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空心化整治及满意度
——以鲁东南丘陵区2镇11村为例

2022-10-13 08:39胡汐莹申天琳高明秀
关键词:空心化宅基地空心

胡汐莹 申天琳 高明秀

[内容提要]调查分析“空心化”村庄整治状况、问题及其形成机制,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该文抽取鲁东南丘陵区的诸城市2个镇11个村,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法调查“空心村”整治现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农户满意度,采用逻辑框架法分析空心化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被调查村庄均开展过土地整治,但针对空心化的整治内容少;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生态和环境卫生破坏、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较低等问题,宅基地闲置率10.0%、房屋闲置率15.0%,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0元/人)低于诸城市(20089元/人)和山东省平均水平(16297元/人);受访者认为整治项目在建设内容丰富性(27.0%)、管理规范性(27.0%)、资金充裕性(20.0%)和补偿合理性(19.0%)等方面有较大改善空间。(2)村庄空心化特征显著,主要表现为空间、住宅、人口、人才和产业空心五个方面,“五个空心”互相关联和影响,以人口空心为核心、人才和产业空心为根源、空间空心和住宅空心为表象;在村庄空心化形成过程中,生活、发展、便利、趋利和效益“五个引力”及环境、收入、卫生、成本和资金“五个阻力”共同起作用。(3)受调查者对整治项目整体满意度为88.6%,总体较满意,对农田设施满意度普遍较高(76.2%~88.3%),对空心化整治满意度较低(7.5%~19.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整治满意程度受多因素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对土地整治了解程度>集中搬迁住楼期望值>承包地数量=文化程度>粮田收入>家庭常住人口。(4)多数受调查者对空心村整治心存较大期望,希望通过整治拓宽增收途径(100.0%)、空置宅基地和房屋利用(68.9%)、获得补偿(84.3%)、村容村貌改善(53.7%)、基础设施提升(39.7%)、改变农业经营方式(75.0%)及技术培训(91.7%)。建议强化空心村整治与乡村振兴目标的结合,丰富整治内容、强化整治与产业结合、增设技术培训内容,提高整治资金投入、加强整治政策宣传、凝聚合力,推动空心村整治深入发展。

空心村是全球各国社会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1-2],但过度空心化会引起乡村凋敝、城乡失衡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备受瞩目[3]。尽管国外没有“空心村”一词的准确定义,专门针对空心村的研究也较少,但不乏事实上的空心村整治研究和实践。20世纪初,英国学者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运动,以平衡城乡发展问题[4],德国较早发起城乡等值化运动[5],法国则倡导可持续发展村庄规划[6],美国建立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促进农村地区发展[7]。在亚洲,日本开展“农村整备”[8]、韩国开展“新村运动”解决乡村衰落问题[9],印度也推行了“乡村综合开发运动”。各国的行动都不同程度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了乡村条件,推动了农村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逐步产生并引起各界关注,学术界结合各地实践在空心村的定义内涵[10-11]、成因及解决对策[12]、治理与规划[13-15]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并取得系列成果。姜绍静等[11]认为空心村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空心村不仅是表层意义上的空间形态,而且是不同因素空乏的综合状态。刘彦随等[13,16,21]跟踪研究了农村空心化的发展演变及整治现状并提出整治对策。黎孔清等[17]认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土地整治的核心。赵明月等[14]划分城乡一体型、中心社区型和就地改良型3种模式,提出通过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宅基地流转制度等推进空心村综合整治。徐雯等[18]认为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是提升整治绩效的有效途径。王介勇等[19]发现农户对空心村整治的意愿选择与家庭子女情况、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和居住区位等显著相关。刘建生等[20]提出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可有效诠释并指导空心村整治实践。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空心村现象及其治理的研究均取得一系列成果并推动了实践,但从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地貌类型区空心村整治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深入调查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该文旨在以鲁东南丘陵区的山东省诸城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法,调查丘陵区“空心化”村庄整治现状,分析“空心化”形成机制、农户满意度及其深度整治意愿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为促进土地综合整治科学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服务。

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地理坐标35°42′23″~36°21′05″N,119°0′19″~119°43′56″E。诸城市总面积2183km2,其中山地657.083 km2,占总面积的30.1%,丘陵493.358 km2,占22.6%,平原704.02 km2,占32.25%,洼地、水面328.5 km2,占15.05%。全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起伏较大的低山丘陵,间有谷状盆地,中部向北为波状平原,边缘有低山缓丘分布。桃林镇和林家村镇位于诸城东南部,境内山地、丘岭、平原各占约三分之一。诸城是山东半岛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9年诸城市辖13个镇街,地区生产总值636.8亿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诸城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社区,开展过拆村建居、合村并居等农村改革和村庄治理,但这些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或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桃林镇和林家村镇所在的丘陵区则较少涉及。近年来,土地整治工程逐渐在这些区域布局开展。

