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探究
——以“思政+资助”育人体系为例

2022-10-07 02:48张舒一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张舒一 孙 蕾

高校作为育人的沃土,为党和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但也需要充足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思政会议上提出,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思考,将思政教育贯穿高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的贫困生是一群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不仅仅是精准扶贫的问题,还是资助育人问题。因此,如何将高校的资助工作由“经济资助”转型为“以育人为主、经济资助为辅”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扶困”必须“扶智”“扶志”,是高校学生工作团队一直以来所探讨的课题。传统资助工作仅针对学生的经济方面展开工作,但是却暴露了思政教育这方面的欠缺,将“思政+资助”相结合,从资助对象方面做到精准化、从工作流程方面做到规范化、从队伍建设方面做到职业化、从活动开展方面做到品牌化,形成“经济资助—资助育人—育人成长—成长回馈”的资助育人新循环,对贫困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学业引导、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某高校贫困生群体、31 个乡镇村政府、14 家资助企业、6 名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的访谈报告,以及收集线上调研问卷367 份数据,发现高校资助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地政府资助审核管理松散

83%的贫困生反馈,在2018 年前,生源地政府对困难材料审核相对不严,只要提出申请,一般都能通过;而2018 年后,国家加大对贫困村、镇的核查力度,加上资助审核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后,获得证明材料相对不易,但当地政府考虑到学生一旦通过认定可以在学校享受各种福利待遇等,虽然不会在系统上进行操作,但会提供纸质版的证明材料。

(二)高校缺少对贫困生困难真实性的监督机制

各高校一般保护贫困生的困难身份,选择不公示名单,或是公示时隐去班级姓名,因一部分信息缺失,导致普通学生无法行使监督权。92%的普通学生反馈,一般评审时并不清楚本班谁是贫困生,但之后对于认定困难程度的同学持有保留意见,甚至有12.6%学生质疑其家庭是否真的困难,原因是看到个别贫困生日常所用进口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中高档电子设备,或经常参加聚餐、外出等,日常消费水平较高,且时常听到其利用周末、节假日外出旅游等。

(三)贫困生与学校之间的尴尬

高校积极地利用校内、外资源为贫困生谋求福利,贫困生应在受到学校、企业、社会资助后,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企业、学校。然而,贫困生却出现攀比获得资助金额多少,质疑发放资助金额标准和物品质量,甚至抱怨领取资助小礼品的地点离宿舍太远、参加资助颁奖晚会彩排时间太长等情况,因此,经济资助是否能真正地帮助到贫困生是需要思考的。

(四)贫困生与资助企业的矛盾

在过去,受企业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后积极应聘到资助企业,用所学知识回报企业;然而,现在的贫困生在校期间受资助时虽表现出对企业的感恩,一旦毕业,进入资助企业上班的人数未达30%,71.3%学生反馈是因为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个别贫困生反馈资助企业的酬金太低,福利太少。

(五)贫困生除了经济受助外,缺少对思想方面的培养

受资助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性格比较敏感、自卑,有较强的防范心理,但是针对情感、意志上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学校的各项经济资助可以最快速帮助贫困生走出经济困境,但是随着受助次数、金额的不断增多,再加上周边同学影响、外部诱惑等,感恩意识会越来越弱,最后会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贪慕虚荣的不良性格,已脱离本色。

(六)高校缺乏资助育人体系的建立

资助育人不仅仅是针对贫困生的教育,但87%的学生反馈学校资助工作就是“发钱、领钱、花钱”“发东西、领东西、用东西”,并没看到具体的育人宣传,以演讲、征文为主的两类活动,参与性不高,大多是形式主义。

二、构建“思政+资助”育人体系

构建“思政+资助”育人体系,从传统单纯在经济上资助高校学生转化为经济+思想双重提升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多方面健全资助育人体系。其工作思路:高校资助工作方向由“经济资助”转型为“育人为主、经济资助为辅”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其目的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扶困”必须“扶智”“扶志”,最终实现“经济资助—资助育人—育人成长—成长回馈”的资助育人新循环,在贫困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学业引导、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引导。

(一)从资助对象方面做到精准化分类

在广东省教育厅采取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系统后,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流程相对简单,但无法对资助对象做到精准化,而且无法区分类别。因此,各高校都应采取分类精准认定,做到精准资助。

1.新生采取精准认定方式。新生入校前,各高校应向各学院反馈新生家庭贫困生申请名单,各学院相关资助工作负责人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对新生家庭成员、新生所在村镇街道相关部门,了解申请家庭困难认定学生的基本情况;新生入校后,对家庭困难认定学生进行集中资助政策培训,特别是各级组织对高校贫困生的政策。

