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2-09-26 03:33卿雯红牛金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毕业生院校

卿雯红,牛金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1 高职生就业现状

职业教育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教育领域,高职生将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国家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责,解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经从575.4万上升至874万,平均每年增加近30万,2021年更是突破909万,而其中高职毕业生数量已占据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总量的一半,并且数量仍在逐年增长。

1.1 就业人口基数大

高职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在就业的过程中与本科生、研究生、海外留学人员等高学历人才以及经验丰富的待业人员进行竞争,由于受到扩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中待就业人口不断激增。在与各层次学历的竞争中,高职学历不占优势、实践经验缺乏,因此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由图1可以看出,从2016年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总毕业人数逐年增长。虽然在2017年专科人数有所回落,但是在之后的几年中,专科毕业生(高职)仍不断增加,在2019年增长速度高达0.63%,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其中硕士研究生在2018年的增长速度高达1.91%,在所有教育层次中增长最快。由此可见,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使用得高等教育的毕业人数也在不断激增,由《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2020年)》数据整理可得出本、专科生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见图1),其中专科毕业生又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自开始施行“百万扩招”计划以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被国家提上发展日程,这也增加了高等教育层次的就业人口。在众多的毕业生中,专科生一直是学历较低的层次,要与人数众多的本科生以及逐年增长的研究生竞争,专科生的就业难度与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图1 2016—2020年各层次教育毕业人数趋势

1.2 高职生就业质量欠佳

就业质量主要指的是在就职过程中,对本人的工作待遇、就职环境、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工作的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就业时,我们不仅要关注“量”,更要关注“质”,它是关于就业更为全面多元的长远评价[1]。首要因素便是工作收入,工作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生职业满意度;其次,工作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氛围等因素都影响就业质量。根据麦克思调查,近三年来高职毕业生因为长期的低收入对就业现状的不满意程度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对原因进行深入调查的过程中可知,其中2020届有74%的高职毕业生因为低收入对就业的现状表示不满意,较2019届(68%)有所上升;49%的毕业生因长期在工作单位中缺乏合理的晋升通道、发展空间对就业现状表示不满意,相比较2019届(52%)有所下降,如图2所示[2]。

图2 2019届、2020届高职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的原因[2]

由图2可知,2019、2020年应届高职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程度呈现总体下降趋势,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大多数高职生认为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工作收入不高、环境不佳,其工作并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满足感。并且不同专业对就业的满意程度也有不同的差别,根据麦克思跟踪调查可知,如表1所示在专业大类中,交通运输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财经商贸以及农林牧渔等专业的就业满意度均靠前,不同的专业对就业的满意程度凸显了专业发展的成熟度和专业市场需求效应,不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满意度差异较大,增加了不同行业、岗位的差距,使得各专业高职生的发展也不平衡[2]。

表1 2020届全国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排前30位的主要专业[2]

1.3 就业能力薄弱

职业能力是指在学校中形成的综合素养,将其运用到工作岗位中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是担任一定职务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分为工作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工作职业基本能力是指进入某一专有行业时所必须具有的特定工作技能,如医学所必须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基本工作能力是指任何工作都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美国的SCANS标准,基本能力包括35个要求,其中基于麦克思能力归类,将其大致归类为以下五种类别:理解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应用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高职生就业的过程中,大多数行业、企业认为,多数高职生眼高手低,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缺乏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缺乏思考,一味地依赖师傅的传授;同时也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以及缺乏工作积极性。可见高职生相较于学历更高的本科生、研究生均较为逊色,因此多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学历更高,实践经历更丰富,综合素质较强的毕业生。

2 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职生当下的就业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生就业难的情形也势必会影响各地的经济发展,找到当下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并提出推进策略是题中应有之义。

2.1 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1.1 经济处于转型期,使得人才的转型升级态势迫在眉睫