(二)数据来源

调查时,通过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诸城市桃林、林家村镇2个镇开展过或正进行土地整治(主要是农用地整治)的11个村(半边井子、双庙、高家庄子、南丁家、白家、潘池河、曹家庄子、黄家庄子、董家庄、东桃园、西桃园),每个村随机选择6个农户,采取填写问卷或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66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为90.9%。村庄土地、经济、人口等数据参考乡镇统计数据进行校核,村庄面积、闲置数据通过遥感处理结合实地调研校核获得。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1)受访农户基本特征,其中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身份,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概况、农业生产现状以及居住条件与环境;(2)受调村庄土地整治与村庄状况,包括土地整治、流转和乡村发展,其中土地整治包括整治类型、内容、面积、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土地流转包括土地租赁经营,乡村发展包括农户培训、集体经济及问题改进;(3)农户满意度与意愿,包括对村庄整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利用、乡村发展与振兴等的评价和意见建议等。

受访农户基本特征、受访村庄土地整治现状特征、村庄空心化特征、农户土地整治满意度等,运用EXCEL、SPSS软件,采用经典统计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结合调查记录进行分析。

(二)Logistic回归分析

该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0,1],其导数表达式为:y(z)=y(z)(1-y(z))

该文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设P为成功的概率,可得:logit(p)1n(p/(1-p))

设有k个因素x1,x2,…,xk影响y的取值,则称:

其中β0、β1、β2为模型参数。

村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赋值如表1。建立回归方程并检验,模型的卡方值为91.231,自由度为68,显著性为0.032,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模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和Snell为0.793,较接近1,表明该模型较有价值。对各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2。各变量容差均大于0.8,且各项VIF值均小于2,说明变量之间不具有共线性,即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

表1 村民满意度影响因素赋值表

表2 各变量共线性检验表

(三)逻辑分析法

村庄空心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间关系等,在统计分析基础上采用逻辑分析法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受调查村庄土地整治现状与特征

1.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受访农户基本特征统计如表3。

表3 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受访者男多(71.7%)女少(28.3%),年龄偏大,50岁以上占53.3%;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或中专)为主(占70%)、专科及以上仅占11.7%。受访农户平均家庭人口为4人,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同住(73.3%)。家庭年人均收入350~48000元,差距较大,年均收入在5000~20000元占比最多(80%)。第一收入来源以传统生产方式(含种植、养殖)为主(63.3%),30%的农户以打工为第一收入来源(含本村、本县和县外打工);51.7%的受访农户认为衣食住行占家庭主要支出的第一位。户均承包耕地3.15hm2、林地0.58hm2、水面0.81 hm2;承包地分布较分散,平均每户8块地。粮食生产收支勉强平衡,年生产成本较高,40%达15000元/hm2以上;年收入平均14417.25元/hm2,最低仅为3000元/hm2。家庭房屋以平房为主(96.7%),平均宅基地面积为180m2,平均房屋面积为79m2。

2.土地整治现状与问题

受调查村庄土地整治情况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受访农户对土地整治效果、生产条件改善、村庄建设及环境影响和存在问题的反映

11个受访村均进行过或正在进行土地整治,主要是农用地整治,并硬化了部分村内道路,方便了农户农业生产。由图2可见,超过半数的村民认可土地整治带来了增加耕地、增产增收、村容村貌改善(a)和生产条件改善(b)等好处,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和水利设备完善等获得村民的一致认可,大部分村民对村庄整体环境的改善比较满意(c)。村民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在建设内容、投入资金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空间(d)。27.0%认为项目建设内容不丰富、不合理,土地整治多集中于农田设施,涉及住宅区域及基础建设较少;27.0%认为村管理不规范,对“一户多宅”等政策推行监管力度不够;20.0%认为资金投入不足;19.0%认为拆迁补偿不合理。

综合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村庄仍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生态和环境卫生破坏、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较低等问题。人均宅基地75~600m2,平均180m2,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宅基地闲置率平均10.0%,双庙村最高达15.6%;房屋闲置率平均15.0%,最高的半边井子村达20.4%;多数被调查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0元/人)低于诸城市(20089元/人)和山东省平均水平(16297元/人)。

