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域下我国职业院校机构话语与身份建构

2022-09-26 03:33赵雪倩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语料身份话语

赵雪倩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应用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1 职业院校机构话语与身份概述

身份研究作为人文学科关注的热点,强调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在话语互动中不断建构、动态协商的结果[1]。某一机构在公众面前对自我呈现与定义的尝试则被认为是一种机构身份[2]。学界认为机构的身份通过话语实践进行建构,机构主体通过话语对自我身份进行多维建构,从而起到宣传、推广的目的。批评话语分析则主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学和哲学为基础,关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话语作为一种现象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呈现双向的建构关系[3-6]。

教育部提出“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协同办学,实现共同发展”[4]。社会科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使得以话语分析为视角审视教育领域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范式;话语研究冲破了原有语言学的研究,集中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挖掘社会机构话语背后的丰富意蕴[5]。迄今为止,相关研究涉及民族身份、企业身份、职业身份等,关注不同类型机构话语与身份建构的关系。而职业院校的身份与话语建构不同于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其他机构,目前鲜有研究关注;且以多国职业院校话语为平行语料的参照研究相对缺乏。职业院校所使用的话语对身份建构有一定作用,可用于传递办学理念、扩大宣传与交往等,因此机构的话语能力作为承载职业院校机构身份的语言载体,是衡量院校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由于话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话语使用存在差异,揭示不同社会文化属性环境下院校的机构话语,有助于理解话语之外隐藏的社会价值,建立符合国际化表达的机构话语。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以官方网站为机构向社会主动公开的直接话语,适合作为研究的语料来源。本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的优质校名单中以随机方式,按东、中、西部地区分层抽样,选取国内高职院校英文网站的学校简介,建立名为China-Vocational College的小型语料库(以下简称CVC)。同时,选择职业教育发展较成熟的、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进行平行语料的对比研究,以随机抽样方式分别选择美国(6所)、英国(6所)、澳大利亚(4所)和新加坡(4所)职业院校网站的简介,建立名为International-Vocational College的小型语料库(以下简称IVC)作为参照语料库,语料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CVC与IVC语料库数据信息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先用语料分析软件LancsBox 4.0分别读取自建语料的主题词、高频词,通过索引信息分析共现词汇等;然后以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框架,分别从文本实践、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考察职业院校的话语;最后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和教育学观点,剖析话语背后的深层次内涵,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中外职业院校机构话语实践在三个维度具有何种差异;第二,话语策略的选择与身份建构具有何种关系;第三,形成上述差异的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是什么;第四,国内职业院校如何调整话语策略从而建构适应其他社会文化环境的机构身份。

3 职业院校机构话语的三维框架分析

3.1 文本实践分析

文本实践从微观层面对话语进行语言学特征的描述,关注词汇、语法、连贯衔接和结构等特征,从词汇特征、及物性、隐喻、情态等特征进行分析;文本实践分析主要通过语料库软件的量性分析与质性的人工识别相结合。

3.1.1 中国职业院校多使用名词和隐喻,义务情态类使用频率高

对高频词的词性和其共现词的统计数据显示,CVC语料名词和名词化概念使用频率高。除了“技能”“工程”“实践”等常规名词,文本中还出现了包括“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XX示范基地”“国家XX计划/规划”等大量名词化概念,如图1所示。使用名词有助于准确定位文本话题,便于特定人群理解,是机构对外建构身份的最直观话语表达方式。

图1 CVC语料库部分高频词与共现词索引行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亦是一种认知机制,能体现说话人的思维和价值取向。隐喻“基于具有普遍性的具身体验,共同性隐喻能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概念”[6]。通过对语料的人工识别,研究发现中国职业院校话语出现了如“国家骨干院校”“踏上新的征程”“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主力军”在内的隐喻表达,通过架构人体隐喻、旅程隐喻、战争隐喻等,以人类脑中熟悉的场景做映射来表达院校在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或发展方向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情态系统分为义务情态和认知情态两类。义务情态人际协商空间低,具有指令性和命令性,英语以mustshould等为代表;认知情态表现说话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协商空间,如maycould等。量化数据结果显示,CVC认知情态使用频率均低于IVC,频次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CVC和IVC语料情态词使用频次

3.1.2 国外职业院校多使用谓词和第一人称指称,认知情态类使用频率高

首先,通过使用正负主题词功能对两个语料库的动词进行对比,发现IVC中谓词使用比例高于CVC。谓词既包括动态描述性的动词,也包括以形容词为主的正面性评价谓词,例如:XXX will continue to deliver the skills that drives a strong economy and support vibrant communities;We ensure our courses are tailored to continuously evolving industry needs.谓词的使用旨在对社会行为者、现象、事件进行具体的描述,是机构通过话语进行的积极自我身份建构。