中国经济已由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走向了高品质发展阶段,工业、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趋势逐渐加强,传统第一、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转变。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下传到劳动力就业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职能”“数字化”“互联网+”时代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型人才为其服务,而职业教育则是针对行业、市场,职业、岗位而设置的。当下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手工化、机械化[3],经济的发展也不再集中于从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人力优势,而是在新的技术更新迭代的发展下,从“量”的速度化逐渐转变为“质”的精细化。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则从简单的对某一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转变为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灵活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的心理素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现今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技能传授和素质的培养均在发展的初步阶段,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使其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1.2 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得职业教育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并且这一问题最后影响到各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部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吸纳了丰富的职业技术,同时又吸纳了大量的城市人力资源建设,使得发达地方的城市经济基础建设规模日渐壮大,但城市化模式下并没有更多的劳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逐渐没落,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城市里经济繁荣、发展较好,就业机会多,造成就业机会规模激增,求职门槛水涨船高,因此高职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中相对较低的学历层次,在城市就业争夺中并不占优势。同时在小县镇、中小县市等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方,由于职业技术发展滞后,就业机会较少,政府部门可提供的职业也相对较少。因此高职生在专业学历水平争夺上仍然不具备竞争优势,甚至出现了高职生就业机会无门的情况,因此不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都出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4]。

2.2 高职院校相关就业工作建设滞后

2.2.1 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高阶形式,肩负起为国家输送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当下,高职院校为了院校自身的发展,纷纷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但是为了能与大量普通本科院校竞争,不顾自身情况,大量设置不符合自身特色的专业,在盲目跟风中弱化了院校自身的优势,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院校发展与当地特色经济发展错位,增加了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风险,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当地劳动力市场不适应,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3]。

2.2.2 专业与产业适应性不强

高校的专业设置滞后,市场性效应不显著[5]。各个地区经济特色不同,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前,没能对当地的就业需求进行充分地调查,大量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招生,在专业管理上也较为混乱,出现了专业不同、但学习内容相同或是专业相同,但学习方向不同等现象;同时高职院校为了生存,不顾就业市场的情况,对于过度饱和的专业,依旧进行扩招,而当下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如“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反而没有跟上市场需求及时开设、更新,专业设置的市场性不灵敏[6]。

2.2.3 课程建设单一

高职院校的课程大多数都是按照“两年理论,一年实践”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而不是根据专业的需求弹性去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比例;因此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合作广度不够,产学研发展、工学结合的深度有限,大多校外课程是学生自行与企业对接,导致很多专业不对口,从而加剧了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

2.2.4 就业创业教育处于边缘地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通常都设置了就业生涯指导课,但几乎都流于形式,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只是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复述,对当下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相关信息并未重视。其次,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缺少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大多高职院校会聘请校外人员,但教学质量却无法得到保证,同时高职院校也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学生无法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7]。

2.3 高职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2.3.1 可持续发展职业价值观缺失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人生目标以及在职位抉择过程当中具体的思想表达,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则是,在经济社会的变化下,能够根据形势、自身实际情况等,合理地调整当下的就业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观念。高职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正是读书时期,大部分高职生由于缺少相关的就业知识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同时对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的变动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缺乏明确的规划、对就业缺乏理智的思考,一头乱撞,势必会出现低效的就业形势[8]。

2.3.2 自我效能感低下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可以运用已有的能力去进行某种工作活动的信心程度。大部分高职生认为自己在面对从事的职业岗位时无法胜任,进入职业教育也是因为自己高考失利,进而产生自己被社会所抛弃的心态。在其职业规划中,出现了对学习、工作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消极应付的心理,破罐破摔,他们对自己能否胜任一项工作产生怀疑,从而出现了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这一消极思想必然导致低成就感、低就业期待,最终影响高职生的就业。

2.3.3 就业信念感不坚定

就业信念感指的是有自己所认定的就业方向并且确信并愿意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高职生多为高考失利生,使得他们大多数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以致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随波逐流。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随大流,缺乏对职业、岗位相应的信念感,因此他们中大多人就业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其工作缺乏积极性。

3 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实施路径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影响着高职生今后的就业及发展。要走出高职生就业的困境,应从国家政策支持、学校建设、个人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使得教育形成合力才能解决高职生就业面临的诸多问题。