(二)村庄空心化特征与形成机制

1.受调查村庄空心化特征

受调查村庄均不同程度存在空心化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住宅、人口、人才和产业5个方面。

(1)空间空心化 村庄空间形态表现为外扩内空。住宅从中心向外围不断扩展,房屋间距大、新旧建筑混杂,住房崭新程度与质量随距村庄地理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增,中心多为老旧房屋,部分破败无人修缮,倒塌后形成闲置空间。一些村内专门修建的文娱场所利用率低且后期修缮不到位,也呈空置状态。

(2)住宅空心化 宅基地和住宅空置严重。住宅以平房为主,人口少、宅基地面积大,人均多、利用率低,宅基地、房屋闲置率高。人去宅空的闲置不用老宅院往往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还存在坍塌风险。

(3)人口空心化 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常住人口以老人和妇女为主。65.6%的年轻村民外出打工,70%以上的子女进城读书,候鸟式流动。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在城镇买房居住,仅重要节日回村。留守人口中,15~45岁青壮年占46.7%,半边井子村最低仅2.27%;男性占46.7%,董家庄最低仅28.6%。

(4)人才空心化 高学历、高文化素质人才紧缺。村内常住人口总体知识水平较低。具有本、专科学历者仅占1.7%和10.0%,且均为村内干部和退休返乡人员,其余村民大多为初高中及以下文化。

(5)产业空心化 各村种植业占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5%-85%,农田细碎、经营分散,缺乏农产品深加工等延伸产业链;原生产业缺乏优势,也缺乏新生特色产业,致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常出现滞销。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种植业生产经营所需农资需要到城镇购买。

上述“五个空心”同时存在,并互相关联和影响,以人口空心为核心、人才和产业空心为根源、空间空心和住宅空心为表象。

2.村庄空心化形成机制

分析村庄空心化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五个引力”和“五个阻力”(图2)。

图2 空心村成因示意图

(1)生活引力和环境阻力 城镇远较农村特别是山地丘陵区村庄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村人口产生巨大吸引力,村庄落后的环境形成人们留在农村的阻力,在其共同作用下,农村人口购房、租房、投亲等形式持续流向城镇,形成人口空心。

(2)发展引力和收入阻力 城镇的工作选择机会、发展空间形成对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的发展引力、农村生产经营收入微薄形成留村的阻力,有升学、打工、经营能力的人才流入城镇,村内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有头脑的人才缺失,形成人才空心。

(3)便利引力和卫生阻力 城镇整洁的市容和出行、娱乐、医疗等形成便利引力,农村脏乱的卫生形成留下居住的阻力,使得住宅空置,形成住宅空心。高家庄子、曹家庄子等村超过55%的村民反映,公共服务文体娱乐条件差,道路维修周期长,缺少照明、公厕等基础设施。

(4)趋利引力和成本阻力 村内道路狭窄设施落后、村外交通相对便利,加上原址重建牵扯到繁琐的邻里协调等较大的经济、感情成本,留村村民为图便利,选择村庄外围新建房;加之宅基地退出机制不活,对人均房屋面积也缺乏限定,闲置宅基地收回力度不足,使得村内空闲地日益增多,形成空间空心。虽然93.5%的村民认为空闲宅基地应有偿使用,但仅46.4%愿意有偿退还自家空闲宅基地。

(5)效益引力和资金阻力 城镇经营远比农业经营高得多的效益形成巨大引力,多数村集体缺乏收入,短缺的资金也成为农业经营开展的阻力。在人口、人才空心作用叠加,根基薄弱的村庄失去特色产业发展的条件,形成产业空心。

(三)农户对整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1.农户对整治满意度

受访村民对土地整治满意度统计结果如图3。受调查者对整治项目整体的满意度66.7%~100.0%,平均88.6%,总体呈较满意水平;在整治内容方面,对农田设施满意度普遍较高,达76.2%~88.3%,对村庄空心整治满意度相对较低,仅为7.5%~19.1%。

图3 各村对土地整治满意度

2.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

在进行回归之前设置哑变量,显著性水平选择0.05,结果如表4。可见,农户自身因素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受访者文化程度上升一个档次,对空心村整治工作满意度是原来的1.374倍;对土地整治了解程度增加1个单位,满意度是原来的4.391倍,说明对土地整治项目的了解程度越高,对空心村整治工作越满意;对农村集中搬迁住楼每增加1个单位期望值,满意度是原来的1.531倍,说明集中搬迁住楼期望值越高,对整治满意度也就越高。农户家庭因素对满意度也有明显影响,粮田收入越高,满意度越高,即每增加1元,对整治工作满意度是原来的1.135倍;承包地数量越多,满意度也就越高(1.374倍);家庭常住人口每增加1人,对空心村整治工作满意度反而降低为之前的0.736倍。

