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经济转型
——自然资源治理服务支撑新自然经济发展

2022-10-08 01:14白斯如王心一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解决方案转型生态

■ 高 兵/邓 锋/程 萍/白斯如/王心一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污染危机的关键历史时期,为避免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气候变化失控和生态崩溃,近两年由联合国环境署、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牵头,先后发布了《自然融资状况——到2030年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融资增加两倍》[1]、《中国迈向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机遇》[2]等报告。相关报告提出,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损失”将成为全球经济的系统风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恢复丧失的自然空间。报告认为,加快社会经济系统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要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加大基于“自然”的投资,打造自然受益型经济,推动实现生态的良好治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1 “自然损失”风险及对我国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自然损失”已成为全球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1.1 “自然损失”是全球面临诸多挑战的核心

由于人类活动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世界已经失去了50%的森林、50%的珊瑚礁、70%的湿地,有20亿公顷土地已经退化,每年还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由于不当使用而逐步丧失功能,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3-6]。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小组的最新调查结果,自1970年以来,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0%,人类行为有可能造成100万个物种的损失。过去10年间,7种农产品(牛、油棕、大豆、可可、橡胶、咖啡和木纤维)的生产活动导致全球森林覆盖率减少了26%。全球3/4的陆地生态环境和2/3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因人类活动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亟需为改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投资[7]。

持续的“自然损失”已引发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世界经济论坛《新自然经济报告》发现,全球超过50%的GDP依赖于自然;同时,投资于自然创造了10万亿美元商业价值,提供了3.95亿个就业岗位。荷兰中央银行最近发布的《自然负债》报告,量化了金融体系对自然的依赖。该报告指出,在所分析的14000亿欧元投资中,有5100亿欧元投资于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的部门,占荷兰金融机构总资产的36%。该报告认为,金融机构在为对生物多样性有重大负面影响的公司提供融资时面临声誉和转型风险[8]。

“自然损失”是当代许多社会挑战的核心,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潜力解决相互关联的危机:物种灭绝的加剧、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和传染病大流行(如新冠肺炎疫情)等。

上述情况证明需要加强可持续行动投资,以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复原力,更好地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水安全、人类健康等社会挑战,并增强对灾害风险的复原力。恢复因人类社会发展而丧失的自然空间,需要全球共同努力。2021年6月,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破坏和污染加剧的三重环境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的全球使命是恢复数十亿公顷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到农田,从高山到深海。生态系统修复意味着预防、制止并逆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开发自然”到“治愈自然”。

1.2 我国经济社会受“自然损失”的影响巨大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其中已知植物物种占全球10%,动物物种占14%[9]。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因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面临严峻考验。据统计,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减少了40%,草原生态系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1/3以上,受威胁脊椎动物物种约占全部物种的21.4%。

随着中产阶层壮大、消费结构转变和城市化推进,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影响和威胁着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愿景,仅降低碳排放和解决气候变化是不够的。加强土地用途变化和污染等问题的应对,也同样重要和紧迫。如果按照传统“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和低效益”)的不可持续模式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将继续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自然损失”和气候变化将有可能突破阈值而失去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商业繁荣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相关风险,据估计,我国GDP总量的65%及国民经济分类体系下2/3的行业因“自然损失”而面临风险。自然生态系统崩溃还会带来与公共卫生、移民、贸易关系、物资供应安全等社会问题相关的风险。若不尽快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加快转型速度,我国约2/3的GDP可能面临“自然损失”带来的威胁[10]。

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自然受益型经济范式转型的方向

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危机,人类社会亟待开辟一条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同繁荣的经济发展道路。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在可持续经济发展中实现自然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实现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范式转型的核心。

2.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经济转型变革的关键组成部分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依靠自然来应对社会挑战,从而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源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全球标准,被定义为“保护、可持续管理、恢复自然或改良生态系统的行动,以应对社会挑战,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利益”。这些社会挑战包括灾害风险、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和水安全,以及人类健康。从长远来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能比标准(非天然)解决方案的成本更低[11]。

