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预审工作的必要性与重点探析

2022-10-03 15:23常玉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质量管理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提高图书质量刻不容缓。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这一问题,《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详细规定图书编辑过程中的“三审三校”制度。书稿预审工作是“三审三校”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书稿质量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提高图书质量的角度切入,强调书稿预审工作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书稿预审中如何发现和解决政治方面的问题、如何重点关注并解决编辑体例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重点环节的分析,再次强调书稿预审工作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预审对于成书质量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图书出版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预审可以提早发现问题、统一解决问题,对于后期的编辑环节乃至整体成书质量都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三审三校”;质量管理;书稿预审;政治问题;体例问题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230-03

“三审三校”制度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图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所说的“三审三校”,指的是初审、复审和终审这三个审次,以及每个审次结束之后的一个校对环节。其实,在作者交来书稿,编辑开始初审之前,还有一个关键的预审环节,有的出版社和编辑能够根据管理要求做到“三审三校”,但对于预审来说,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直接忽略。其实,预审对于保障成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图书出版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预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果能够提早发现并予以妥善处理,对于提高成书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书稿预审工作的必要性

(一)提高图书质量刻不容缓

据统计,现在国内每年有20多万种新书出版,俗话说得好,“萝卜快了不洗泥”,有的出版社和出版机构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略质量管理。有的编辑承担着多出书、多赚钱的压力,人均每年责编的图书达到十多种,编辑一年到头在不停地忙着编辑新书,没有太多时间打磨书稿,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各种陷阱。出版社及其从业人员不重视图书质量,造成出书品种多,但精品少,更是不乏问题图书和不合格图书流入市场的现象,给读者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极大扰乱了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多年来,提升图书编校质量一直是全国出版业的难点和痛点,也是国家相应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工作。在图书质量监管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构建严谨的质量保障体系。

强调图书质量,必须从制度上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尤其要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它发挥把控图书质量的作用。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审三校”制度建设,一些重大选题,除了常规的“三审三校”之外,还应增加审次、校次,增加印前审读等。

(二)现行三审责任制度的规定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科学分析判断书稿的理性活动。因此,在选题获得批准后,要做好编前准备工作,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收到稿件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负责。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

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审查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给出总的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根据初、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作出评价。如果选题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内容,属于应当由主管部门转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的重大选题或初审和复审意见不一致的,终审者应通读稿件,在此基础上决定稿件能否采用[1]。

(三)书稿预审工作的必要性

传统来讲,“三审三校”包含两个含义,一是策划书稿和立项之前的“三审三校”,二是作者交来书稿之后,编辑环节的“三审三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出版社和编辑面临繁重的出书任务带来的压力,无法完全按照这一要求开展工作,更多强调的是到稿之后的编辑环节。

但是如果接到来稿立即贸然进入审稿环节,由初审、复审、终审一路进行下去,没有在一开始从大局着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极易导致某些遗留问题,如果后期才发现问题,无疑会导致全部工作都需要从头再来,浪费大量时间成本,对于提高出书效率来说,是得不偿失的[2]。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开始初审之前,由责编或者指定的编辑预先审读作者交来的书稿,预先发现一些重要的和共同的问题,及早进行通盘考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审阶段浏览全稿,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社会价值、文化学术价值、科学性、知识性、体例结构、文字水平、书稿是否“齐、清、定”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消除系统性和技术性等差错,防止成品图书出现原则性错误。

二、预审中首先解决政治方面的问题

優秀的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只有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及政治敏锐性,不放过书稿中的任何政治问题,才可以胜任这一职业[3]。图书出版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其特殊性决定了书中不能出现政治问题。所以,政治问题在各个审次都必须予以重视。根据规定,复审和终审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政治错误,但在初审和预审阶段,如果能够提早发现,提早指出政治问题,对于接下来的工作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图书主题是否有违反规定的内容

尽管在选题策划阶段,图书的主题和内容已经确定了,但作者通常会将重点放在知识性和思想性方面,对于某些内容是不是符合出版要求,作者通常并不是非常了解。简单来说,政治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不得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第二十六条规定,作者未必十分清楚相应规定。因此,在预审阶段,编辑的首要任务是就图书主题中是否存在不当内容,从书名、内容提要、目录、关键章节等方面,通过浏览与通读,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二)涉及国内外政策和重要事件的立场是否正确

浏览全书,对于涉及国内外政策的言论,尤其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的论述和观点,涉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评论,有没有和官方宣传口径不一致的说法。尤其文科方面的著作,部分作者见识有限,有时候使用或者参考的资料已不具备时效性,往往会不恰当地引用别人的观点,或者提出一些有失偏颇的论点。这时候编辑就需要联系上下文,修改或处理这些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内容。遇到不确定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也必须做出标记和记录,向作者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在预审的时候,编辑最好能够多就一些敏感词语进行检索。社科领域的专著很容易出现涉及政策的重大问题。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政治问题,编辑需要特别注意。

(三)检查有无禁用词和其他方面的政治错误

预审稿件的时候,需要检查有没有出现官方发布的禁用词,有没有出现其他方面的政治错误。宣传部门和出版管理部门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发布一些禁止使用的词语等,某些编辑没有对这些内容引起重视,导致一些不恰当的词语和说法出现在成书中。要杜绝这些问题,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政治方面无小事。

