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关系研究

2022-10-07 14:12桂鑫雨杨维娜赵彩云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负相关过分人际

傅 蕾,桂鑫雨,杨维娜,赵彩云,谢 姒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肥 230000)

自20世纪40年代,家庭教养开始受到关注[1]。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倾向并影响子女的社会化发展[2]。共情被认为是一种本能,是从自然的情绪感染发展到社会性的同理心[3]。共情能力是个体在情绪和认知上能对他人处境有一种替代体验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人际信任是在双方关系状态中一方对另一方给予积极期待并同时承担一定风险的行为倾向,它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是一种社会现象。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来收集调查问卷,共收集322份,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81%。其中,男生112人(43%),女生148人(57%);大一学生71人(27%),大二学生65人(25%),大三学生57人(22%),大四学生67人(26%);非独生子女196人(75%),独生子女64人(25%);城镇78人(30%),农村182人(70%)。

1.2 研究方法

A.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文修订版)。1980年,C.perris等人编制了用于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量表,共81题。本研究采用的是中文修订版,共66题,采用4点计分的方式,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方面,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含六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包含五个维度,各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50~0.91之间,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

B.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中文修订版)。IRI-C是由Davis编制的用于测量个体共情能力的,共25题,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中文版的共情量表在修订后共2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从“不恰当”到“很恰当”依次为0~4分。IRI-C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其中PT为0.72,FS为0.62,EC为0.53,PD为0.76,分半信度为0.73,重测信度为0.74。

C.人际信任量表(ITS中文修订版)。ITS是由Rooter于1967年编制的,用来测量个体对他人不同言行的信任度。本研究使用的是丁妩瑶勘误及修订的中文版,共10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分为社会现象信任和承诺行为信任两个因子,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1和0.61,量表整体系数为0.69,符合心理测量和统计要求。

1.3 统计处理

运用SPSSAU程序,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和调节作用等分析方法,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SPSS将问卷所有题项作为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子,析出的第一个成分方差解释率为17.167%,小于40%,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2.2 相关关系

表1为家庭教养方式、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三者的相关关系,总体上来看父母教养方式的各维度与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其中个人痛苦与父母情感温暖呈负相关,同情关心与父亲的拒绝、否认呈负相关;人际信任及其维度社会现象信任与想象呈正相关,与个人痛苦呈负相关,承诺行为信任与同情关心呈正相关。由表2可知,父亲过分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与个体人际信任及其维度相关且呈负相关,父母偏爱与社会现象信任呈正相关。

表1 大学生共情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信任的相关关系Tab.1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bility, and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表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人际信任的相关关系Tab.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2.3 共情的调节作用

对自变量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和观点采择进行中心化处理,因变量人际信任及其维度不处理,进行调节作用分析。父亲过度保护能负向预测个体人际信任(β=-0.293,P=0.000),父亲过度保护和观点采择的交互作用显著且能预测人际信任(β=0.195,P=0.001);父亲过度保护能负向预测社会现象信任(β=-0.240,P=0.000),父亲过度保护和观点采择的交互作用显著且能预测社会现象信任(β=0.174,P=0.004);母亲过分干涉能负向预测对他人的承诺行为信任(β=-2.497,P=0.013),母亲过分干涉和观点采择的交互作用明显且能预测对他人的承诺行为信任(β=0.184,P=0.003)。

为进一步探究观点采择的调节机制,需要进行简单斜率分析。本研究将观点采择按M±1SD的水平划分为低水平观点采择和高水平观点采择。如图1所示,当观点采择为低水平时,父亲过度保护和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t=-5.868,P=0.000,95%CI=[-1.152,-0.575]);当观点采择为高水平时,父亲过度保护和人际信任的相关性较低(t=-0.824,P=0.411,95%CI=[-0.410,0.167])。

注:0=低水平父亲过度保护,1=高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图1 观点采择在父亲过度保护和人际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Fig.1 Moderating effect of viewpoint se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rnal overprot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当观点采择为低水平时,父亲过度保护和社会现象信任呈显著负相关(t=-5.127,P=0.000,95%CI=[-0.812,-0.363]);当观点采择为高水平时,父亲过度保护和社会现象信任的相关性较低(t=-0.640,P=0.523,95%CI=[-0.298,0.151])。

如图2所示,当观点采择为低水平时,母亲过分干涉和对他人的承诺行为信任呈显著负相关(t=-3.756,P=0.000,95%CI=[-0.214,-0.067]);当观点采择为高水平时,母亲过分干涉和对他人的承诺行为信任的相关性较低(t=0.549,P=0.583,95%CI=[-0.052,0.092])。

注:0=低水平母亲过分干涉,1=高水平母亲过分干涉。图2 观点采择在母亲过分干涉和承诺行为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Fig.2 Moderating effect of viewpoint se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od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trust in commitment behavior

3 讨论

3.1 三者相关关系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以情感温暖为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个体共情能力的培养,能减少共情中个人痛苦的体验,而惩罚、否认的消极教养方式不利于个体同情心的培养,会增加个人痛苦。子女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会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给他人,能够理解他人。但当父母以惩罚、拒绝等方式对待子女时,孩子的情感需要被忽略,对待情感会有些冷漠。个体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痛苦体验越多,心理防御就会更强,对他人的猜疑、担心也会越多。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和干涉会使孩子自身缺乏对外界事物真假进行判断的能力,增加了对事物不确定性的担忧,降低了对外界的信任感。

3.2 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

从研究结果来看,个体的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能够调节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对自己人际信任感发展的不利影响。消极的教养方式实质上是降低了自身对外界环境安全感的体会和辨别能力,当大学生离开家庭独自面对周围环境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判断能力而过于担忧他人言行的可信度,这时便需要学会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这有利于减轻内心的不安感,学着愿意相信他人。

4 结语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共情能力的发展能够减轻一些消极家庭教养方式对人际信任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负相关过分人际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搞好人际『弱』关系
惠州地区脑卒中发生与天气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及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你是“过分幻想儿童”吗?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