资!

而当马慧心了解到 2008 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时,意大利也是第一个派出专家组施以援手的国家,她更加震撼。“这让我理解了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也被中意两个文明古国的绵长友谊所打动。”

上汽法国公司的员工朱利安·罗伯特说,以前,法国人大多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大工厂,是一个制造大国。但现在,中国在欧洲人的印象中已经从世界代工厂,变身为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依靠不断地在未来研发上投入、引领行业的全球技术研发工厂。

新加坡人贾亚加入上海隧道工程 ( 新加坡 ) 有限公司后发现,员工家庭有任何问题,公司总是会提供支持和帮助。“这就是中国公司给人的感觉,比许多其他西方的公司要更加温暖,犹如一个大家庭。”贾亚还特别喜欢读中国哲学家老子的语录: “老子说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在当今世界依然适用。”

是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同样只是一个开端。当开放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世界也有了更多途径和方式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外国人用亲身经历,改变其对中国的偏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这些年,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不光是经济建设,在社

会治理尤其是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表现,都让全世界对中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2021 年6 月,“老外讲故事”俱乐部部分成员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然而,西方政客为了打压阻挠中国发展,蓄意抹黑孤立中国,西方媒体也惯用偏颇的视角、诡异的滤镜,不断挑动意识形态之争,蒙蔽外国民众的双眼。如何才能廓清迷雾,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接受中国,喜爱中国?

去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強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作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在这方面理应有所作为。从《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到《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就是上海立足城市特点,通过多维度的内容展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多形态的传播方式,帮助外国人更好地观察中国的一次有益探索。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是“老外讲故事”系列的忠实观众。在他看来,中国故事大家都在讲,但如何让听故事的人有收获,这并不简单。

老外讲故事为什么讲得好?赵启正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文化背景不同。“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是中国的思维,中国的观点。我们讲故事,外国人听起来可能会感到陌生甚至生硬。老外讲故事却是从他们各自的教育基础、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出发,能发现中国一些特殊值得注意的地方,发现更多外国人感兴趣的细节。”

赵启正也指出,“老外讲故事”还有很多潜力可挖——除了那些来到中国、对中国有直接观察的人之外,更多的外国人是通过各自的媒体观察中国。“这些媒体如果叙述的是客观事实,当然很好。但实际上,外国媒体对中国的片面讲述甚至歪曲解读,仍有不少。”因此他认为,讲中国故事是个长期的事,要想方设法让更多外国人来讲。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正是在进行这样的探索。人们常说,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心相通,就是心灵沟通和价值认同。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何才能知心?为了同一目标,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可能是增进了解和互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中国在海外的企业,在当地打拼事业,开拓市场,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当地发展做出贡献,带来机会,这就是增进了解和互信的一个美好起点。

猜你喜欢
海法上港塔尔
抗“疫”战场,彰显“上港”担当
母亲的餐桌
以色列海法国际漫画大赛作品选粹
以色列第22届海法国际漫画大赛作品选粹
容光焕发
四川小金清代穆塔尔墓碑考释
那些有趣的奶酪们
上港集团控股锦江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