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化肥减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

2022-10-13 08:39田玉娇葛颜祥孙永祥
关键词:粮农施用量主观

田玉娇 葛颜祥 李 颖 孙永祥

[内容提要]化肥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有着突出贡献,但在种植过程中过量且长期地施用化肥,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减少化肥施用量、促进科学施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山东省肥城市的调研数据,对被调查粮农的个人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粮农的个人基本特征、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四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粮农化肥减量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粮农化肥减量意愿的影响均正向显著,粮农的个人基本特征是影响粮农化肥减量意愿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使粮农化肥减量的意愿有所提高,从而推动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被誉为农作物的“粮食”,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化肥施用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对提高粮食产量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过量施用化肥,一方面使粮农的种植成本增加,减少了粮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威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如何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围绕化肥减量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研究。一是技术层面。有学者提出了化肥减量的技术途径,包括水肥一体化技术、总量控制和深层机械施肥等[1]。还有的研究了四种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同时分析了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推广策略[2]。二是政策层面。如有些学者研究了化肥减量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十四五”化肥减量目标的政策建议[3]。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减量替代政策对有机肥替代技术模式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4]。三是农户层面。有学者利用粮农偏好讨论粮农生产行为调整的形成机理[5]。也有学者研究了农户对于化肥的施用认知、减施意愿以及影响减施意愿的因素[6],实证分析了农户对过量施肥的风险认知及其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7],对农户化肥减量替代采纳意愿和行为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8]。四是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如学者们研究了社会资本其对化肥减量化施用的影响[9],社会规范如何影响农户的化肥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10],化肥市场的差异性在农户化肥减量使用中的影响[11],以及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规模程度对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12]。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化肥施用的主导者。因此,解决化肥施用过量的问题需要从农户入手,分析其是否愿意减施化肥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户减施化肥。肥城市是传统农业大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种植基地,粮农数量居多。本文利用山东省肥城市270份粮农调查问卷的数据,研究粮农化肥减量的意愿,分析影响粮农化肥减量的因素,以期为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的长期行动提供参考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个体意愿激发其行为,而意愿又受到信念和态度的调节。人们产生实际行为的过程,是由在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的互相结合下而产生的行为意愿所推动,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进行分析。按照计划行为理论,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是由其行为意愿所决定的,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类因素又影响个体的行为意愿。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意愿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共同作用产生个体行为[13]。

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受到其对化肥减量行为的不同态度、周围群体不同程度的规范以及粮农自身对于化肥施用量的控制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粮农化肥减量的意愿越强,其做出化肥减量行为的概率就越大。

行为态度是指对某行为表现出的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的评价程度。粮农对化肥减量行为的评价为正向肯定时会产生积极的态度,评价为负向否定的时候,则会产生消极的态度。粮农对于减量施用化肥的行为能够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个问题的认知程度越深,则其化肥减量意愿越强。因此,本文选择“认为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这个问题来评价粮农进行化肥减量的行为态度。基于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H1:粮农积极的行为态度正向影响其化肥减量意愿。

主观规范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外在压力,一般来自周围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群体和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度。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对于化肥减量政策的制定宣传和实际执行力度会引导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因此,本文以“会考虑施肥技术推广人员化肥减量的建议”这个问题来评价粮农参与化肥减量的主观规范。基于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H2:粮农强烈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其化肥减量意愿。

知觉行为控制指个体通过对自己过去经验和未来预期的判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采纳某行为的判别。粮农化肥减量的知觉行为控制是其对促进或阻碍自己进行化肥减量行为的因素评估,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此行为。因此,本文选择“能解决在化肥减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动了解或学习过科学施肥的知识”这两个方面来评价粮农进行化肥减量的知觉行为控制。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H3:粮农有力的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化肥减量意愿。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1年1-2月研究团队在山东省肥城市进行实地调查所收集的问卷。调查员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镇、样本村以及受访的粮农。为了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得到保证,此次调研的调查员在与粮农进行一对一现场访谈的过程中,详细讲解问卷的题目,能够使受访农户切实理解,并逐一回答问卷中的问题,从而确保粮食种植户的真实想法都能够在调查问卷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反映。此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调查结束后收回296份问卷,经审核剔除了关键变量缺失、存在遗漏或无效数据的问卷,实际有效的问卷为270份,问卷有效率是91.22%。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1.粮农的个人基本特征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见表1),种植粮食的农户年龄普遍较大。粮农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分布在51~60岁、61~70岁这两个年龄段,其中51~60岁的粮农有115人,占有效样本总量的42.6%;61~70岁的粮农有105人,所占比例为38.9%。在接受调查的粮农中,有123人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占比为45.6%,仅有6人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最低。

表1 粮农的个人基本特征

2.粮农的生态价值认知

调查显示(见表2),仍有26.3%的粮农对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完全不了解或不太了解,表明部分粮农意识不到化肥过量施用的危害性,对于化肥减量施用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有55.9%的粮农对政府出台的化肥减量政策文件基本了解或非常了解,但还有近半数的粮农对于化肥减量政策的了解程度浅薄,急需加强对此类相关政策的学习理解。24.4%的粮农认为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环境完全不重要或不太重要;16.7%的粮农对土壤质量完全不关注或不太关注,说明还有部分粮农不在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问题。

