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022-10-03 02:58赖黎捷李浩然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模式

赖黎捷 李浩然

摘要: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以培养全媒型、专家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实践性、复合性等特点,与“双元制”教育理念相匹配。文章通过分析重庆新闻学院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讨“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思路与原则,总结“双元制”教学模式实施的经验和措施,以期为该模式全方位在同类专业培养中实施与推广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双元制”;新闻与传播;教学模式;实施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01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新闻与传播硕士案例库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yjg202018

职业院校和企业等用人单位是德国“双元制”意指的“双元”,“双元”各司其职且通力合作完成学生培养任务。当前,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比较广泛,但在专业研究生教育领域中的借鉴与应用还较为鲜见。

重庆新闻学院作为全国首批部校共建院校,积极探索由“专业教师+行业骨干/专业教师+政府部门主管”组成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建立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项目制、工作坊制等教学机制,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外需内应:“双元制”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一)时代变革召唤“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应用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前的标准化、流水线、机械性岗位,都将由机器完成,拥有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能力、通用能力等复合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急剧上升。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日渐深入,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借鉴其职业能力培养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我国的传统教育具有“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正是这种倾向的破局,其本土化实践有利于打破这种倾向,促进我国单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此外,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企业培训和高校教育相辅相成,有利于高校育人目标从传授学生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育人方式从高校单方面育人转变为高校和企业共同育人[1]。因此,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与时代变革相呼應,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对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用“双元制”教学模式

新闻与传播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复合性、技术性。掌握前沿、精湛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对“双一流”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

2014年以来,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大新闻传播”培养理念在各高校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应用。各高校逐步打破与传统媒体间的壁垒,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目标从培养单一媒体的应用型人才向培养适应融媒体需求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转变。一方面,建立“大新闻传播”框架,强化通用技能培养。另一方面,细分专业技能,强调提升岗位职业素养。

鉴于此,重庆新闻学院在制定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强调“文理交叉、技艺融通、行业协同”的“新文科”办学定位,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人才育人思路,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新闻传播学领域知识、业务技能和研究方法,毕业后能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及实务工作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要求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上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建立“双师”协同的工作室、项目制等,并且要设置适合学生专业发展需要、适合传媒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

(三)校地(企)合作满足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条件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双元”主体,即高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我国,媒体具有双重属性,既要承担地方新闻舆论工作,又要作为产业融入地方经济求自身发展。高校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之需、传媒类企业或地方政府部门的人才之需,使校地(企)合作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1.机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目前,传媒业存在人员流动率高、高级人才“用工难”的问题,尤其是自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崛起后,专业内容生产缺口增大。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使全媒体人才需求急速上升,导致当前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存在人才稀缺、人才流动大等问题。而各高校也对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有所要求,传媒市场急需的人才可以在高校中得到较大满足。在此背景下,校地(企)合作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双方合作的意愿也不断增强。实施校地(企)合作能够确保人才的专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双元制”教学模式则能为培养真正适应行业和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2.支撑:校地(企)合作共建联合培养基地

课堂讲授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但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真实项目、真实岗位的训练不可或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其技能训练创造了丰厚条件。联合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即高校通过与政府、企业、其他高校合作的方式,多方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研究生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共提升、能力素养与职业需求相匹配的联合培养目标。

自1951年起,我国就陆续出台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相关文件。在早期的联合培养中,高校与企业处于半松散的合作关系,以委托培养为主。到了21世纪初,研究生联合培养蓬勃发展,政、产、学、研全过程的联合培养日益强化。

当前,重庆新闻学院基于重庆市委宣传部与重庆师范大学的合作基础,与重庆日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华龙网等地方传媒集团开展广泛合作,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双元”主体管理队伍,打造“双元”协同师资队伍,协同合作设计课程体系,确定培养目标,以此满足地方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和地方媒体转型发展的需要。

3.基础:“双元”协同师资队伍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各有所长的师资队伍,即高校专业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有研究,熟悉教育规律,在专业理论总结和实践教学上有专长;行业骨干对行业前沿动态有深刻体会,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在专业生产的技能技巧及“传帮带”等实训环节上有专长。二者相结合,就能突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局。

重庆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的导师和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师资特征,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传媒类专业院校,大都拥有博士学位,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且大部分教师具有一线媒体实战经验。这为其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与媒体一线行业骨干的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工作为导向: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思路和原则

(一)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思路

“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工作为导向(见下图),即将学生就业方向的明确、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的重要方面[2]。