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投资是经济转型变革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创造就业机会、保护自然、加速脱碳和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世界上50%以上国家的GDP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农业、食品饮料和建筑业是依赖自然的最大行业,这些行业创造了8万亿美元的总增加值。为了确保人类不会突破行星边界的安全界限,人类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阻碍这种转变的结构性障碍和系统性僵化中,金融是根本性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提供具有高达37%的全球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以减小32吉吨的排放赤字,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对自然的投资还有助于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以及波恩公约的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的未来目标:到2020年恢复1.5亿公顷退化和毁林景观,到2030年恢复3.5亿公顷[12-14]。

2.2 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自然价值融入经济体系之中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资产类别,企业、政府和公民可以投资于这种资产,以实现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将自然视为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障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改善农田和泥炭地来增加碳汇、恢复红树林种群来抵御洪水、保护森林和其他土地进而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等,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大自然支撑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繁荣,但大自然的大部分利益都没有被赋予金融市场价值。从与采购、税收、贸易和监管有关的政府政策,到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投资、风险披露等方面的决策方式,人类必须以深刻的方式将自然的价值融入经济体系之中。在正确和全面地认识自然价值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有效地规避不良经济体系给自然带来的额外伤害,另一方面要促进自然受益型产业发展和绿色金融等多元化资金模式的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投资面临许多问题,如:现有的投资评估工具并不适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投资,因此政府部门、项目开发者、社会投资者很难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和其他项目进行比较。私营部门面临障碍更多,如:现有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缺乏稳定的、可预期的收益,公共部门支持的环境不友好项目造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投资被挤出市场等。

2.3 未来30年全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投资缺口巨大

2020年,全球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上的投资大约为1330亿美元,其中公共部门占86%,约为1150亿美元;私营部门占14%,约为180亿美元。其中,美国和中国在公共部门支出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从全球来看,公共部门投资集中于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圈保护,森林景观、栖息地和绿色廊道恢复等领域,投资总额约为530亿美元;约230亿美元用于农业、林业和渔业;约170亿美元用于水资源保护、土地管理、控制污染和自然资源预算中的其他活动;约110亿美元用于减少污染、废水管理及相关执法行动。总的来看,流入保护大自然的资金总量,远远小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资。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土地退化这三大相互关联的自然生态危机,全球需要加大对“自然”的投资。未来30年,全球对自然界的投资总额需达到8.1万亿美元,按目前水平,将有4.1万亿美元的缺口。据测算,到2030年,全球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投资将增加2倍;到2050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每年需要超过5360亿美元的投资,即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倍,而目前相关投资额仅为1330亿美元(以2018年为基准年)。这就意味着,到2050年,G20国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年度投资需要至少增加140%,即每年需额外增加1650亿美元。非G20国家要增加2350亿美元才能满足《里约热内卢公约》目标,占到全球新增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投资的58%,而这些国家的GDP仅占全球总量的20%[1,15]。

3 我国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型的基础

我国在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范式、技术方法、实践探索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相关政策和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3.1 具有发展自然受益型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从“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已取得了显著进步,提升了对资源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联系的认识,运用技术逻辑、行政逻辑和法理逻辑,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视角,提出了众多富有见解的理论、方法、模型。

3.2 具有发展自然受益型经济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协同推进碳中和及自然受益型经济提供了顶层指导框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基本制度框架,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公园等制度改革落实,回应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相关制度的要求,基本解决了较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与较落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矛盾,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双碳”战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完整的政策体系,每一个行动导向背后都蕴含着系统的政策支撑,已经出台和实施了许多恢复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政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自然保护地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相继建立和不断完善。政策内容方面,从单一的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到自然资源、自然生态、自然容量保护方面的政策并重。政策方法方面,从关注具体点源保护发展,到关注区域保护、系统保护和全过程保护。政策手段方面,从严格追责、严格执法等治标措施发展到治标和治本并重,促进长效机制的建设。

3.3 具有发展自然受益型经济的实践探索与积极成效

在实践探索中秉承系统观念,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强化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核心推进空间治理,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推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等。全面发挥了自然资源与生态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上述重要政策和举措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国生态空间管控越发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全国生态恶化趋势已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得到了整体提升;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25%来自中国,居世界首位。