表2 粮农的生态价值认知度

3.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

在接受调研的粮农中,34.4%的粮农不愿意参与化肥减量,65.6%的粮农愿意参与化肥减量。若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偿,则有88.1%的粮农愿意参与化肥减量。由此可知,在政府给予一定补偿的前提下,粮农愿意参与化肥减量的人数显著增多。

(三)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该研究借鉴相关文献[14]中选取变量的方法,并结合文献[15]里化肥减量模型量表设计,通过此次实地调研的情况,根据上述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分析,粮农化肥减量意愿的影响因素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3个方面中分别选取作为自变量,以年龄和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表3表明了变量类别、各变量的选取及赋值说明。

表3 变量含义及赋值说明

(四)模型构建

粮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是否自愿适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只有愿意与不愿意两个结果,可以作为一个二分类变量,故在实证分析中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将是否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自愿适量减少化肥施用量作为因变量,把愿意取值为1,不愿意取值为0。通过实地调查交谈和文献研究,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筛选出可能影响粮农化肥减量意愿的因素,分别是认为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会考虑施肥技术推广人员化肥减量的建议、能解决在化肥减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动了解或学习过科学施肥的知识,以年龄和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回收有效问卷数据共270份,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该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p为粮农自愿适量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概率;β0为截距参数;β1,β2,……,β6为回归系数;X1,X2,……,X6是控制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随机扰动项。

四、模型结果与实证分析

根据粮农化肥减量意愿的影响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调研获取的270份粮农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的影响,对此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作为行为态度表征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由此可知,粮农的行为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其化肥减量意愿,本文研究假说H1得到了验证。粮农对于过量施肥所产生的危害认知程度越深,就会越容易增强化肥减量的意愿;粮农意识到减少化肥施用可以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益处,就会更加倾向于进行化肥减量。

将考虑施肥技术推广人员化肥减量的建议作为主观规范表征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这表明粮农的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其化肥减量意愿,本文研究假说H2得到了验证。粮农越容易接受施肥技术推广人员关于化肥减量的建议,其化肥减量的意愿就会越强。

将能解决在化肥减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动了解或学习过科学施肥的知识作为知觉行为控制表征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粮农化肥减量意愿有正向影响。由此可得,粮农的知觉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其化肥减量意愿,本文研究假说H3得到了验证。说明粮农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解决化肥减量过程中问题的能力越强,对学习了解科学施肥知识的主动性越高,科学合理施肥的可能性就越大,愿意进行化肥减量的积极性就越高,越有可能参与化肥减量。

另外,年龄对粮农化肥减量意愿在5%的水平下有显著负向影响。说明粮农年纪越大,对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及减少化肥施用量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水平就越低。因此粮农对化肥减量的接受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其化肥减量的意愿低。文化程度对粮农化肥减量意愿在5%的水平下有显著正向影响。所以,粮农的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理解化肥减量对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人体健康的好处,进而会更加注意粮田的土壤情况,因此粮农更倾向于进行化肥减量,即化肥减量的意愿更强。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研究利用山东省肥城市实地调研270户农户获得的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粮农化肥减量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3点:

(1)在政府给予一定补偿的前提下,有88.1%的粮农愿意参与化肥减量。

(2)粮农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其化肥减量意愿呈正向影响。

(3)粮农的个人基本特征也与其化肥减量意愿呈显著相关。文化程度对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对粮农的化肥减量意愿呈显著的负向影响。

(二)政策启示

综上,为提高粮农化肥减量意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对粮农有关化肥减量知识的教育。化肥减量技术的推广会受到粮农专业素质过低的影响。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科技下乡的方式,加强对粮农科学配比施肥的知识教育,提升粮农学习粮食种植相关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改变粮农过去依据种植经验盲目、过量的施肥方式。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广播、微信、电视、微博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宣传。

(2)加强对粮农科学合理施肥工作的技术培训。定期培训粮农学习科学施肥的相关技术,可以在乡镇和村庄中设立推广科学施肥技术的服务站,站内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向粮农进行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工作。与高校和研究院积极开展合作,邀请技术骨干和专家教授走进乡村,帮助粮农学习科学施肥知识,并将知识正确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

(3)建立健全有关化肥减量的补偿制度和政策。政府不仅要推进相关惠农政策的制定出台,还要积极落实政策的实施,以此来促进农户进行化肥减量。并且政府可以对愿意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适度减少施肥量的粮农给予一定的现金补偿或其他形式的补偿,让更多的粮农完全自愿地进行化肥减量。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并健全的农业补贴制度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使粮农的行为要向围绕化肥减量的环境友好行为改变。

猜你喜欢
粮农施用量主观
粮农致富是农业的要害问题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春大豆施钼条件下最适氮磷肥施用量研究
中国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探析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基层粮农的期盼
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长期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三料磷不同施用量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