其次,语料分析软件统计第一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的使用次数显示,“我们”和“你(们)”及其对应的物主代词在IVC中的使用是CVC的数倍,详细频次如表3所示。在经过人工检阅CVC语料后,发现CVC语料基本以第三人称视角出发,通常以校名作指称,完成自我身份的陈述。

表3 IVC与CVC语料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的使用频次

索引行提供了特定词汇所在文本的前后语境,经过人称使用频率分析后,再利用索引行对认知情态词在IVC语料中的共现词进行人工解读,发现低值认知情态词和第一二人称代词在该语料库里集中出现在阐述职业发展与课程选择的部分,留给学生为适应自身需求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大,部分索引行信息如图2所示。

图2 人称代词you在IVC语料的部分共现索引行

3.2 话语实践分析

话语实践关注文本是如何生成、传播和接受的,是连接微观的“文本实践分析”和宏观的“社会实践分析”的中介。批评话语分析认为任何话语都是对其它话语的吸收和改造,即话语的互文性[3]。互文可以观察话语的生成过程、组合变化、话语秩序,并探讨话语最终如何作用于社会实践。

3.2.1 中国职业院校话语:源自官方的转述性话语

转述性话语分为显性转述话语和隐性转述话语。显性转述以大量引号作标注,直接引用原文;隐性转述则通过转述、改写等方式,隐去信息来源,用及物性动词做话语的转述。国家纲领文件对职业教育曾提出规划,使用“骨干职业学校支撑”“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等表述。研究发现,CVC将大量国家政策原文引入新文本,向读者展现话语的来源;或将历史名称、事件重新嵌入到新文本内,使叙述之事具有更直观的文字体验。如“‘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经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经由教育部认定的XX人才骨干培养培训基地”等。各职业院校大多在简介的开篇从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地方行业特色的高度出发,将自身的发展特色依照有据可循、有理可依的原则进行展现,突出本校的发展定位对学生个人职业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意义。

3.2.2 国外职业院校话语:篇际互文与多模态互文

篇际互文指语篇中话语风格、体裁等杂糅交错,语篇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通常带有强烈的交际目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人工检阅IVC语料,发现大量口语化表达,多以对话形式出现,与学校发展、历史沿革、课程介绍、职业发展等官方书面化话语交错出现,如I enjoy studying at XXX because my course is very practical and the knowledge I’ve learned here will help my future career! IVC语料的话语实践超越了教育体裁的话语秩序,吸纳了经济领域话语中企业经营体裁、产品促销体裁,采用直观、短小的文字结构。此外,IVC语料的院校简介还出现了图片、动画、声音等多模态话语与文字话语杂糅。如以技术培训体系成熟与技术移民友好著称的澳大利亚职业院校,以世界地图为背景,通过其它国家前往本国的航班做动画主题,再辅以文字介绍。篇际互文和多模态互文使用了更直观的话语展示平台,每所院校所呈现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

3.3 社会实践分析

社会实践维度强调话语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挖掘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并考察社会实践通过话语实践传递出的言语行为者的价值和身份。

3.3.1 政治层面上

CVC语料中选取的职业院校全部属于国家公办院校,国家和政府既是这些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也是院校各项指标的评价者。因此,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均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发展为纲领。IVC语料中的院校,所属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之间虽略有差异,但大多数职业院校并非由政府全额出资,管理也各有归属,对国家战略的体现自然呈现较为弱化的态势。

3.3.2 经济层面上

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并行,为顺应形势,各行业对技术和人才提出了升级需求。因此,中外各职业院校紧跟经济发展与行业的需求,机构话语中以行业发展为风向标,为企业和市场量身定做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特征。

3.3.3 文化层面上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信息呈现方式内隐、含蓄;同时,中国的文化权力距离较远,强调话语的权威性。而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英、美、澳等国则属于推崇个人主义的低语境文化,信息呈现外显、明了,同时文化权力距离较近,讲究平等的协商性话语。因此,CVC语料大多呈现了权威、书面性质的话语风格,突出强调职业院校历史沿革和战略地位,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读取所需信息;而IVC语料则突出个人为主体的话语风格,多侧重个体职业选择、多元路径等,话语以分层方式呈现,并按个性化需要提供信息。