2.在校贫困生采取隐性关爱方式。主要是在广东省厅的家庭困难认定标准和系统上,再建立院级的家庭经济贫困生认定标准,内含对在校生家庭经济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物质生活水平、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和道德品质等5 个大项、15 个小项的量化测评模型,准确分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科学认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资助档案,为贫困生提供隐性的帮助。例如,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学生在饭堂用饭卡的消费记录,主要针对消费次数、金额等进行分析,对低于学校平均消费水平的学生发放伙食补助金。

3.特珠学生采取跟踪方式。主要针对当兵入伍、退役等人员,为其建立资助跟踪档案,特别是对参军的毕业生进行学费补偿等落实到位。

(二)从工作流程方面做到规范化

1.明确资助各项工作时间节点。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时间节点明确。为了方便广大师生对资助工作的掌握、监督,各高校应提前公布本学年资助工作节点,每月都有针对、有计划性地开展各类资助项目,做到资助工作公开化。

2.规范申请材料的填写要求及审核材料的标准。为规范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材料的填写和审核标准,各高校应针对本校学生发布《某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内含申报材料的填写说明、审核材料的标准等重要信息,对于未按程序申报和审核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各高校资助中心应一律退回本人,并由该生所带的辅导员进行跟踪、引导其完成材料的申请流程,做到资助工作公平化。

3.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评审会机制。在现有各校要求基础上,对会议的召开形式、参与人的资格、会议议题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并形成评审会召开机制。例如传统的会议参与人构成是:辅导员、班主任、团支书、班委代表、宿舍代表等,还应增加评审者所参与课程的任课教师、所在社团组织代表、同乡代表等,加强对评审者全方面了解,做到资助工作公开化。

4.完善资助对象的档案管理。严格做到“一人一档”,将所有受助学生提供的基本材料,如申请表、户口簿复印件、学生或监护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学生或监护人银行账号、家庭经济困难材料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此外,针对不同类别学生所提供的不同材料进行档案增加。

(三)从队伍建设方面做到职业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规模巨大、系统繁琐的工程,涉及政策宣传、档案建立及维护、困难认定、奖助学金评定、贷款及学费补偿、勤工助学岗位的设定、资助发放等在内的多方面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的工作人员必须有爱心、够细心、足耐心、负责任。各高校各学院都应配备一名专项辅导员专门跟近资助工作,建立“学院资助中心”与校级资助中心校院两级资助互动平台,将资助工作的勤、补、免、奖、助、贷各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从活动开展方面做到品牌化

1.建立资助宣传期。因资助工作具有规律时间和周期性的特点,因此各高校应做好年度资助宣传计划,有针对性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如表所示。

2.开展企业家沙龙、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积极寻求社会资助项目,将原来的企业资助奖学金的形式改成“创新创业基金”形式,激发贫困生的自身潜力,提高自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助创贷款基金”,根据贫困生项目书可行性评估提供相应额度的创业贷款资金,贷款实行免息,这对贫困生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满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和自我需求。

3.设立“成长助推、圆梦工程”基金。对贫困生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项讲座;引导其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专业认证考试等专业技能提升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参与社会实践等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求是楼建立爱心书屋,为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各类书籍;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岗位,拓展校外助学资源等活动。

三、建立“思政+资助”育人体系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高校的资助工作以从单纯的“经济资助”转型为“育人为主、经济资助为辅”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融合是当前各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尝试,将资助工作做到“经济资助—资助育人—育人成长—成长回馈”的资助育人循环,使贫困生除了经济得到资助外,品行素养、身心健康、学业引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最终成为全方面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经济资助

经济资助不单单是给贫困学生一笔资助费用,而是从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伙食补贴、减免保险费用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学校各级要求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让贫困生懂得国家、学校的资助也是需要通过努力获得的。各高校还应设置各类基金来奖励贫困生,如创新基金、就业基金;同时还应联系爱心企业资助在校生,为新生和毕业生入校离校时发放“生活大礼包”“毕业爱心大礼包”,免费为每个学生提供“感恩餐”等,保证贫困生的经济后勤保障,做到“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读不起书”。

(二)资助育人

各高校应营造贫困生榜样宣传,用贫困生自强不息事迹在学校、学院网站的榜样专区进行展示,激励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强自力的精神,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三)育人成长

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学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成长教育”,多多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包括心理疏导类活动、生涯规划类活动、学业引导类活动、就业创业类活动,从综合素质方面保障贫困生的成长。

(四)成长回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生在读期间通过经济资助、资助育人、育人成长环节的培养后,在获得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的爱心资助后,会更加积极地回报学校和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期间,各高校的校友会提供企业招聘信息、招聘岗位,特别是贫困生更会给母校回馈,在困难之时,母校为贫困生提供帮助,毕业后,贫困生会尽其所能为师弟师妹提供工作机会。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