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2022-09-30 10:02朱桂芳
学周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育人

朱桂芳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镇初级中学,甘肃天祝 733200)

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核心学科,它不仅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甚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很大。在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工作应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而中学语文课程则是与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关联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习近平曾经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新时期的中学教育工作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目标,所以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在中学语文学科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要培养适应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人存在的根和魂,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就涵盖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也进入了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中学语文这门关键学科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乐观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敢于担当的品格等都有积极意义,能够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教师的沉淀提升

从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来看,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需要教书更需要育人,这对于习惯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中学教师来说势必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和技能上都要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并且寻找与语文教学开展的切入点,这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以及人文积淀大有裨益,同时也能够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打破原来“知识本位”的思想束缚,这无疑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自身的积淀成长与不断提升。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在现阶段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一部分学生还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给校园风气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优势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人道德品质的教育功能,能够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为人处世标准,逐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更好地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正面引导作用。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熏陶和感染作用,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即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渗透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很好的素材。但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因为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把知识和分数放在了首位,对于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这样就难以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二)研究存在形式主义

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考试中已经出现,对此一些教师也迫不得已投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但是其研究角度更多是为了应试,并未深度挖掘其内涵,这样的研究方式并没有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就难以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缺乏深度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永不离别的精神家园”,它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气韵,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经典以及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是其最为宝贵的财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对其认识深度上的误区,甚至部分教师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背记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文章等,缺乏深度上的挖掘,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停留在背记和应试层面,这会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只能停留于肤浅的认识,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反感。

三、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中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重视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中学语文教育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一)提升教师素养,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准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设计好教的环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有效地学,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要首先提升语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储备,需要教师具备“一潭活水”。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要在闲暇之余多阅读或学习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素材,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理解和消化吸收,对于存在的疑惑点,可以利用语文学科集体教研的时间进行研讨。或者组织与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体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进而提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掌控力。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向优秀教师、名师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准备。

(二)融入教学目标,科学实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则是引导教学顺利推进的“风向标”。针对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牵强、简单或者机械死板的问题,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挖掘学习内容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推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实施,进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2)掌握一般的说明顺序;(3)培养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思想感情。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可以适当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民族精神与责任担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介绍,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当给学生增加我国古代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论介绍,并且结合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已经学习的《鸦片战争》的素材,给学生详细介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以及在面对英国潜在侵略的背景下如何居安思危、主动了解西方的相关事迹,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敢于担当、勇于革命的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是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其独立性显著增加,不喜欢教师单纯的说教,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抽象且与中学生有一定距离的现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丰富、多样化呈现学习内容的优势,适当给学生呈现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源,给学生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印象会更加深刻、生动,也就能够达到教育、感染学生的目的。

其次,开展情境教学感染学生。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改下的各学科教学中都备受欢迎,它是根据教育学理论中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教师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其情感体验的相关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提升教学效果。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例如,在进行《诗经二首》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班级开展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自己选其中精彩的内容讲给大家,学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这样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诵读教学中。中学语文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晨读晚背的机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早午读和晚背中,鼓励学生大声读。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内部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谈一谈心得体会,这种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也会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活动育人是新时期的育人方式之一,“大语文观”已经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打破课堂这一单一阵地,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把语文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建设中。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而班级文化则是其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语文教师可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建议把传统文化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例如在图书角建设、黑板报编排以及班会活动中都可以融入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

其次,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活动中。为了营造多元化的育人氛围,学校也鼓励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开展相关的活动,语文学科就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古诗词诵读大赛、传统节日手抄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完善传统文化学习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切实使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中融入关于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评价标准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评价内容上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评价主体上,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起来,全面引导学生、激励学生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总之,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广大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不断实践探索,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育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