3.4 具有发展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战略雄心与合作精神

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相互交织的危机,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过去的10年中,气候变化这一议题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但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尚未得到全球应有的重视。我国率先打破两者间的壁垒,加强“双碳”目标与生物多样性目标之间的协同,引领经济创新型发展。

国际舞台上,我国广泛参与了与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东道国,我国在2021年10月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通过了《昆明宣言》。此外,2019年,我国启动了“一带一路 ”国际绿色发展联盟(BRIGC)。2021年11月,我国与140个国家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联合声明,共同承诺在2030年终止并扭转全球毁林与土地退化进程,以保护和恢复地球上的森林。

4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三大社会经济系统

土地(食物)和海洋利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建成生态环境系统、能源资源开采系统是当前我国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三大社会经济系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商业繁荣至关重要。推进三大系统共计15项优先转型项对于实现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在如今纷杂多变的竞争市场,茅台也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在通过对质和量的卓越追求,达到足够的内涵和品质之后,茅台开始了其营销之旅。

4.1 推进土地(食物)和海洋利用系统受益型经济转型

在我国的9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属于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这些行业或是直接从土地、森林或海洋中获取资源,或是依赖于健康的土壤、作物授粉、淡水供应、气候调节及营养物质循环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001—2018年,全球农产品消费增长的22%来自中国[16]。

这一系统要求稳固人与自然共生基础,推进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自然受益型发展。包括六大转型措施:一是生态系统恢复并避免陆地和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推出激励措施,反映出破坏生态系统的真实代价,推动生物多样性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核算主流化,建立自然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核算体系。二是发展稳产高产的生态农业。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退化耕地治理,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三是管护健康高产的海洋。要对已存在或潜在的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治理和恢复,限制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发展科学管控的海洋牧场、深远海绿色养殖等可持续生态渔业。四是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要保护具有高保护价值的森林,推广以可持续的方式建设生产性森林,多元化利用森林资源(非木质林产品),推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五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方式。要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转型,发展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推广替代性蛋白质和植物基食品,使用碳足迹标签、水足迹标签、可持续性认证等产品标签,减少对天然纤维和生物资源的过度消费。六是建立透明、可持续的供应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减少粮食在全链条过程中的浪费;发展农产品直接供应模式并建立农产品透明溯源系统;推动我国的棕榈油、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可持续供应链认证,以减少供应链上下游可能引发的毁林风险。

上述六大转型将助力中国土地(食物)和海洋利用系统的自然受益型发展,借助技术创新和投资推动,到2030年该系统有望创造约5650亿美元的商业价值,新增约3400万个就业岗位。

4.2 推进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受益型经济转型

在我国的9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属于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依赖自然提供的水、空气、土地、建筑原材料、生态空间等资源来维持,同时,该系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极易对自然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系统要求协调城市与自然关系,促进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自然受益型发展。包括五大转型措施:一是创建紧凑型建成环境。通过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更小空间容纳更多人口和基础设施的生态形态,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明确开发利用时序,支持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二是实施自然受益型建成环境规划设计。通过自然影响力分析选择最佳建设区位,综合考虑并尽量消除建筑各部分及其生命周期的自然影响,在设计中融入自然、人居双重理念,推广智能计量为自然受益型规划设计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三是发展自然受益型市政公用设施。要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四是将自然作为基础设施。要做好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与恢复,建设蓝绿灰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五是发展自然受益型交通基础设施。要推动形成与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交通网络,研究“无害化”穿(跨)越生态敏感区技术和标准,使用环保耐久节能型材料以降低全生命周期资源能源消耗,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上述五大转型将助力环境和建成系统自然受益型发展,涌现的新商机有望创造5900亿美元的商业价值,新增3000万个就业机会。