高校与媒体作为“双元”主体,均应坚持以工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将工作导向融入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而使之成为符合媒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

重庆新聞学院根据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细分为全媒体核心业务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等,并设置了融合新闻策划与采编、融合新闻数据挖掘与可视化、视听产品策划与生产等核心业务课,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视听传播工作坊等媒体调查与综合实践课,以及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等职业素养课。这些课程共同构成养成性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内实践结合理论教学,边学边练;工作坊遴选校内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基地一线业务骨干,联合设计真实项目,通过经典案例讲解和真实任务训练提升专业技能;毕业实习等则配备校内外“双元”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岗位能力的知识技能传授与总结、岗位职业培训与验收。

(二)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原则

1.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时代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与素养,不仅要成为采、写、编、评、播都精通的全能型人才,还要成为善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技术型人才,并且要具备较强的行业适应能力。为此,高校对新闻与传媒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与行业对其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匹配。

2.课程设置以职业分析为依据

课程设置是学生培养的关键一环。新闻与传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参考行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例如,重庆新闻学院为提升学生对融合新闻的采、写、编、制技能,开设融合新闻策划与采编课程。

3.课程实施以“双元”协同为基础

专业是高校与企业对接的基本载体[3]。新闻与传播专业应针对新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中,高校和用人单位要共同协商、共同参与,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以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必要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用人单位开设课堂实施基地,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行。

三、建立合作机制: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地(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合是指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即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包容形态[4]。校地(企)合作则是指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共建机构、共享资源、项目合作等方式协同育人。

(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

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双主体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联合培养基地正常且高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通过官方的协议或明确的制度约定联合培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联合的形式与内容,最终达到优劣互补、合作共赢[5]。合作双方应充分考虑合作基础、各自的利益诉求,寻求契合点。除建立利益合作机制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权责约束机制,即规定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重庆新闻学院与重庆日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华龙网合作建立了三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以“双元”协同为组织制度,高校负责理论教学,合作单位负责实践业务培训,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培养目标紧跟新闻技术发展和传媒业界的格局变化,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适应行业创新和产业发展、适应未来新闻舆论战线的专家型新闻人才。

(二)建立案例库协同研发机制,教学与实践资源互哺

高校教学的短板在于教师囿于课堂讲授而缺乏实战经验,企业生产的痛点在于业务骨干疲于实战而缺乏理论提升和经验总结。双方取长补短的契合点是案例库的建设。高校教师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需收集并整理经典、前沿案例,企业骨干在业务创新中需接力理论反思和举一反三。双方协同合作,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工作坊、横向课题合作提升自己的实践分析能力,并将创意生产和研究内容付诸实践,实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企业骨干可以向高校输出案例,提供教学资源,提升知名度,并将合作研发的内容进行技术转化,获取经济效益。总之,建立案例库协同研发机制,可以使高校教学资源反哺行业前沿创新,企业经典案例反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互补。

为此,重庆新闻学院与重庆日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华龙网等建立案例库,确定合作范围、案例研发类型、用途、版权及收益方式等。发挥服务地方的优势,根据部校共建、校地(企)合作框架组建三方协同研发的组织机构,建立三方协同研发机制,帮助教师掌握实践教学技能,提升案例使用率;面向政府、行业建立业务培训机制,帮助业务管理者将案例教学用于业务培训,提升骨干业务能力,推动案例转化。案例库协同研发机制为新闻与传播专业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制度支撑,也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在重庆新闻学院得以推进的关键保障。

总之,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目前,“双元制”教学模式在重庆新闻学院的前期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业界指导教师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通过“传帮带”,不仅遴选了单位所需人才,还给学生的毕业选题与创作带来启迪。此外,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联合研发的案例广泛运用于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双元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但就现阶段而言,“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除了上述关键问题的梳理,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强化案例教学、实习实训环节中“双主体”的协同功能,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等。因此,各界应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设计制度、培训教师,合力助推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彦兵.产教融合视域下德国“双元制”模式分析及借鉴[J].教育与职业,2020(12):65-70.

[2] 巫海英.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启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4):166-167.

[3] 张辉.什么是产教融合(为什么要产教融合)[EB/OL].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微信公众号,https://www.sohu.com /a/311096933_ 100002485,2019-04-30.

[4] 俞启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1):1-7.

[5] 马成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机制优化探讨[J].对外经贸,2021(10):111-115.

作者簡介 赖黎捷,博士,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媒介与文化。

李浩然,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听传播。

猜你喜欢
双元制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