3.1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增加刚需岗位,完善升学制度

政府应完善制度建设。在任何时期,制度保障是所有政策推行的关键,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从宏观上加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前瞻性。

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增加基层刚需岗位的投放,吸纳高职生到基层、乡村,到一线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建立高职生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地方就业人才交流平台,加强各地区之间就业的联动和互通,打破就业之间的地域屏障。

其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改革,如出台政策,实行扩招,鼓励高职生进行学历提升,参加“专升本”考试,实现人才的质量提升,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这不仅能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还能从宏观的角度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双赢。

最后,应加大政府对乡村职业教育的经济财政倾斜,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吸引中小企业落户乡村,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给广大农村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吸纳更多优质的农业贫困生返乡建设,以此带动中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政府应完善就业创业宣传手段,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优惠,如在税费,贷款利率等方面相应降低了门槛[9]。

3.2 加强高职院校关于就业工作建设的改革力度

高职院校应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新时期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与普通本科相比,它的培养方向更加注重“实践性”“职业性”“专业性”,应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为依托,有针对性地与当地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巩固院校自身的结构建设以及专业群的构建上,关注院校本身的教育质量发展,而不是在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竞争过程中,大量增设不符合自身院校定位的专业,盲目招生。

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高职院校对市场、行业、岗位需求的预测机制。预测机制就是在如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依托下,通过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波动情况的预测和监测,从中了解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稳定性、就业质量的高低以及新兴行业在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对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适配做出预判。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服务市场,专业的设置应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对过时的专业应该及时并合理缩减甚至剔除,对于新兴产业急需的人才,应尽早进行专业更新与设立。通过市场、行业、企业岗位预测机制,增强高职院校与市场变化、产业转型之间适配性,找到学校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避免加剧滞后的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加快建设高职院校、行业、地方政府与企业四方联合校企实训基地,推进项目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各方投资,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主,与行业、企业签订校企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校外实训课以及在校学习时间的比重,不拘泥于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加强项目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比重,增加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项目对接,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摸索,同时在项目之间的双向对接、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工作阅历,在实践中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理论课学习中,结合人工智能、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兴趣,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最大限度激发高职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着力引进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建立健全教师的聘用和晋升制度,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保障教师能及时地接受新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增加高职生在校期间就业生涯指导课程的次数,从理论到实践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积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中,感受企业、行业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以及当下市场对就业人员能力的基本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高职生建立创新就业平台,鼓励他们寻找创业机会,为高职生创业提供经济、物质上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及时更新就业信息,积极联系企业与高职生双向沟通,完善线上就业机制,简化高职毕业生就业程序,尽快完善高职生就业后的服务平台建设。

3.3 促进高职生转变就业思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素养

首先,高职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念。当下就业形势日趋激烈,高职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应只将目光倾注于大中型国企、外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这样竞争激烈、门槛颇高的工作上,同时也不应将就业地域仅仅投注在一线大城市上。相反地高职生应看到中小企业、创投企业或者自主创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从自身的长处出发,结合专业与职业、行业以及区域的特色,综合性地选择将来工作的职业以及就业区域。

其次,重视择业中长远发展因素,树立“工匠精神”。长远因素主要包括大量的实践经历,灵活的工作能力、创新的思维视角甚至是抗压能力等,这些因素是刚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时必备的工作素质。同时毕业生也应树立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素质过硬的基础上,拥有良好的就业素质也是顺利就业的关键。

最后,应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在校期间,学生首先应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本功,重视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活动,积累实践活动阅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应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就业技巧,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市场变化,根据工作需要,提高自身的沟通和交际技巧能力,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最后学生要学会抓住机会,善于表达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充分利用自己在校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体悟。

4 结语

当下,世界宏观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并存,而我国经济却又处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培养人才的质量和人才的适销对路性都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因此要缓解高职生就业困难的境况,将适合的人才送进市场,政府不仅要出台相应政策,从顶层设计上转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院校自身建设,提升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为高职生营造更加科学的学习和就业环境,最后高职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业发展观,不断提高核心能力,与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相互合力,以此帮助高职生走出就业困境。

猜你喜欢
高职生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