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的血液病患者心理模型图的构建

2022-09-28 04:11高梦冉张薇司纪剑任建兰刘洁付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血液病条目恶性

高梦冉,张薇,司纪剑,任建兰,刘洁,付蓉

(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天津 300052;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理科,天津 300052)

血液病是指各类原发和(或)继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随着对血液病发病机制、临床研究的深入,新兴的生物/细胞治疗协同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同时不可避免地,患者被动暴露于较长时间的治疗期,不仅需要耐受治疗疾病本身带来的症状负担[1],而且需要负荷亲缘关系、决策困难、疾病复发及死亡恐惧等带来的情绪-心理负担[2]。

Bonanno 等[3-4]通过“心理弹性-痛苦”模型指出人类随时间适应痛苦的4 个独特轨迹:慢性痛苦轨迹、延迟痛苦轨迹、缓慢恢复轨迹、弹性管理轨迹。Lotfi-Jam 等[2]进一步整合心理痛苦轨迹与肿瘤幸存者纵向预后,提出对处于慢性痛苦及延迟痛苦的肿瘤患者早期识别,给予缓解症状、改变应对、社会支持等干预切换痛苦轨迹,可改善远期预后。此外,随着近年来心理社会肿瘤学这一交叉专业的蓬勃发展,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在肿瘤发生、发展各阶段承受的压力和心理反应,受到心理学、肿瘤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积极关注[5-6]。

基于上述,笔者拟探讨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状况及患者个人信息、疾病相关信息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构建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模型图,为未来心理社会肿瘤学纳入血液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2020 年11 月—2021 年3 月明确诊断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匿名、自愿、不干扰临床诊疗为原则,累计发放问卷328 份,收回有效问卷319 份,有效回收率97.3%。纳入标准:(1)血液病诊断明确,本人知情。(2)神志清楚、病情稳定,可正确理解问卷内容。(3)自愿参与,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神志、精神障碍;存在视力、听力或交流障碍。以血液病良恶性程度分组,良性血液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本研究制定及实施严格遵循伦理道德要求,获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字IRB2022-WZ-001 号。

1.2 评定量表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xy Disorde-7,GAD-7):由Spizer 等[7](2006)编制,包括7 个条目,以近2 周内出现靶症状的天数评估:0 分表示无症状,1 分表示有过几天,2 分表示超过半数以上日子,3 分表示几乎天天。根据出现症状的频次计0~3 分,总分范围0~21 分。计分结果用以评估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0~4 分为没有焦虑;5~9 分为可能轻度焦虑;10~13 分为可能中度焦虑;14~18 分为可能中重度焦虑;19~21 分为可能重度焦虑。在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3。

抑郁自评量表(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由Kroenke 等[8](2001)编制,包括9 个条目,以近2 周内出现靶症状的天数评估:0 分表示无症状,1 分表示有过几天,2 分表示超过半数以上日子,3 分表示几乎天天;根据出现症状的频次计0~3分,总分范围0~27 分。计分结果用以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0~4 分为没有抑郁;5~9 分为可能轻度抑郁;10~14 分为可能中度抑郁;15~19 分为可能中重度抑郁;20~27 分为可能重度抑郁。在本研究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88。

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由起草ICD-10 作者之一C.R.S.编制,分完整8 项量表(AIS-8)及简短5 项量表(AIS-5)两个版本,本研究采用完整AIS-8,包括8 个条目,以近1 个月每周至少经历3 次与否做主观评估,依照程度从无到严重计0~3 分,总分为所有条目总分,用以评估有无睡眠障碍或失眠:0~3 分为无睡眠障碍;4~6 分为可疑睡眠障碍;>6 分为失眠。在本研究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85。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包括20 个条目,其中条目1~12 为积极应对维度,条目13~20 为消极应对维度;以出现频次进行评估:0 分表示不采用,1 分表示偶尔采用,2分表示有时采用,3 分表示经常采用,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计分结果用以评估个体对于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及能力。在本研究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2。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由凯瑟琳M.康纳和乔纳森R.T.戴维森共同编制,包括25 个条目,本研究采用张建新、余肖楠(2007)三维度划分法讨论,其中条目11~23 为坚韧性;条目1、5、7~10、24、25 为自强性,或称力量性;条目2~4、6 为乐观性,以出现频次进行评估,0 分表示从来不,1 分表示很少,2 分表示有时,3 分表示经常,4 分表示一直如此,结果为坚韧、自强、乐观各维度评分及心理弹性总分,用以评估“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的能力。在本研究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58。

