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实施问题与解决策略
——以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案例为例

2022-09-30 02:29陈敏洁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情课件信息化

陈敏洁

(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 广东广州 510655)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离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将近10年,信息化计划宏观上实现了宽带网络基本覆盖;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云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网络初步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升级与完善;数字校园加速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日益丰富;网络学习空间基本普及。这些宏观建设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与取得巨大成就的教育信息化宏观建设相比,微观教学实践中信息化的应用显得进展缓慢,困难重重。因此,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要取得突破性成就,要将信息化落实到微观教学实践中,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借力信息化完成学科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下文将着眼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信息化微观教学实践,概述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再从智能学情分析助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规范教学课件、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结构、信息技术细应用节活化课堂、正确把握课本与课件的主次关系来提升微观教学实践信息化程度,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成为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语文、拥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拥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微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概述

在小学语文信息化微观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缺乏学情分析,教学课件没有针对性

教育资源平台上的课件资源融合了集体之智慧,汇集了各家之所长,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思路,也便于借鉴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素材丰富自己的课堂。但实际教学中因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一些课堂使用的课件没有考虑实际学情,直接套用网上课件,这样的结果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情,不知学生有何惑,就没办法准确地“解惑”。

2.教学课件内容的设计缺乏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为支撑

经常听到老师感叹,现在如果断电,没有了电子白板,课都上不下去了。一方面,反映出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让教学变得图文并茂,富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离开电子白板,部分教师手中、心中已经没有教学设计的脚本了。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为支撑,教学课件的内容设计也会更合理,教学重点难点才能通过课件上有所呈现。以小学语文第一学段为例,在翻阅大量教学课件后,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大多数课件的页数大概为20~30张,这样的课堂容量太大,不断变换幻灯片的时候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第二,多数课件设计不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这样每节课堂的重点与难点得不到合理分配,而且每节课之间知识的承上启下也没得到很好的过渡。

第三,课件内填充图片较多,以图片的欣赏代替文字文学的体会是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消融了语文学习的学科特性。

第四,常有连续多张识字幻灯片展示,连续单调的识字图片教学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并不有利学生对字词的有效把握,也不利于学生把字词放到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

第五,课件内容上更多是知识传授为主,相当于把教学资料复制粘贴在教学屏幕上,课件的活动性与互动性不够,能体现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环节不多。

第六,教学课件常是把课文肢解为各个知识点,在课件上一一展现,让语文学习碎片化,让语文感知变成知识讲解,消融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阅读与体会。

第七,课件常忽略在课堂过程中设计巩固性知识检测,以便当堂进行知识的巩固。

第八,课件中作业的设计,或是缺失或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教学课件的设计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之间更多是辅助,而达不到融合

现下一些教学课件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或音频营造教学氛围、通过展示插图或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字词进行识字教学,这些从严格界定来说,不能算是整合,只能算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1]。多数课件常使用的工具是PPT中的自定义动画,通过“出现——消失”来刺激学生视觉接收,或希沃白板中的“出现——蒙层——擦除”,这样课件使用到的教学平台的小工具单一,致使课件呈现方式匮乏,达不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与创新。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1.以智能学情反馈为基础,制作“为学生而教”的教学课件

制作信息化教学课件前,需要有针对性的学情检测与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坚持为学生而教。下面是两种常见的学情分析结果来源。

(1)常规性学情分析

大部分老师会在认真研读教材、研读教师用书、参考教辅资料、学生个别化谈话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这样的常规性学情分析更多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积累,指向的是广泛性的群体学情。这种操作较容易,耗时少,但一些年轻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和学科积累,定下来的教学目标是理想状态下的教学目标,并不具有直接针对性。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反馈与学情分析

在研读教材、研读教师用书、参考教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情检测,搜集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已得知识点、疑惑知识点、困难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针对本班学生本次教学的学情,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实了面向学生,真正实现了为学生“解惑”的教学初衷[2]。这种学情分析方法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优势,操作方便,数据客观,分析更准确(见表1)。

表1 案例分享: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 小青蛙》的学情分析方案

2.教学设计先行,制作融合创新型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是课件制作的脚本,是整堂课教师对知识、学生、教学媒介的思考、衡量、组织的成果。先准确把握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才能在课件上体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何克抗指出,过去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上,或只关注了如何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3]。这样的结果是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进行传统的“教师主体”式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多便是单边的呈现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保障,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没能得到有效实施,学生信息素养更是停留在原地。因而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先改变教学课堂结构,能突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也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小学语文一年级《小青蛙》识字环节的传统教学设计(图1)与融合创新教学设计(图2)进行对比分享。

