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心理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2-09-30 01:14王倩芸
关键词:工匠心理职业

王倩芸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引言

2019年0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职业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产教融合。

2016年3月5日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二次把“工匠精神”写入报告,并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在我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只能长期招收考不上普通高中、普通本科的初中、高中毕业生,生源招收不足,甚至成为“问题学生”的聚集地。而同时,高职教育的体制与就业为引导的氛围也很难树立起真正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1]。高职教育以追求高就业率为办学导向,并且提出“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学生一味追求就业,更难静下心磨砺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作为必修公共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都有择业心理的内容模块,但是大部分课程大纲都侧重于从校园到职场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结合自己的人格特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人员的心理适应,很少涉及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应当如何做好职业角色,更是很少涉及职业精神。

一、高职生择业心理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生择业心理现状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的现状,我们特地对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和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院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表1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卷调查表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学生选择专升本,在学历上继续深造,只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毕业继续从事本专业,愿意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不到三成,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以后从事办公室的白领工作,愿意下基层的更是寥寥无几。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观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更不用讨论对工匠精神的领会与传承。

2.高职生择业心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高职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去哪里工作,就业还是升学,大多没有明确的规划。很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哪个专业最好就业”,而不是“我最喜欢、最擅长哪个专业”,导致在校期间,对专业兴趣度不高,得过且过,到大三就业的时候,也很盲目,没有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平台,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可能就放弃本来的专业,选择更好就业的领域。

(2)功利心强,看重待遇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趋向于热门专业,而从目前各高校的专业招生情况来看,一些老牌的理工科专业招生不甚理想,一些热门的设计类、传播类和文科类工作反而招生比较火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择业趋势。

高职类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职业教育,但是缺乏真正的职业精神,大多数学生将专业和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看重经济报酬、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地理环境等,择业时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而对自身专业性的塑造、对市场供求关系和未来发展的自我思考等则显得考虑不周[2]。

(3)盲目追求学历的提升,忽视自己的职业定位

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专升本”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团体,每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专升本教育、考研教育和考公教育等机构的火爆状况可见一斑,中国人“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老观念深入人心。这恰恰是高等教育,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误区,很多高职类院校在招生宣传的时候,还将每年的专升本的升学率作为宣传的重点。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择业心理教育上改变这样的观念,鼓励学生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高校择业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高校的择业心理教育多侧重于技巧讲述,而轻价值取向的引导,教学模式也多为集体授课,或者集体讲座,缺乏针对不同个体的评估和指导[3]。即使会告诉学生应当结合自身的人格特质和特长进行职业选择,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条件给每一个学生做出专业的职业性格测试或者职业兴趣量表,大部分学生只知理论,而无法实践[4]。

在择业心理和择业价值观导向型的教育上,我们除了要教授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心理过渡调整,更应该结合当下的经济态势、就业形势,以及未来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十八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我们要尽快摆脱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低端的弱势位置,面对中国产业前有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竞争、后有新兴国家大力赶超的“两头受压”瓶颈,大力发展实业,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心理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二、高职生工匠精神匮乏的原因

1.课程体制的教育缺乏

高职类院校对于专升本升学率的推崇,加上教育体制中的结构性问题,中考高考对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分流”,无形中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高校的就业考核只看就业率,虽然不低,但是很多毕业生并没有对口就业,目前全国各地大量一线的生产线依然不断爆发用工荒,我们的职业教育和实际的市场需要之间是有着明显差距的。

部分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没有涉及“工匠精神”,老师只负责讲授理论专业课,但是并没有一线的工作经验,也不知道企业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虽然是职业教育,但是与职业的联系并不紧密,课程体系与岗位技术标准不对接,教材内容脱离岗位实际,学生毕业了进入职场,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离职率高,校企双方均不满意。

2.社会对于“工匠精神”认同的匮乏

虽然近年来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开始走上世界舞台,但是中国的“山寨产品”随着网络营销的兴起,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和负面影响。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以次充好,仿制国外专利产品,高端技术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导致国人对国货失去信心,从奶粉到工业用品,都热衷购买国外进口商品。

与工业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薪酬分配体制对一线技术工人仍然缺乏吸引力,制造业出现了一边招不到人,一边又出现大量用工缺口的现象。只有提升整个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可度,提升技术工人的薪资待遇和晋升途径,才能发扬出真正的“工匠精神”。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着中国制造不断进步、走出国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倡“工匠精神”是必然,也是重中之重,社会认同了工匠精神,才能作为大学生择业的风向标。

3.教师队伍“工匠精神”的匮乏

专业教师队伍中很多来自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的从业经历,而企业的工作人员和高级技能人才又因为学历的限制,无法满足高校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5]。专业教师本身缺乏的“工匠精神”,自然也很难传承给学生。一种精神的传授不仅仅是课堂的说教、横幅标语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氛围的感染。我们的邻国日本有很多家族作坊,很多家族好几代人只专注于一种产品的制造与改良,这种言传身教和家族氛围的浸染,能够很深地影响传人的“工匠精神”,只有校园认同了工匠精神,教师沿袭了工匠精神,学生才能够在潜移默化地真正认同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三、如何将择业心理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融合

1.调整择业心理教育的教育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不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都可以在择业心理内容中增加关于就业择业价值观的讨论内容,而不仅仅聚焦于学生身份转变的角色适应。当学生可以静下心来,抛弃浮躁的利益观,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的时候,其实很多适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工匠精神的树立不在一门课程,而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规划、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教学督导评价、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资金安排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如何融入工匠精神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这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6]。

2.加强师资的心理培训,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要要有一支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更应该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指导才更有针对性。教师的工匠精神会真正的通过言传身教传达到每一个学生。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培训。教师应当将工匠精神作为本职工作的要求,树立起工匠理念,围绕着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7],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工匠意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3.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将择业心理拓展到职场心理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世界闻名,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将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这种培养模式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学,但是校企合作仍然是以在校学习为主,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时间依然有限,并非以企业实训为主,而企业是最了解行业需求和专业技能的,让学生直接在“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学校的择业心理教育也可以拓宽内容,将择业心理转化为真正的职场心理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工匠精神,领会工匠精神。

4.强化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

市场永远是大学生择业的风向标,社会层面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让大学生认同工匠精神,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是造成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应当直接和市场对接,学生习得的专业技能可以在市场上得到检验,同时也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薪酬体系获得相应的报酬。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无法在市场上获得体现“劳动致富”的薪酬,这种现象对于实业的发展是毫无益处的。同时当下的职业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需要的、能拿到高薪酬的工作,职业技术教育并无法提供。同样,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到相应的学校进修学习。

因此,政府需向全社会宣传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提高一线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更重要的是给予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各项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才能积极投入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将“双元制”落在实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和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将择业心理应用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去,帮助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择业心理教育不仅是几门公共必修课的内容,更应该是每一门课程的必修内容,让“工匠精神”落脚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才能够真正实现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工匠心理职业
90后大工匠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工匠赞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