4 国内职业院校机构身份的建构维度与话语策略

参照高等教育机构身份维度的定义,将职业院校的身份划为三个层面进行探究:社会责任强调院校作为社会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知识传授侧重院校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的作用;个性发展指院校作为育人机构在个人潜能开发方面的作用[8]。由此,梳理出中国职业院校不同维度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

4.1 社会责任身份维度

中国职业院校通过大量转述性话语进行机构身份建构,话语来源具有说服力,院校通过学校发展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国家评定等嵌入新语境,成为树立院校形象的重要例证,彰显了国家对本校发展的扶植力度与政策倾向。但中国职业院校的机构话语名词和概念性话语使用过多,缺少大量积极主动的谓词展现院校均衡发展的动态;国内院校在该身份维度构建上着墨多、篇幅长,对寻求个性化职业发展的国际受众造成信息缺失;对于生活、文化背景相异的其它国家读者,大量概念性话语会使他们有一定的理解障碍。

4.2 知识传授身份维度

作为学校机构身份的中心,国内职业院校通过隐喻机制展现知识学习与技能操练,显示出该身份维度建构中人的主动性;同时将职业学习建构为旅程,呈现了学习的过程性与持续性,与国际上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大背景不谋而合,并且以“旅途”将学校学习过程与职业培养过程做了衔接,体现职业教育工学一体的特色;将职业教育建构成工程,突出了职业教育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部分,强调职业教育以技能、项目为中心的属性。

4.3 个性发展身份维度

中国职业院校在此维度的话语建构上着力较少,基本以第三人称视角出发,选择以自身校名作为指称,个性化话语不够突显。如果采用多种互文话语策略进行互动,表明院校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适当降低机构与学生的距离,跳出前面建构社会责任和知识传授身份维度时呈现的机构权威话语身份,更能树立一个完整的机构形象。

5 讨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职业院校在全球受众面前呈现的话语样貌和建构的机构身份;通过参照研究发现院校建构对外机构身份尚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5.1 注重多维度身份建构,丰富话语使用策略

话语自身的多维特征与身份的多维建构有层层互构的关系,机构话语的参与者通过一个完整闭合的话语框架呈现出机构身份的全貌。首先,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与指导思想,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维度由国家政策话语建构,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院校具有国家使命担当、立德树人的坚定立场。除此之外,机构话语不单是文本信息的罗列与表述,中国职业院校在建构宏观身份时亦应考虑解构身份维度的具体内容,将书面表达、媒介传播等语言表达与实践活动进行跨域链接。例如中国职业院校在强调自身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身份维度的塑造时,可用更加丰富、多元的微观话语策略建构身份,力求弥补现阶段对个性化发展身份维度建构不足的缺陷,从而向外界展示一个完整的中国职业院校身份。

5.2 树立具有跨文化思维的话语意识

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差异对话语传播带来的影响,注意到话语体系的差异,在了解自身身份与目标身份差异的基础上,对话语建构进行有意识的适应性调整。研究表明,尽管中国职业院校的外宣话语以英文呈现,但依旧表现出典型的中国文化权势特征。如果只完全按照汉语文本进行简单、机械翻译外宣话语,没有将话语进行适应新受众的“再情景化”改造,并不一定能起到有效的传播效果。鉴于此,首先要剖析国外院校机构话语的特征与深层历史、文化原因;同时也要从国际视角出发,用恰当的、可理解的对外话语策略向世界展示完整的中国职业教育图景。职业院校可从“他者”的角度多做观察,通过共时的对比分析发现自我身份建构中更加有效的策略,从而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自塑”实践,突出机构建构对外身份与对内身份的不同侧重。

5.3 大力扶植院校机构话语的跨学科研究

本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出发,对职业院校机构身份这一教育领域问题进行了分析。实践发现,话语建构的社会实践属性决定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话语分析同教育议题融合为跨学科研究的可能;研究和显露出的问题也证明了话语建构并不应再被视为单一学科的研究对象。院校可鼓励具有教育学、管理学背景的在职人员与通晓语言学、传播学领域的人员合作,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兼顾语言学领域和教育管理的跨界研究,统筹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传播,从而推动话语的跨学科与跨身份探讨,打造具有各院校特色的对外机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职教的国际化故事。

限于语料库大小,本文选取样本并未包括其它非英语国家职业院校。未来研究可扩充研究样本的数量,丰富研究对象的类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各个不同国家的职教体系与话语使用异同角度做对比研究,更有针对性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所需的职教支持,提升我国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影响。

猜你喜欢
语料身份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