图1 传统教学设计及其课件设计

图2 融合创新教学设计及其课件设计

案例小结:由传统教学设计为问题根源,课件便出现了上文概述的各种课件问题:不分课时、页数多、容量大、不必要的图片多(内容无法吸引人,便以色彩丰富的图片吸引人)、课文肢解、重知识讲解、忽视堂中知识巩固、忽视个性化作业,这样的课堂课件容量普遍比较多,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往往缺乏参与感,对学生内容兴趣缺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倾向于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这个注意力的吸引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未能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

而融合创新教学设计把学生能自主学会的浅层知识安排在课前预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进行了课文朗读、跟读、录音纠正、趣味识字学习,让浅层知识在课前自学完成。课堂上学生已经带着“所得”与“所惑”进入课堂,能在课堂上以更加主动的状态在师生、生生活动下进入深层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在这个前提下制作的课件用一张PPT提出朗读要求,再用一张PPT便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字。目标生字会自动从课文中以线性移动的形式滑动出来,在PPT右侧排成一列,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青”族字上,而且在清晰的对比中呈现了相同点与不同点,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层的思考,为下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作出了非常直观的生动的展示。同时,课件右侧设置了超链接,可根据学生当堂的需要自由调动相当内容的拓展性课件呈现,让课件为学生所需而生(如图3)。

图3 融合创新教学课件的生动呈现

3.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结构,实现深度融合

区别于过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们可以着眼于改革教学结构,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多应用活动性课堂与多元互动教学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为学生所用,而非仅为教师所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4]。

案例一: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陈敏洁老师的课例《小青蛙》的教学流程,展示了以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结构,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融合创新教学的可行路径(如图4)。

图4 小学语文一年级《小青蛙》课例的教学流程

此案例利用希沃白板、粤教祥云数字平台、授课助手、钉钉、班级优化大师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学情反馈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朗读体会、启发思考、活动参与、多重交互、协作学习等教学环境,实现了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

4.探索信息技术的细节应用,创建活力课堂

除了改革教学结构,还可以探索信息技术的细节应用,创建活力课堂。目前,常规可用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有PPT、希沃白板、教师手机终端、学生平板终端,软件程序有粤教祥云数字平台、希沃手机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等,将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灵活结合起来,能够创建更有活力的课堂。如将希沃白板、教师手机终端、学生平板终端,以粤教祥云数字平台的平台联结起来,实现课堂活动的即时参与和成果展示。又如,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实现课堂管理,让课堂更高效,其中的个人随机抽和小组随机抽是小学生最喜欢的环节,既刺激又能相对体现课堂参与的公平性。再如,希沃白板中的各种应用:思维导图、学科工具(仿真实验、听写、古诗词)、课堂活动、聚光灯、录制胶囊,都可以很好地活化课堂。

案例一:一年级《小蜗牛》教学环节: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小蜗牛行走的路线图,将图拍照上传到本课讨论活动面板上。再查看其他小组的路线图,并作出评分与评价。

此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灵活的方式解读课文及展现课文内容,利用拍照在班级讨论活动面板上共享,还能查看其他小组的成果,并作出评论。此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为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了机会,也实现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多元评价和现场评价、网络评价的多渠道评价。

案例二: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请先认真观看《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配套视频(图5),聆听朗读,体会朗读节奏,再根据老师给的无音频视频尝试配音,将作品上传到班级展示面板。同时可以查看你感兴趣的其他同学的音频,并评论。

图5 《小青蛙》学生配音视频的画面

此设计充分考虑到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学生喜欢直观的视觉学习的特点,让其跟着课文配套视频学习,在模仿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感情。同时,考虑到小学师喜欢展示自我的特点,让其为视频配音,以此代替枯燥无味的重复朗读或背诵,让学生寓乐于学,学有所得。

5.正确处理课件与课本的关系,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课件是活化课堂学习的途径

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文化,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的集合,还凝结了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每篇课文都是含有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整体,应基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阅读去感知、理解、运用,不能滥用信息技术将文学肢解为一道道知识题,破坏语文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使用课本的尽量不使用PPT展示,要以课本为主,让学生喜爱课本,乐于打开课本,从课本中学习知识,养成“开卷阅读”的习惯,在字里行间体会语文的美和有趣。另外,不能以课件的知识展示代替教师的板书,代替学生的笔记,要让更多的课堂思考在课本上留下痕迹,这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要求。

三、未来愿景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影响了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之于教育应用确实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因此各国都期待通过发展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教育信息化改革要实现育人目标,必须要落实到微观教学实践中。正面微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结构、课件制作、课堂活动处着力,必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猜你喜欢
学情课件信息化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