1.3 统计学处理 在Excel 表中导入所有数据,剔除缺项数据建立完整数据库。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正态分布定量资料以描述;偏态分布定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比描述。因部分量表得分/程度不满足正态分布,组间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曼惠特尼U 检验(Mann-Whitney 检验)比较。患者个人信息、疾病相关信息与各量表相关性及各量表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以上所有检验差异均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著性结果为双尾。

2 结果

2.1 血液病患者个人信息及疾病相关信息汇总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有效纳入319 例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数据,其中患者个人信息及疾病相关信息描述性分布见表1,不存在选择性偏倚。

表1 血液病患者基本信息及疾病相关信息汇总Tab 1 Basic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with blood diseases and summary of disease related information

2.2 良、恶性血液病患者GAD-7、PHQ-9、AIS、SCSQ、CD-RISC 得分及程度分布 本研究纳入良性血液病83 例,恶性血液病236 例,二组GAD-7、PHQ-9、AIS、SCSQ、CD-RISC 量表得分及程度分布见表2、3。

表2 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得分表[n(%)]Tab 2 Anxiety/depression/insomnia score for patients with blood disorders[n(%)]

2.3 良、恶性血液病患者GAD-7、PHQ-9、AIS、SCSQ、CD-RISC 得分及程度分布的假设性检验 为明确良性、恶性血液病患者组间心理模式有无差异,对两组各量表得分及程度分布进行假设性检验。设定原假设:在良、恶性血液病中,上述量表得分及程度分布相同。经SPSS 系统运算所有条目假设检验P>0.05,均保留原假设,即良、恶性血液病患者各心理量表得分及程度分布无差异。

2.4 血液病患者个人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及各心理量表间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对患者个人信息、疾病相关信息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及心理量表彼此相关性同时分析,发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配偶/子女、疾病状态、血液科住院次数与某一或多量表相关(P<0.05),见表4、5。其中各心理量表间相关性程度非常显著,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心理弹性彼此明显相关(P<0.001)。

表3 血液病患者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得分表[M(P25,P75)]Tab 3 Coping pattern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ore for patients with blood disorders[M(P25,P75)]

表4 血液病患者个人信息及疾病相关信息与各心理量表相关性结果Tab 4 Basic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with blood diseases and correlation results of disease related 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scales

表5 血液病患者各心理量表间相关性结果Tab 5 Correlation results between psychological scales in patients with blood diseases

3 讨论

自20 世纪70 年代引入特定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以来,不同领域精神健康调查数量迅速增加。Steel 等[9]对63 个国家和地区174 项调查进行荟萃分析,发现焦虑、抑郁在一般人群患病率分别为7%、5%。Mitchell 等[10]对7 个国家24 项调查进行荟萃分析,发现焦虑、抑郁在肿瘤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9.8%、16.5%。与之相比,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占比分别为39.5%、54.2%,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及其他肿瘤患者,揭示血液病患者在诊治经过中承担更大情绪负荷。对比近年来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领域的广泛开展,对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状况的关注还需加强。

目前针对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的研究多集中于恶性血液病,如多发性骨髓瘤[1]、骨髓增殖性肿瘤[11]、淋巴瘤[12]、白血病[13-14],对于良性血液病的探索,往往局限单一病种,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16]、血友病[17]、重型β 地中海贫血[18-19]等。本研究纳入多种良性血液病与恶性血液病类比,通过假设性检验,发现症状-情绪-心理负担对二者均产生消极影响,二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无显著差异(P>0.05)。推测可能与二者均以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起病,没有明显的良恶界限,同时症状均反复发作、需频繁复查血象及住院干预有关。另外,上述量表在血液病人群中的适应度可能也有影响。

本研究纳入患者个人信息、疾病相关信息与量表行相关分析,提示老年、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有配偶/子女、疾病初治状态、首次血液科住院,可能为合并不良心理状况的高风险人群,具有较大情绪负荷的易感性。进一步以血液病患者个人信息、疾病相关信息为参考,分析各量表间相关性,推测血液病患者的负性症状:焦虑、抑郁、失眠伴随出现,尤其抑郁状态下合并失眠的可能性更高。与此同时,血液病患者心理弹性较差,住院期间不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诊治带来的身心-环境的改变(P<0.05),是否会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未可知(P>0.05)。通过整合上述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表现为:心理弹性差,焦虑、抑郁交织,难以入眠且较难通过积极方式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环境改变,进而绘制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模型图,以便直观展示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状况的复杂性,见图1。通过模型图示,建议血液科医护可联合心理医师,通过帮助患者改善负性症状、教导积极应对、提升心理弹性等脱离情绪-症状-心理的闭环漩涡,改善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图1 血液病患者不良心理模式概览图Fig 1 Overview of adverse mental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blood disease

猜你喜欢
血液病条目恶性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