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究

2022-10-03 16:21张可垒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媒体传播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媒体应当肩负起的责任。新闻作为电视媒体最主要的内容,其内涵与讲述方式对信息传播来说至关重要。关联个体与时代,用广受人们欢迎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文章结合笔者工作经验,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进行经验总结,站在地方电视媒体的角度,探讨电视新闻报道在讲中国故事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只有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标准、拓深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链条、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基础,才能保证中国故事突破时空界限,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新面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媒体;电视新闻报道;中国故事;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176-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元素、国际表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是当下电视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电视新闻报道讲中国故事时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不够

对电视媒体而言,新闻报道可通俗地说成“讲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时代环境下指的是面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然而从现状来看,许多电视媒体更多展现的是当地新闻人物、事件,旨在提升地方知名度与影响力,在报道时并未考虑辐射范围,传播效果仅限于国内地域间的交流[1]。因此,电视媒体的站位不够高,欠缺面向全球受众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性,许多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更看重对内宣传,未把握好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局观,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外宣”语境理解不深,没有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现实意义[2]。

(二)能力不足

部分电视媒体在讲故事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其一,过于强调宣传意味,呈现给观众的是大量概念式、俯瞰式的新闻内容,而僵化的表述方式导致对报道对象的刻画不够细致;其二,新闻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影响传播效果;其三,对一些自媒体新闻不加辨别、完全照搬,不考虑新闻价值而强行煽情,出现不少引起观众不适的“鸡汤文”;其四,受限于人才、技术、成本等一系列因素,许多有报道价值的题材未形成高质量新闻报道,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巧妙构思;其五,融媒体新闻产品相对不足,需要成本投入的纪录片、数据新闻等产品非常少。

三、电视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当前,国际舆论生态与传播格局均发生了巨变,借助互联网传播新闻,能够在国际传播中提升“音量”。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媒体融合的大环境,探索如何讲解以及集中资源重点解读什么,思考怎样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分析怎样才能保证传播的精准化和有效性。

(一)明確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标准

电视新闻报道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明确相应的方向与标准,具体来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的历史逻辑,立足全球视角讲述中国制度及治理模式的优越性;二是形象生动地呈现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品质,以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三是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华夏大地的烟火气息[3]。

对地方电视媒体而言,要多向中央媒体学习,以前述三个维度为方向标准,着手讲好中国故事。如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的作品《大山深处的公交车》,其采取“以小见大”的视角,选择一条普通公交线路,记录沿线民众的生活变化,使受众真切感受到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智慧与经验。这一新闻报道直观反映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全面脱贫、奔赴小康的变化,虽然主题宏大,但巧妙地从百姓日常着手,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利用纪实手法为受众带来了极具人间烟火气息的画卷。在这一中国故事中,不但呈现了党和国家在消除贫困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塑造了一个个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百姓形象,也展现了地域风土人文,与前文提到的三个方向与标准高度契合。

(二)拓深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链条

电视新闻报道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明确“讲什么”,要坚持以现代化治理能力作为新闻报道核心,内容的表面是一系列治理事实,背后则要体现制度的优越性。基于讲好中国故事去思考故事的价值,才能向外界展现出中国的治理能力,其传播价值才会更高[4]。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拓深价值链条,主要重视两个方面。

1.故事要有意义

电视新闻媒体需要立足中国大局,放眼国际,在新闻报道中聚焦有意义的主题。比如共建“一带一路”、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等,在这些主题后面有大量落实典型,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

比如上海广电推出的专题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其内容就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各类问题,包括“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方向在哪”“中国制造能否延续神话”等。记者通过前往许多一线城市企业进行专访,报道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活力满满的中国市场。

又如江苏广电在《你不知道的中国》系列新闻报道中,将目光对准我国各个地方在科技、文化、旅游、脱贫攻坚等领域的发展,向观众展示了一切都在发展变化的中国。这一报道在东南亚与英国的电视荧幕上播出,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2.故事题材要有意思

电视媒体要精准抓住国际舆论特征以及受众喜好,同时要立足地方实情,选择有文化、有质感、有意思的故事,向国际社会传播[5]。纵观近些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奖项的新闻作品,会发现内容更多聚焦于地域人文特色方面,其中不乏生动故事。

如《下马来姜宝今老奶奶一家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图们江北岸某个小村庄自发生洪灾100年以来,姜宝今老奶奶全家的迁移与奋斗史,生动记录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奋斗发展史和生活百态,向外界展示了我国富民政策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该电视新闻一经报道,便引发了韩联社等多家境外媒体转发。

电视新闻报道在考虑到底要“讲什么”时,应当综合考虑“有意义”和“有意思”,不能过度强调“有意义”而进行枯燥空谈,也不能过于追求“有意思”而只顾满足受众猎奇心理,而要从不同维度、以小见大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凸显其价值。

(三)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

对电视新闻媒体而言,优化讲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具体来讲可从三点进行尝试。

1.大事小说

一些城市举办国际性会议,为地方电视媒体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比如世界军运会、G20峰会、APCE会议就分别在武汉、杭州、厦门等城市举办,针对这些国际性会议,电视媒体要基于大主题找寻切入口,既不放过国际盛会的宣传时机,也要基于地方实际,向外界展示地域风采,从而推出具有特色的新闻报道。

