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异化理论

2022-09-21 08:00王静怡
今古文创 2022年35期
关键词:异化本质劳动者

◎王静怡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动态形成过程

异化一词,在柏拉图《理想国》中被视为一宗教性概念。在拉丁语中写作Alienation,在德语中为Entfremdung。在卢梭那里,异化是现代性的哲学概念,反映的是人的灵魂在社会影响下所产生的扭曲、变形的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异化一词即意为“主体在生产发展活动中逐渐产生出背离主体的客体,该客体与主体自身相反,并逐渐奴役、支配主体自身”。以上关于异化概念的讨论深深影响了异化理论的形成。

(一)马克思时期之前的异化理论

在文艺复兴时期,卢梭首次在异化理论中加入了人的自由维度。正如他所说,“放弃人的权利,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一词被上升到哲学高度。例如,席勒对异化于人的实质性改变分析道,“劳动变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人丧失了尊严”“变成了一个个断片”。费希特超越了卢梭、席勒等人对异化理论的悲观性认识,进而从积极角度提出自我能够“通过对自身的扬弃和非我的创立”“主动地对客体进行‘外化’,从而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即主客体统一”。而“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苦难,只不过是自我外化的一个阶段而已,只有通过这个阶段,自我和非我,主观和客观才能真正实现统一”。

黑格尔在费希特的外化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从绝对精神这个他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出发诠释了异化。在他看来,异化过程是主体不会再自我丧失。而在异化之后,主体还将迎来新一阶段的扬弃异化过程。通过这两大过程,主体最终将完成否定之否定的积极发展。黑格尔之后,异化理论开始走出狭小的理论领域空间,进而逐渐走向对于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的讨论。费尔巴哈从宗教学发展史的视角出发认为,异化“是人用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掩饰现实世界与人的类本质之间的关联”“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

耶吉将理论界中的异化理论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生存主义的异化理论两种,并认为卢卡奇早期哲学为融合这两种范式的代表性哲学思想。马克思将以上学术界之异化理论从哲学视野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中,费尔巴哈异化理论中抽象的人,在马克思这里终于变为了现实的人。他批判吸收和扬弃了先前时期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实践观,对异化本质进行分析,形成了一套独特性的异化理论。

实际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才得以最终形成。

首先,青年时期,马克思着重考察了宗教异化与政治异化两方面。

马克思曾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而宗教异化是政治异化的产物,所谓政治异化或许对应着现实世界之异化——“人们之所以信奉宗教……是由于人把处于自己的现实个性彼岸的国家生活当作他的真实生活”。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给了马克思很大启发,他经过分析指出政治异化是引起人异化的根本因素。

其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巴黎手稿》笔记本I中,马克思将讨论的重点由政治、哲学领域转移到了人和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上,将异化概念与劳动理论结合。

马克思首次明确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最终发现劳动异化归根到底来说是人的异化。他阐明劳动是异化的直接来源,而劳动者则是异化的承担者。劳动活动由三要素组成:感性的外部世界、生产活动及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一旦被打破、丧失其完整性,那么异化劳动就随之发生了。

马克思认为,从经济上来说,异化劳动的出现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之私有制的存在。关于劳动活动的打破方式即异化方式,有以下三种:如果第一个要素——自然异化于劳动者,那么就称为自然的异化;如果第二个要素——生产活动异化于劳动者,那么称之为生产活动的异化;如果第三个要素——劳动产品异化于劳动者,即为劳动产品的异化。而这三者统称为异化劳动。其中,自然的异化是生产活动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的产生根源。然而,据学者杨栋说,这种对于异化劳动的传统式划分,是有局限的,他认为这三种方式又可被分为两大类。他的这种说法又源自马克思提出的关于异化的两种划分方式——马克思曾将异化区分为物的异化与工人本身的自我异化。其中,物的异化是工人与异己的世界之间的异化关系,这一关系指向人与他者;而工人本身的自我异化即指工人与生产活动的异化关系,是工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外化,此处指向人与自身的关系。可见,在异化劳动的这两种关系中,人本身皆为最核心的要素。从本质上来说,异化劳动问题最终可归结为人的问题,其所阐述的是人的外化、“人的现实的歪曲和丧失”现象。学界主流学者虽对马克思是否持本质主义观点看待人之生命活动看法不同,但皆认为异化劳动的发生标志着人之生命丧失了自由,且自然也不再受人统辖,实际上成为受他者支配之物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曾提到,“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的类本质已异化成为谋生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应统一于整体的生命异化过程。

《巴黎手稿》中提到的异化概念,除了包含存在者层面的异化劳动,还囊括了生存层面的生命异化。在杨栋看来,上文对异化仅做四项规定的传统解释并不恰当,对此他补充道:“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不是对异化劳动的规定,而是对生命异化的规定。”在人与人的异化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上,林锋也强调,人与人的异化“是异化劳动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原因”;而异化劳动“反过来又巩固、加强了人与人的异化”。

