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2022-10-07 02:48宋孟瑶刘志国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9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大学生

□宋孟瑶 刘志国

作为国家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 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平台,知识管理与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才培养活动与知识的获取、转移、整合和创新密切相关,能够为人才培养模式中各要素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在探讨知识管理与就业能力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大学生知识管理及其就业价值

随着学者们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创新,知识管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校管理、人才培养等工作中。

(一)知识管理

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以文字、图表和公式加以表述的理论知识;隐性知识指思维、能力、洞察力等无法用语言系统表达出来的知识,是一种基于实践与经验的能力。1991 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理论。该模型强调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知识质量的结构,包括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如图1 所示)。

将“SECI”模型运用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锻炼他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整合、应用和创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动态循环上升,让大学生意识到知识管理能力是一种步入社会后有益于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知识本质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就业能力是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与职业相关并融合在个体身心的一种综合能力,高校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锻炼而获得能够得到并完成工作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可以发现,能力提升的本质是知识的整合。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主体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水平决定了对显性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应当是其本身所具备的隐性知识,在隐性知识的参与下,显性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生自身的隐性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三)知识管理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

知识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同的知识转化方式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价值也不尽相同。知识的社会化包括了外部知识向大学生自身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大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由于大学生个体间素质和能力的不同,因此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知识的交流与分享,能将来源、结构、内容不同的知识集成于一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大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促进大学生知识创新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外显化是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有助于大学生把头脑中的知识转化为可用语言表达、可传播的显性知识加以利用,释放隐性知识的活力。就一般情况而言,善于观察、长于交流且感悟能力强的人,往往在就业竞争中也更具优势。知识的融合化即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或社会实践,将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书籍、参考文献等显性知识整合成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内隐化是将融合化的知识进行升华与深化,为大学生今后知识的学习、实践以及工作提供持续的动力,从而使大学生能从实际出发,理性、客观看待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自身就业目标。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就业前的重要教育场所,但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发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普遍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和举措,因此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割裂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联系

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单一,较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知识并没有被结构化地编码,导致大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用语言文字等清晰明确的形式将自身的技能和经验表达出来,限制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外化的水平,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即自身的经验能力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日趋转向集约型增长,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等隐性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是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学长期以课本中的显性理论知识为授课内容,缺乏系统的实践课程指导,没有为学生提供系统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得显性知识未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经验能力的支撑,所以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参与实践后又因缺少理论上的反思,使得实践经验难以提升为自身能力,面对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时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进而导致自身职业规划驱动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增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联系。

(二)人才评价体系不适当,忽视了隐性知识的获取

当前社会对人才评价方式往往过度强调资格认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就业市场对于具备技能优势、不经培训即可上岗的劳动力较为青睐,因其可短期内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弊端是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会更加注重显性化、短期的就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学习,如对资格证书、专业等级考试等直观、可衡量的显性知识投入大量时间而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了众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是一种结果取向的模式,即大多以学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依据,忽视了大学生的日常知识积累,导致大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对于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也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过分注重强调学生表面、规范的显性知识学习的价值取向。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就业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善于喜欢分享且感知能力较强的人,而这些能力通常以自我效能感强、经验能力丰富的形式内隐于个人的心智结构中,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因此,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重视学生隐性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实践。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健全,影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整合

显性知识是基础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根本性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通过群体间的教学活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且植根于个人能力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因此,教师很难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授知识。高校长期以来的培养方式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漠视了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性,最终导致无论教师讲课的信息量有多大、知识点有多细,学生都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此外,融合化是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显性知识之间的融合、转化现象,是显性知识得到充实、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目前高校的多样化培养资源不足,使得显性知识的积累与优化仅发生在所学专业的内部,学生的研究领域被局限在单一学科内,缺少各专业之间的创新性互动和交流分享,从而限制了显性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有效融合。

三、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知识管理策略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要积极进行自我知识管理,从而构建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兼备的知识体系,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重视实践育人,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

高校教师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可借用案例教学法,依托案例中将已有的隐性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可编码的形式展现,学生可以通过领悟案例情境中所包含的逻辑思维方式、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以语言、感想等方式将内隐的知识具体化、文字化,清晰地将自身的技能和经验表达出来,发挥隐性知识在能力转化中的社会价值。实践也是显性知识内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践方面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在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时提前分析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方式要面向市场、连接市场,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就业环境,以干中学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加社会经验,保证大学生能接收到精确的就业信息和得到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从而积极地进行职业规划,提升其职业规划的内在驱动力。

(二)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重视隐性知识的获取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突破过往的以学习性评价方式为主的评价模式,应采用师生互评、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人才评价机会和条件,重视大学生隐性知识的学习。高校还应建立以学历、资格证书为参考,以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同时依托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授课内容进行专业化指导,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引导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以此来获得新观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高校构建多元的人才评价机制,从而减少大学生对短期显性知识的盲目追求,引导他们重视隐性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大学生要夯实自我评价的主观认识基础,可以采用职业性格测试、定期交流等方式,了解自身的就业需求和意向,做好职业规划。

(三)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效整合

隐性知识因常以经验类知识存在,难以具象化,可通过社会交往中的观察、模仿与亲身实践得以获取。高校教师应通过师传徒的方式将隐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同时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层次、属性的分类,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从而优化专业课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研讨交流、小组协作等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促进不同个体之间知识的转化。学科融合多元化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应鼓励多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有效结合各类学科引导学生从总体的角度去分析专业知识的内涵和框架,保证学生知识学习面的广度和专业知识的深度,从而促进显性知识不断组合创新,促进大学生成为各方面素质较高、有就业竞争力的知识型人才。

四、结语

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重视知识管理理论的借鉴应用,尤其要重点关注隐性知识。本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的“SECI”模型,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本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大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大学生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