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启学 以读启智 以悟启思
——《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09-29 06:21文|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人板书文言文

文|唐 静 左 菁

【教材简析】

《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古人谈读书》一课由两则文言文组成,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二则选自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它告诉我们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为重要。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读书、作文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阐明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等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能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

4.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自己有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大意。

2.梳理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探讨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观看介绍孔子学院的小视频)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孔子学院的一员吗?请看招生标准。(出示:博览群书,熟读经典,自信大方。)我们班有这样的同学吗?大家可以推荐,也可以自荐。(了解学生)

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的诗句,(出示:“少年不知勤学苦”“一日读书一日功”“书山有路勤为径”“旧书不厌百回读”)谁能对答出下半句,谁就能获得一张孔子学院的邀请函。(生发言)同学们都答出来了,都可以成为我们孔子学院的一员!(赠送邀请函)现在,孔子学院要上课了哟,大家准备好了吗?

一、起:引古人,初读文,感“读书之韵”

1.今天让我们走进第25 课《古人谈读书》,看看古人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速读浏览,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古人在和我们谈读书。(介绍孔子、《论语》和《童蒙须知》)

是的,这一课有两则文言文,一则选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另一则选自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其中多次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这节课我们先来读《论语》吧。

3.初读古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练读)

(2)师指名读,逐句正音。

强调:“是知也”的“知”是一个通假字,同“智”,是智慧的意思,所以读zhì。(板书:知)“好学”“好古”的“好”,表示喜好,所以读hào。

(3)师范读,强调节奏、韵律。

学习古文光读正确、读通顺还不够,古文还得读出节奏和韵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范读)你们也试着这样读一读吧。

(4)学生仿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读。

(5)全班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策略是读,“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可称为文言文初读“三部曲”。对于小学生而言,读准文言文的字音是难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同时知道读古文时要读出韵味,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通过反复诵读,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大意奠定基础。】

二、承:抓字眼,解文意,知“读书之理”

1.回顾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前三句。

以前学习文言文,我们用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熟字组词、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今天我们也用这些方法理解这六句话。先学前三句。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学前三句话,在小组内交流你对句子的理解。

2.全班交流,品读语句。

(1)品读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借助注释能帮我们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板书:借助注释)

②结合生活,读中悟理。

完成作业时明明不会做却假装知道,这是智慧吗?上课时明明没听懂,却假装听懂了,这是智慧吗?对待学习,我们要有求真求实的态度。(板书:求真求实)

(2)品读第二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①理解句意,巩固学法。

天资聪敏而又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学了就用,把注释连词成句就能理解大意。(指名读)

②结合资料,读中悟理。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播放短视频《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

孔老夫子居然拜七岁小孩为师,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谦虚、好学。)

(板书:谦虚好学)

看来结合资料能帮我们进一步理解文意。(板书:结合资料)

同学们,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等级森严、礼教严苛。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却能倡导这样的思想,还教导学生这样做,真是有大智慧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个句子,感受古人的智慧吧。(生齐读)

(3)品读第三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①学法指导,理解句意。

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厌倦。

你用什么办法理解“默”和“倦”的意思呢?(板书:熟字组词)

②联系生活,加深体会。

我们班有这样勤奋刻苦的学霸吗?谁来说一说?

联系生活让我们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刻。(板书:联系生活)

③资料补充,读中悟理。

据史料记载,孔子学无常师,他曾向老聃学礼仪,向苌弘学乐理,向师襄学琴艺。他就是这样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的。(板书:勤奋刻苦)

【设计意图:忆旧引新,学以致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熟字组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资料等。因此,基于学生学情,关注学习起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古文意思,同时借助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结合相关背景资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认知,从而领悟文字背后的道理,获得思想的启迪。】

3.对答积累,读书明“知”。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着古文,分享着智慧,前三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吧?那为师可要考考你们了。究竟何为“知”也?(指板书: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知也。

众弟子敏而好学,是知也!

难怪《论语·子罕》中孔子说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做有智慧的人啊。(标红“知”)

【设计意图:古人谈读书,从表面上看谈论的是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实际上深入品析则会发现,透露的是读书人为学的智慧。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古文意思之后,通过角色模拟,变换问法,考查学生理解程度;学生则处变不惊,用文中的句子从容应对。引领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不仅明白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也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即“知”,如何做一个智者,初步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三、转:入情境,巧运用,悟“读书之法”

1.补充注释,迁移学法,学生自学互教。

古:古代的文化;及:追赶上;尝:曾经;益:好处。

2.学生自学后三句。

(1)小组合作互学,交流句子的意思。

(2)教师说句意,学生答对应的文言句子原文,检查学习效果。

3.创设情境,合作表演,迁移运用。

画外音:听,古代私学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都汇集到孔子学院,你们是其中一员,我也是其中一位学生。我们一起演一演他们学习的情境吧。

出示三句话:

第一句:吾乃聪明绝顶,无需勤学苦练,即可学有所成。

第二句:人生漫漫,逍遥自在,快哉快哉!

第三句:近日烦忧,虽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然不得其解。

学习要求:同桌交流讨论

(1)读: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用今天学的哪一句话进行劝导。

(2)说:同桌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3)演:自选一种或多种情境,合作表演。

4.师生情境表演,互谈启发。

(1)情境一:

师:“吾乃聪明绝顶,无需勤学苦练,即可学有所成。”你会用哪句话劝我,为什么呢?

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汝之肺腑之言,令吾茅塞顿开,吾当拜你为师。

(2)情境二:

生:人生漫漫,逍遥自在,快哉快哉!

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师:是啊,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3)情境三:

生:近日烦忧,虽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然不得其解。

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板书:学思结合)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给你启发。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强调语文的学习应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整体情境,进入生活情境,把学生从固化的课堂中释放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师生、生生互演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创意表达,在实践运用中检验学习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巩固也多了一条渠道。】

四、合:诵古文,勤积累,明“读书之魂”

1.反复朗读,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做到这些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做到“知者不惑”。古人的读书之谈令我们受益终身。让我们再次诵读经典,牢牢地记住它们吧!

(多种形式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也感悟了蕴含的道理,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一咏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三次不同层次的朗读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进一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对作者情感有了再认识、再品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推荐阅读,制作书签。

古人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论语·儒者的诤言》《孔子的故事》这些书。还可以把今天学到的读书名言抄在书签上。老师也写了几个书签送给大家,最后一个书签最为珍贵———“知”,送给最智慧的你们!

今天,孔子学院的第一讲就结束了,下一讲我们继续走进儒家思想的传承人——朱熹的文字中,再次去感受古人读书的智慧吧。

【设计意图:由单篇阅读引向整本书阅读,体现了“1+X”的阅读设计,通过“好书推荐”,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加强阅读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本课设计的“做书签”“赠书签”的实践活动,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最后再次点明“知”,让“读书明智”的哲理永远铭刻在学生心里。】

猜你喜欢
古人板书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突破传统板书之下的“综合板书”的界定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文言文阅读练习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