三、预审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体例和内容方面的其他问题

在书稿预审中,编辑是接触作者原稿的第一人,也是保证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编辑在预审环节注意并解决体例和内容方面的问题,对于成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一本优质图书需要经过不同环节的打磨、不同编辑的把关才能生产出来,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编辑需要不断增强政治、文化、专业和创新等方面的素质[4]。

(一)交来的书稿是否满足“齐、清、定”的要求

责任编辑在开始编辑之时,最好能够得到一个完备的书稿。虽然在正式出版之前的任何时候作者都可以修改与完善某些内容,但这样的修改还是越少越好。当然,书稿经过多重打磨,内容质量应该会越来越高。但有经验的编辑都知道,书也怕反复修改,尤其怕在不同审次和校次间以及退改过程中造成混乱,这就是要求来稿必须“齐、清、定”的原因。所谓“齐、清、定”,是指书稿各部件基本齐全,内容清楚、确定、无问题。有时候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作者先将主要内容交来,过一段时间再补交序言之类的辅文。编辑在经过“三审三校”加工完书稿之后,某些内容可能已经和作者初次交来的稿件大不相同,而作者安排别人写的“推荐语”或者自己撰写的“序言”“后记”等还是建立在未修改之前书稿的基础上的,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

(二)顺序和层次有无问题

有的作者对于图书的要件和通常的排列顺序不是非常了解,有的作者可能更熟悉科研论文的格式,于是,初稿中就会提供一些不需要的内容,而缺失另外一些关键的东西。还有的作者不按照目录来安排顺序,交来的书稿内容与目录不符,前后衔接不上,或者出现前后重复的大段内容。

图书的内容和层次安排要一致。有的书不同章节由不同作者负责,可能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在预审阶段就要解决这些问题。通常来说,一般的图书基本按“章、节、 一、(一)、1、(1)”这样的层次来安排。各个层次可以安排标题,但标题应该精炼,尽量不要出现太长的句子或者在一行中放不下的句子,标题的末尾不加句号。

(三)图表方面出现的问题

对于非虚构类的图书来说,图表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弥补正文论述的不足,节省论述文字和篇幅,突出作者需要论证的观点,帮助读者更好、更直观地理解问题。

但是,相对正文论述,图表是更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容易扎堆出现编校错误的地方。预审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抽查和重点检查图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首先要看图表是否完整,是否顺序连贯。有的作者比较粗心,安排图表的时候,往往还把心思和重点放在内容上,容易忽略图表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有时会调整内容的前后顺序或者增删相应的内容,从而造成图表排序混乱。

预审图表内容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作者的标注是否规范,是否与正文呼应,图表中的引注文字是否正确。关于图表中的文字和数字如何书写,公式和标注如何插入,国标都有规范和规定,但有的作者不是很了解,在写作的时候以内容为主,对待图表随意性较大。这时候就需要编辑来把关,在预审环节提早发现问题,统一解决,避免在后期排版和插入图表时出错。

(四)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统一问题

关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有标准的国标文件予以规定。但有的作者只重视图书的主体内容,心思全部放在正文上,不太重视参考文献,书中提供的参考文献要么著录格式错误百出,要么前后格式不统一。

参考文献方面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格式不符合国标规定。很多作者更熟悉科研论文的著录格式,而不是非常了解图书参考文献格式的规定,于是在提供的书稿中往往会直接粘贴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还有的作者粗心大意,前后格式不统一,页下注和章末参考文献对不上,章末的参考文献和书后的索引对不上,出现各种矛盾和错误。

此类错误虽然大多数可由“三审三校”中正式改稿的责编负责,预审阶段没必要做得太細,但如果预审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早提出来,让作者统一修改,至少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成本。

(五)检查文字质量和其他问题

在预审环节,可以抽查5%~10%的稿件,重点检查是否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数字用法是否统一、字母大小写及正斜体是否正确等。这些编校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即使在高质量的书稿中也仍然存在。虽然预审不需要字斟句酌,一一修改,但抽检结果至少可以提醒负责三审的人员,使他们预先知道在审稿环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预审中还应注意有没有其他一些常见的问题,如段落内一般不要用加粗字体,不要用下划线等。需要加粗的、用下划线的内容,一般是为了强调或突出,可以用引号等。预审强调的是总体把握,强调从大处着眼,应该把重点放在推敲标题,规范辅文,检查章节序号、表号、图号、公式号、页码是否连续,核对目录与正文标题、标题与内容是否呼应。提早发现这些体例和规范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预先统一解决,为接下来的正式审稿环节提前完成扫雷。

四、结语

为了提高图书质量,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各种管理规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审三校”制度。书稿预审工作是“三审三校”的有益补充,是图书编辑过程中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预审环节需要重点解决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和体例问题。做好预审工作,可以起到提早发现问题、统一解决问题的作用,对于后期的编辑环节乃至整体成书质量来说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蔡鸿程.编辑作者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55.

[2] 李苓.编辑出版学理论与技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78.

[3] 刘耕.新时代优秀编辑必须具备的素养[J].科技与出版,2021(1):115-118.

[4] 王海蓉,王景周.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的价值及编辑主体作用[J].中国编辑,2020(9):69-72.

作者简介 常玉轩,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质量管理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标准与核电质量管理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浅析市政给排水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