比如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当地电视媒体诚邀书法家将“欢迎”二字用不同成员国的文字书写在机场,以迎接各个成员国的嘉宾,同时制作各种折扇,上面用汉字书写“欢迎”,送给嘉宾。这些都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礼物,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又如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在厦门开幕,共有3000余名中外记者参加报道。当地电视媒体紧扣会议主题与城市形象,策划出《征集厦门城市形象口号》《大家一起设计会议表情包》等报道,在电视播出时还用大量镜头呈现出由书法名家题写的盛会对联,别具特色,获得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2.小事大说

这里所说的“小事”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事情;而此处所言的“大说”,则是要找准故事讲述的合适场景与时间,将故事中潜藏的背景、情感与情绪放大,体现故事的价值,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比如黑龙江电视台报道的《我们的男孩》,讲述的便是孟宪国老人跨越国度寻找当年救命恩人的故事。1958年,彼时还是孩童的孟宪国被大火烧伤,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他被好心人送至一江之隔的苏联进行医治,得到了两位苏联女护士的精心呵护,并且主动将自己身上的多块皮肤无偿移植给他,最终他得以康复。这则新闻报道了孟宪国前往异国他乡寻找恩人的坚定信念,镜头表现出了老人在恩人墓前祭奠的感人瞬间,同时还有与恩人后代延续情缘的温馨。这一小故事报道于中俄建交70周年的大背景下,以小见大,凸显了两国人民的友谊,让人感动。

3.旧事新说

许多曾经被媒体报道过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岁月变迁又出现了新变化,抑或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冲突与情感,这些都值得电视新闻媒体去发掘,从中讲好故事,提炼全新价值。1988年,在美国从商的潘维廉毅然卖掉公司,到厦门大学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最终成为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福建省第一位持“中国绿卡”的外国人、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1994年,潘教授曾经带着妻儿开着一辆买来的丰田面包车,用三个月时间环游中国。他开车走过了4万多公里,沿途经过中国一半的省份,并特别到宁夏、青海、甘肃、西藏等西部地区走访,用三个半月游历了大半个中国。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了来自厦门大学潘维廉教授出版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随后给这位美国籍教授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肯定了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的客观陈述,感谢他这么多年一直为厦门做宣传。于是潘维廉教授决定以厦门为起点,再次游历25年前他曾经到过的城市与乡村,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或工作过的地方,包括延安、梁家河。他和厦门大学的同事一起,纵横2万公里,足迹遍布26个城市,历时31天。当地电视新闻媒体报道讲述了潘维廉教授的故事,之前的故事许多人都非常熟悉,但20多年后的重走,使整个故事有了新的变化和意义,通过旧事新说而呈现出的真实中国,显得更具说服力,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效果。

(四)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基础

电视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让更多人听见,因此必须拓展传播渠道。同时要让更多人听得进去,需要全面分析传播效果,保证传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不管是听得见,还是听得进,都要在讲中国故事时加以重视,从如下两方面着手尝试。

1.借助现有或自造传播渠道平台

一方面,可以借助现有渠道平台向外传播,进驻央媒平台或海外社交平台等。比如,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大型海外社交平台开通运营社交账号,负责内容生产、平台运营与二次传播,与海外受众面对面,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可自主开发建设国际宣传平台,或与国外媒体展开深度合作。抖音国际版Tik Tok在海外成功上线,为国内电视新闻媒体的“出海”提供了自主途径,随着TikTok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有了更多元的选择。

2.融合技术与情感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大量积累某个领域的数据,同时带来相关数据产品及服务,便能在传播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与影响力。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如何借助数据服务,对国际舆论热点进行分析,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实现对传播成效的全程追踪。只有技術而缺乏情感是没有热度的“技术流”,因此还要聚焦于人类共通的情感策划议题,一改过去单方面宣传教育的传播模式,加强与不同群体的沟通,共同营造可以引起共鸣的空间。现代年轻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熟悉互联网,愿意通过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自我。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应当发挥好纽带的作用,搭建平台与组织举办活动,将一系列与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相关的作品发布于海外社交平台,用最朴素的情感打动海外用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3.构建融媒体矩阵

网络短视频、Vlog、直播、H5产品等多元形式的出现,丰富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构建融媒体矩阵,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途径,是近些年电视新闻媒体广泛推行的策略。有了融媒体矩阵的加持,还应创新新闻产品的生产模式及产品样式。全媒体建设是当前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以音视频、动漫形象为代表的影像传播逐渐成为主流,移动化、碎片化是明显的传播特征。因此,电视新闻报道要想提高社会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采取全媒体建设策略,生产更多可视化、轻量化新闻产品,满足更多受众日渐变化的信息需求。

四、结语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要聚焦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对地方电视媒体而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讲中国故事的新闻报道中存在意识不够与能力不足等问题,摒弃落后观念,把握媒体融合机遇,通过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标准、拓深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链条、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以及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基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轶豪.讲好中国故事 让世界读懂中国: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为例[J].新闻世界,2021(2):3-6.

[2] 刘堉楠.“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D].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20.

[3] 项伟.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参考:时政新闻Vlog的突围[J].国际公关,2020(6):21-22.

[4] 帕热提·热西提.讲好中国故事: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传播,2020(15):117-118.

[5] 程荣富.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梳理与传播创新分析[J].声屏世界,2021(1):46-47.

作者简介 张可垒,本科,记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媒体传播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