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CNV-seq在NT增厚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2022-10-10 06:45胡艳平袁静李琴周培程龙凤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穿刺术指征核型

胡艳平,袁静,李琴,周培,程龙凤

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指胎 儿颈后部皮下组织内液体集聚的厚度;孕11~13+6周NT增厚是早期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重要指标。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无法检出5~10 Mb以下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随着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我国专家共识建议对有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或需求的孕妇,在其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可将CNV-seq作为一线的产前诊断方法供其选择[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院)产前诊断中心以NT≥2.5 mm为界值,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CNV-seq技术,探讨其在NT增厚胎儿中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我院孕11~13+6周NT≥2.5 mm的单胎孕妇189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介入产前诊断指征(高龄、血清学异常、超声异常等)分为单纯NT增厚组(119例)和非单纯NT增厚组(70例)。根据NT厚度分为2.5 mm≤NT<3.5 mm组(123例)和NT≥3.5mm组(66例)。孕妇及家属充分知情选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室方法孕16~24周在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21~23 mL,其中16~18 mL羊水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5 mL羊水用于CNV-seq检测。

1.2.1 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原位细胞培养法,常规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制片和G显带、全自动扫描仪扫描、拍照,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参照ISCN(2020)标准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1.2.2 CNV-seq方法患者羊水标本进行离心沉淀,取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提取DNA,构建测序文库并进行质控,通过HiSeq 2000测序平台进行CNV-seq检测。将染色体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到的基因组CNV,参照国际基因组CNV多态性数据库Decipher、UCSC Genome Browser、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Cytogenomic Arrays(ISCA)等以及相关文献评估CNV-seq结果是否有致病性,并附上相关文献。检测报告严格按照2019年中国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1]进行CNV-seq分级,CNV-seq结果有5个等级: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临床意义不明、可能良性及良性。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9例NT增厚的胎儿中染色体核型检出异常31例(检出率16.40%),包括非整倍体24例(12.70%)和结构异常7例(3.70%);CNV-seq检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tions,pCNVs)38例(20.11%),其中非整倍体24例(12.70%),其他pCNVs 14例(7.41%),包括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10例(5.29%)和染色体片段缺失/重复4例(2.12%)。CNVseq在158例染色体核型正常者中额外检出pCNVs 9例(5.70%)。

2.1 染色体核型分析24例非整倍体中21-三体16例、18-三体5例、Turner综合征3例,分别占染色体核型异常的51.61%(16/31)、16.13%(5/31)和9.68%(3/31)。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中46,XX,t(11:15)(q14:q26)dup(11)(q14q25)、46,XY,der(8)、46,XX,?der(15),del(18)、46,XY,del(13)(q14,q34)、46,XY,dup(4)(q27q35)del(4)(p16)各1例,2例46,XX,inv(9)(p12q13)。染色体多态性8例。

2.2 CNV-seq结果分析CNV-seq检出非致病性变异者19例(10.05%),其中临床意义不明者13例(6.88%)、可能良性、良性者各3例。非单纯NT增厚组pCNVs、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率均高于单纯N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pCNV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3.5 mm组pCNVs、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率均高于2.5 mm≤NT<3.5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pCNV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4例其他pCNVs包括10例(5.29%)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4例(2.12%)非综合征致病性片段缺失/重复,见表2。

表1 不同NT增厚类型及程度分组pCNVs分析[例(%)]