具体来说,此时的马克思异化劳动论包含对异化劳动的诠释和扬弃两个方面。若以实践哲学的角度来对《巴黎手稿》笔记本I中的劳动异化概念作传统解释,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可诠释为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其中,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是指劳动产品异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是指劳动活动外在于劳动者,属于资本家。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是指人异于人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本是能动自由的,但人却在劳动异化中丧失了类本质,只为了维持生计而劳动。人和人相异化是前三个劳动异化之方面的结果。社会人际交往本是不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但现在此种交往关系却异化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交换关系。

最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从唯物史观视角重构异化理论,认为异化之社会根源是私有财产关系。

其中,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创造性地将异化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相结合。如果将先前时期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看作早期异化理论,那么此时期的马克思异化理论可以说已然进入成熟阶段。在马克思之后,学界研究者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大多专注于早期异化理论,而相对对于马克思成熟期即晚期异化理论的关注较少。不得不说,此点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须待完善处。

基本上,马克思所有的异化思想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划分为劳动异化、分配异化、交往异化三个方面。这三种异化的最终结果是人自身的异化。马克思将异化定义为:“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由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异化劳动有三大特点:一为物的对象化,即本作为客体的劳动产品主体化,反过来统治着人,出现了“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的状况。二为劳动活动的外化,即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由的而是在社会条件等的压迫下所进行的。三为人的类本质异化,作为类的人与作为个体的人相分离。这里的异化更为综合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利益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说道:“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二、后世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与评价

阿克塞洛斯立足于海德格尔对唯物主义本质的后形而上学规定,并以其生存论诠释学阐发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关注的焦点始终在人与自然及与其自身的和解上,并通过这种和解希求人在“重新赢得世界整体性的同时克服自身的异化”;其异化概念以分析劳动异化或经济异化为起点,马克思对一系列异化现象如政治异化等做出的分析皆不脱离于生存论。然而,阿克塞洛斯在说明异化概念时,仍在方法论上存在明显缺陷——其大体是基于诠释学方法展开对现象经验的描述,且其引用的《巴黎手稿》为一不完整版本,尤其是关于其中对异化进行表述的关键性部分——笔记本I的文本未加以引用。

国内外学界曾对马克思早期与晚期异化理论有过相异的评价。例如,日本广松涉评说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早期“异化理论是黑格尔精神自我异化理论的变体”,与唯心主义暂未划清界限,是不成熟的异化理论;而在后期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才遵循了历史唯物史观的思路。然而,马克思后期却对异化一词的使用次数大大减少,并开始批判和弃用异化概念。他甚至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在批评货币关系的法文原稿下面添上了‘人性的异化’”概念的做法,是在“胡说”。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充满人道主义情怀,体现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马克思早晚期之异化理论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如陈先达指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异化到异化劳动,再从异化劳动到全面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即马克思早晚期理论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完善的一以贯之的统一过程。

关于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整体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俞吾金指出,“异化就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内涵,是马克思一生哲学思考的核心和焦点,这一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麦克莱伦也认同了这一将异化视作马克思思想中核心概念的说法。在现代学者林艳梅、李巧巧看来,马克思“指明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异化”,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异化理论之重要性。王学荣也指出,“马克思的异化说是通往共产主义理论的‘桥梁’和‘中介’”。由此可见,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创新性意义与时代价值

历史上曾有数位哲学家发现了异化这一劳动生产领域的状况,并试图通过某种方式解决该问题。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虽已有诸多探索,但大多都未提出实际可行的良好方案: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仅仅提出了精神领域的异化解决方案,但并未深化到实际生活领域去思考问题;费尔巴哈的方案更是充斥着唯心主义的重大缺陷;空想社会主义者缺少客观理性精神,注定无法提出好的措施。而马克思则真正回归了以人为中心的生命逻辑,指出劳动生产一定要“满足人的具体的历史的需要”、全面满足人类物质、精神与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成为真正关切人类生命本质的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性活动,从而切实地推动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创新性意义正在于此,它从崭新的人本主义视角解决了先前时期哲学家未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仍存在各种形式的异化问题,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社会发展之路,其无疑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马克思立足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言说: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瓦解之后,数字资本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将逐渐消失,从而使劳动获得解放、实现协同共享。他展望道,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人们“共同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社会,那时的“劳动不是个人劳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劳动,劳动真正复归为人的自由生命表现和生活乐趣的手段”。在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里,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将变为“相统一”——劳动者不再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而能够自由支配和控制劳动产品。共产主义社会将变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异化的消灭可作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对未来美好共产主义世界的设想皆是基于对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主体性的思考的,他希望人“从异化的人转变为审美的人”,从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情”。在他的设想中,劳动者是可以通过劳动生产活动创造真正符合人之生命自由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人道主义产品的;通过劳动生产活动,人将实现自我的全面自由发展。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劳动者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致敬劳动者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致敬最美劳动者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在云端
放缩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