表4 村民满意度影响因素逻辑回归表

综上可见,影响空心村整治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粮田收入、家庭常住人口、承包地数量、对土地整治了解程度、集中搬迁住楼期望值。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对土地整治的了解程度,随着村民对土地整治项目了解的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将会变得更顺畅;影响较小的因素为家庭常住人口,由于村集体共同进行整治,导致这一变量对土地整治满意度影响较小。

(三)土地整治及空心村整治意愿

农户对土地综合整治及其助推乡村振兴的意愿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受调查者对空心村整治心存较大期望,希望空心村整治可以带来村庄全面改观并带动个人加快发展。所有受访者都希望拓宽增收途径,91.7%希望得到技术培训,75.0%认为应改变农业经营方式;84.3%极为关心整治补偿标准合理性,68.9%期望空置宅基地和住房有更好的利用方式;53.7%期待改善村容村貌,建立垃圾回收站;39.7%期望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村民希望借助村庄整治,加强民风管理,同时改善医疗、养老、文化活动等场所和设施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法,调查分析了山东省诸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现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样本农户满意度,采用逻辑框架法分析了空心村问题形成机制,得到以下结果。

(1)被调查村庄均开展过土地整治,但针对空心化的整治内容少;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生态和环境卫生破坏、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较低等问题,宅基地闲置率10.0%、房屋闲置率15.0%,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0元/人)低于诸城市(20089元/人)和山东省平均水平(16297元/人);受访者认为整治项目在建设内容丰富性(27.0%)、管理规范性(27.0%)、资金充裕性(20.0%)和补偿合理性(19.0%)等方面有较大改善空间。(2)村庄空心化特征显著,主要表现为空间、住宅、人口、人才和产业空心五个方面,“五个空心”互相关联和影响,以人口空心为核心、人才和产业空心为根源、空间空心和住宅空心为表象;在村庄空心化形成过程中,生活、发展、便利、趋利和效益“五个引力”及环境、收入、卫生、成本和资金“五个阻力”共同起作用。(3)受调查者对整治项目整体满意度为88.6%,总体较满意,对农田设施满意度普遍较高(76.2%~88.3%),对空心化整治满意度较低(7.5%~19.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整治满意程度受多因素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对土地整治了解程度>集中搬迁住楼期望值>承包地数量=文化程度>粮田收入>家庭常住人口。(4)多数受调查者对空心村整治心存较大期望,希望通过整治拓宽增收途径(100.0%)、空置宅基地和房屋利用(68.9%)、获得补偿(84.3%)、村容村貌改善(53.7%)、基础设施提升(39.7%)、改变农业经营方式(75.0%)及技术培训(91.7%)。

(二)建议

基于空心村现状特征、问题及成因,为全面解决人口、人才、空间、住宅、产业空心问题,增强农村吸引力、减缓留村阻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整治内容,强化产业结合

结合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农用地科学安全利用,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将农用地与村庄整治统筹考虑,丰富整治内容,将村容村貌、宅基地和闲置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整治纳入统一规划,将土地、农田条件等工程整治与宅基地治理政策措施相结合。真正做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空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改善人居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调查村庄整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拓宽增收途径”,因此空心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突出“产业兴旺”,不能“就地论地”,要将整治工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如桃林镇可以推动绿茶种植产业化、品牌化,林家村镇可以将竹山森林生态谷田园综合体为龙头带动闲置资源利用。充分发挥桃林镇龙山文化遗址和林家村镇“三山四水”等自然资源的带动力,建立健全产业开发激励体制,鼓励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将闲置住宅转建民宿进入旅游服务产业也能够提高空置宅基地和房屋的利用率。

2.增设技术培训,提高资金投入

根据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充分肯定农民主体地位,将改善条件与提高技能相结合,把培训提高整治区农民高效利用土地和资源发展农村的技术能力纳入工作范围,培养有技术懂文化的新型农民作为村庄人力资本,切实做到将整治好的土地和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利用,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实现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充分考虑农用地条件改善、质量提升和宅基地退出补偿、空置住宅转换用途的资金需求,借助多种融资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在进行空心化整治中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进行资金分配并提高对资金流向的监管,妥善解决农户较为关心的补偿问题,提高空心村整治的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空心化宅基地空心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地球是空心的吗?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空心人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空心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