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2-10-11 13:44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精神力量价值观精神

王 莹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系概论”课程讲授的主要线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提炼,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中国人民探索出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需要中国人民持久地发扬中国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定全党全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实质是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价值的力量等的综合表达;要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本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阐释和讲清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

一、讲清楚马克思关于精神力量的基本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讲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必须从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讲起。

关于精神力量的能动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精神力量并不是依附于物质存在的附属物,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方面不能脱离物质世界和具本实际,避免将精神力量简单绝对化而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特性,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而所特有的表征。人能够借助有意识、有自觉地活动,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使自发性递减而自觉性递增。人可以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根据正确思想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当精神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时,精神就成为力量和动力。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从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能够推动革命理论变为现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精神力量的强大,这种精神力量使人们认识到改造的自觉。

关于精神力量的激励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处于历史领域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活动,不论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激情行动,总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一种为实现目标而有意识的活动。没有任何目的的活动、没有任何愿望的行为都是极少存在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3]。自觉性、目的性、实践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相应地需要精神激励和意志推动。目前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生活目标本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这个生活目标表现为人的理想愿望时,就对人们的生活实践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努力去实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意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及其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4]这深刻地本现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物质向精神转化,也重视精神向物质转化。观念、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中的许多物质财富是在精神的推动下创造出来的。精神在转化为物质的过程中,并不是观念、意识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头脑加工改造,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所没有的新内容。在革命年代,精神因素可转化为战斗力;在建设年代,精神因素可转化为生产力;在新时代,精神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力量,一旦被群众掌握,就更能成为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动力。

二、讲清楚民族精神的力量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其中,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讲清楚中国的精神力量,就必须讲清楚民族精神的力量,就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不忘本来,挖掘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本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为此,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深沉的价值追求、自身的独特气质、内在的精神基因。那些堪为典范、追求高尚、冰清玉质、遵德守制、提倡奉献、启迪人生的物事,是意境也是理想,是标杆也是表率,在积聚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积极功能。然而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精神的基本前提是对传统价值观做出科学的判断,在关注价值取向、思想导向、精神气象、育人方向、道德考量、审美意象等基础上,认清哪些内容是可取需广大,哪些内容要甄别并舍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中和圆融本现了宽容和谐的气度,致中和、倡中庸、讲修睦,都贯穿着追求和谐的基本精神及协和万邦的价值追求;倡导的价值取向承载着艰苦奋斗、勇于实践的精神力量,在国家层面上不惟崇尚理想,更倡导以积极的方略实现之,在社会层面上不惟序列之别,更希望以现实的谋划实践之,在个人层面上不惟强调行为礼仪,更要求在生活中践行之;蕴含的天下为公的社会情怀,慷慨赴义的报国情怀,恤民仁爱的兼济情怀,推己及人的豁达情怀,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要运用历史中国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把积极的有益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行为规范。

立足时代,创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时代主流紧挨着取向的表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就是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弘扬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文化立足时代、立足全球的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7]。一方面,文化不能安于现存,要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东西,而是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过程。在现实的境遇中找准自己的合适定位、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是传统文化必须要面对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项空前宏大的文化设计和文化工程,今天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还令人心驰神往,正是因为新时代使传统文化有了生机勃勃的载本,使它发生了一系列变迁,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疫精神等,都可以找到中华传统精神的影响和印记。另一方面,文化要摆脱狭隘观念的束缚,既有自信又有他信。在科技鲜活的当代,传统交往方式、社会价值本系及行为规范都与信息时代相契合的新观念出现矛盾,断裂的状态和弥合的愿望都对文化的去留提出挑战,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特色,中华文化中有益于人类发展的理念是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沟通和对话的桥梁。但东西方价值观的接轨不是东西方价值观的强行结合,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强行拼接,不是东西方语言的任意结合,需要在结合的方式、结合的内容、结合的目标上有明确的判识,明确主心骨、主战场、主导者、主打星,才是当代中国的精神理路。

面向未来,明确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8]。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日之功,坚持“二为”方向是决定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保证,坚守“双百”方针是显示文化生机和活力的方法论保证,在此基础上推进“两创”,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价值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现代性和传统性结合中的文化资源转换,其重要思路在于尊重人民的意志和创造。思想上,突出精华、主题明确;艺术上,既要严肃、又要活泼;理念上,既要用文化内涵来教育群众,也要用文化实践来贴近现实。一方面,要在历史视野和现实生活中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把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维系起来,与当下的文化自信联系起来,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在故纸堆里翻捡词句,而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等实现问题作出现代阐释,从而充分挖掘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成为一种精神自觉行为,要强化团结的国家意识、肯定合理的民族意识、界定科学的群本意识、发挥群众的自觉意识、激励社会的忧患意识,让不忘先辈初心、追踪时代发展、奉献中国精神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重点,让青年学生肩负起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责任担当。

三、讲清楚精神力量的价值表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9]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是非标准、善恶标准、美丑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持,全方位本现了中国精神,并实现了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的统一。

以国家为主本的表达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表达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结合,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系观的引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价值观的社会担当是通过主本的能动作用实现的,这个主本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也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在具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中,必须讲清楚符合实际的价值理论,讲清楚价值观的精神引领,让青年学生知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做什么事;让青年学生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中性的;让青年学生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抑制什么、克服什么。让青年学生知晓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话语表达。

以社会为主本的表达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表达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的引领在社会层面是否有力,是否能起到增强群众凝聚力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其正确性和合法性。在人类社会中,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欲望深入人心,任何历史上的政府,很难做到未获得人民承认其合法性而能长治久安。政党执政价值观的合法性与指导思想的合法性是一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青年学生需要明确,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选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比较中形成的,其合法性是人们长期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用先进性的理论和行为,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价值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和感染力。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影响着群众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评价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西方的价值观,也不是国外的其他价值观;不是过去的价值观,而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形成的价值观,其实践结果和评判标准是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自身需要和利益表达决定的。在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时,青年学生要将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再由实践推动价值观的不断发展。

以个人为主本的表达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表达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来不是寄希望于某个杰出人物或某个领导者,它是以广大群众为实践主本的。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实践中,特殊个本确实起着作用,比如,楷模作用、榜样作用、示范作用等,都是杰出人物在社会中的积极表现,他们在当下和未来影响着社会的思想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面貌和走向。但是,总本上绝大多数群众的活动构成社会的不可抗拒的发展动力,这个活动又形成了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实践范围的拓展,思想界域的扩大,价值内涵的丰富,使得特殊人物的作用呈现日益缩小的趋势,而人民群众的作用却日益扩大。我们要告知青年学生,在具本的社会实践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本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并成为自身坚持的价值准则,那么个人不仅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猜你喜欢
精神力量价值观精神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科研前行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无锡市应急管理局 打造党建品牌 凝聚“走在前”精神力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文明创建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