表2 14例其他pCNVs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3 讨论

3.1 NT增厚核型分析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NT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当NT增厚合并其他超声异常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NT增厚中染色体异常包括21、18和13三体综合征,以及Turner综合征、三倍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和某些单基因病(如Noonan综合征)[3]。在NT增厚的染色体异常胎儿中,50%为21三体综合征,25%为18或13三体综合征,10%为Turner综合征,5%为三倍体,10%为其他染色体异常[4]。有文献报道NT值位于2.4~3.4 mm、3.5~4.4 mm、4.5~5.4 mm、5.5~6.4 mm及≥6.5 mm时,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12%、33%、46%和58%[5]。研究表明NT≥2.5 mm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为14.63%,其中染色体核型非整倍体发生率13.41%[6],本研究与文献报道相似。非单纯NT增厚组及NT≥3.5 mm组染色体非整倍体风险(约2 1%)分别明显高于单纯N T增厚组和2.5 m m≤N T<3.5 m m组。N T增厚合并其他指征或N T厚度≥3.5 m m时,对于焦虑的孕妇可选择绒毛穿刺术(孕1 1~1 3+6周),早期诊断可降低孕妇终止妊娠带来的伤害。由于绒毛穿刺对技术要求及风险高于羊膜腔穿刺术,本中心尚未开展绒毛穿刺术。本中心一般选择1 8周后进行羊膜腔穿刺术,但针对N T≥3.5 m m或N T增厚合并超声结构异常的孕妇知情选择可在孕1 6周后进行羊膜腔穿刺术。本研究染色体核型检出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病例中3例染色体易位导致染色体重排时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重复,2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C N V-s e q可检出染色体缺失或重复,但无法检出染色体易位或倒位等。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产前机构,针对N T增厚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仍应作为产前诊断的首要检查方法。

3.2 致病性CNV分析随着产前诊断检测技术日益成熟,在NT增厚胎儿中pCNVs逐渐被发现。有研究发现NT≥3.0 mm胎儿pCNVs风险随NT厚度增加而增加[7],pCNVs检出率21.8%~25.9%,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其他pCNVs检出率分别为16.93%~22.0%和3.9~4.91%[7-8]。文献报道对于NT≥3.5 mm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pCNVs检出率为5%~6.8%[9-10]。本研究发现当NT≥2.5 mm时,在染色体核型正常胎儿中额外检出5.63%的pCNVs,与选择NT≥3.0 mm胎儿或NT≥3.5 mm的胎儿研究相比基本相似。目前对NT界值作为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标准不一致,部分机构以NT≥3.0 mm为界值[7-8],部分以NT≥2.5 mm为界值[2,4,6,10]。本研究9例染色体核型正常者中3例NT厚度在2.5~3.0 mm者检出pCNVs,且本研究发现其他pCNVs与NT增厚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这与其他研究一致[8,11],因此笔者推荐当NT≥2.5 mm时,排除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外,也应关注是否具有微缺失/微重复。此外,本研究其他pCNVs与NT增厚合并其他指征亦无相关性,但非单纯NT增厚组检出率(11.43%)高于单纯NT增厚组(5.04%),故认为胎儿NT增厚合并其他指征者是CNV-seq检查的重点对象,以避免漏诊其他的pCNVs,但此结论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3.3 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在NT增厚中最常见的pCNVs微缺失/微重复为22q11.2缺失、22q11.2重复、10q26.12q26.3缺失和12q21q22缺失[9]。22q11.2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表型均存在外显不全且高度可变,且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临床表型[12-13]。22q11.2微缺失综合征主要与先天性心脏病、腭部异常等有关[13],Tbox1转录因子(TBX1)基因缺失是心脏异常主要因素,本研究1例22q11.2微缺失综合征合并胎儿心脏异常的表型,因此,产前发现NT增厚合并心脏病的胎儿在排除非整倍体时,首先考虑是否合并22q11.2微缺失综合征。本研究发现3例合并1q21.1微缺失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的表型存在外显不全且高度可变[14],常见表型为面部畸形、小头畸形和发育迟缓等。16p13.11微缺失/重复区域为神经认知障碍易感区,存在外显不全,部分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5-16]。综上,NT增厚中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表型多数为外显不全或高度可变,即使胎儿与父母携带相同的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也无法通过父母的表型准确判断胎儿出生后是否发病[1]。因此,在NT增厚检出外显不全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胎儿,在超声结构正常且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情况下,主要的难点是产前咨询对其表型的预判,需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胎儿出生后的可能表型,使其知情并选择是否继续妊娠。

综上,随着NT增厚或合并其他介入产前诊断指征,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主要为染色体非整体异常风险增加,但与其他pCNVs无明显相关,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及其他pCNVs检出数量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CNV-seq可避免染色体结构异常及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的漏诊,建议临床采用并积累经验提高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穿刺术指征核型
产前诊断指征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筛查中的作用评估*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
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院2012年剖宫产临床分析和研究
我院近5年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分析
百日草的核形态学研究
张震东前房穿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28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