4.3 推进能源和开采系统受益型经济转型

在我国的9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与能源和开采系统密切相关的行业有20个。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增长量的3/4,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高强度开采也加剧了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还带来了进一步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的风险。在努力减少碳排放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新型能源发电设备的部署可能会使动物栖息地被侵占、分割、污染或干扰,这一点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纳入考虑。同时,生产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配套的储电设施可能导致对某些金属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这一系统要求拓宽新兴技术开发格局,促进能源资源开采系统自然受益型发展。包括四大转型措施:一是发展节约和循环型生产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废旧物资再利用和再循环。二是开展自然受益型矿产资源开采。要加快升级现有矿产开采技术,重视矿山升级改造和源头管控,严格对破坏性开采模式和污染性原料的监管,禁止使用可能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化学品。三是打造可持续的材料供应链。要通过采用新型数字技术提高物料流的透明度,从制度入手制定可追溯性标准,用系统化方法追踪产业链上游活动。四是推进自然受益型能源转型。充分考虑清洁能源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转型所需要特种材料和稀土材料的回收利用比例。

上述四大转型将支持我国的能源和开采系统向自然受益型发展。到2030年该系统有望创造超过7400亿美元的商业价值,新增2300万个就业岗位。

上述三个系统15个转型方向涉及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方方面面。包括耕地保护、海洋资源利用、森林保护恢复、城市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国土空间规划等等。通过自然资源的科学治理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以“自然”途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5 在重新认识自然价值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变

自然资源相关工作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高度一致。如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新时代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挑战,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增强人类福祉等。通过自然资源治理的改革创新,提升自然的多重协同价值,提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融资水平,推动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变,为有效履行自然资源管理职能与职责、推进我国引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全球行动做出重要贡献。

5.1 将自然价值融入资源治理与气候变化应对之中

将“自然”价值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保护等不同领域,不断丰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我国的生动实践。将提升自然价值、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协同治理为目标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指南,推动形成高效统筹、上下结合、分类施策、成本有效、公正转型、共同参与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体系。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韧性、恢复力、调节能力和正负反馈机制,构建保护自然、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调互动的治理体系。

5.2 建立完善自然生态资产制度体系

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框架下,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有关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自然”价值相关标准体系,参考国际权威标准与行动指南,因地制宜地构建“自然”价值的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自然”投资相关的估值和核算方法,制定可行的投资“自然”项目评估准则和方法,允许考虑到效益的多重性和收益的长期性及其特殊性,如不应该像传统资产投资那样进行折旧。加强自然与生态系统权利体系化研究,推动形成完整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体系。

5.3 重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核心作用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理念和经验,充分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尺度和等级。借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标准和内涵,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过程的协同与权衡。把握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重点问题,注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于自然的恢复主流化,发展“自然受益”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寻找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加碳汇能力的有效方法。推动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纳入国家战略、融入各行业各部门,创新社会融资方式、扩宽绿色融资渠道、拓展自然融资规模,推动社会经济向自然受益型转变。

5.4 使创新手段保护自然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

提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相关工作的科学性,通过创新使自然资源治理适应精准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的要求。利用科技推动自然受益型经济发展,例如通过遥感卫星及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云计算和可视化等新兴技术加强对大尺度自然与生态的监测和管理。重视全球和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和应用,预测评估不同情境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变化,尽可能降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施的不确定性,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的科学性。通过在区块链上注册生物和仿生知识产权资产记录与自然资产相关的起源、权利和义务,进而追踪和保障自然与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价值。

5.5 加强市场培育与监管服务

将基于自然价值涉及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及其权能纳入登记体系,作为投资“自然”相关项目产权交易流转的基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管理的专业化优势,出台相关政策,培育第三方机构,提供自然生态多重价值核算、损害认定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建立与“披露气候相关风险框架”类似的“自然”投资信息披露框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构建和集成综合的监控系统,对生态和社会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和核实各种收益或损失,将生态系统的状况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并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践进行反馈和调整优化,实现适应性监控管理。

5.6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政策监管机制

利用税收减免、金融风险分担工具、贸易制度等激励工具吸引社会投资“自然”;提高投资“自然”的收益,促进投资“自然”项目的资源整合,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可行性并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可持续行为补贴,提升区域气候调节和生态修复等自然服务效益;从森林碳汇等生态系统中创造稳定、可预测的收入,吸引社会投资;提高可持续农业、林业等“自然”资本的流动性,同时积极利用碳排放权、碳汇交易市场和其他生态产品新兴市场。

猜你喜欢
解决方案转型生态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艾默生自动化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