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治疗颈淋巴结核的经验及效果观察

2022-10-14 09:31汪涛王鹏代亮徐必成程吕欢
江西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功能性炎性

汪涛,王鹏,代亮,徐必成,程吕欢

(江西省胸科医院,南昌 330008)

颈淋巴结核是一种常见的特异性肺外结核性疾病,多发于女性,颈淋巴结核临床表现一般为颈部肿块,早期症状较难鉴别,而疾病发展至中晚期,窦道的形成使得疾病经久不愈,常规的内科治疗较易复发[1-3],因此,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进行病灶清除处理,其中以颈淋巴结清扫术为最佳治疗手段,但传统手术注重于清扫效果而忽视了保护性,而功能性颈淋巴结核手术在不减弱清扫效果的同时,对患者的颈丛功能也有所保留。本次研究旨在研究外科手术治疗颈淋巴结核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我院收入治疗的颈淋巴结核患者,按标准区分选取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观察至颈部有肿块,经CT、MRI 检查、ESR 检查、PPD 试验及活检或穿刺试验确诊为颈淋巴结[4]。(2)3 个月传统内科2HRZE/4HR 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3)皮肤局部有触痛及红肿现象,有窦道或波动形成,查体可有淋巴结肿大触及。(4)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融合淋巴结有窦道、脓肿产生,结构失去正常,淋巴结多个肿大。(5)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2)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症患者。(3)耐多药结核患者。(4)同时存在两侧颈部淋巴肿大的患者。(5)合并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6)术后需要进行皮瓣移植的患者。最终纳入患者118 例。按奇偶分类法分为功能性组(n=59),常规组(n=59)。功能性组患者年龄15~61 岁,平均39.52±9.28 岁;男21 例,女38 例;病变直径2~9 cm,平均(5.11±1.83)cm;病变部位:右侧35 例,左侧24 例;ESR 检查:平均(15.97±6.01)mm/h;PPD试验:阴性9 例,阳性18 例,强阳性32 例。常规组患者年龄18~62 岁,平均(41.11±8.79)岁;男19例,女40 例;病变直径1~9 cm,平均(5.21±1.52)cm;病变部位:右侧33 例,左侧26 例;ESR 检查:平均(15.78±6.12)mm/h;PPD 试验:阴性7 例,阳性23 例,强阳性29 例。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

1.2 方法 功能性组采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引导下,作弧形切口于患侧下颌骨角外缘与胸骨上窝处中间,对窦道及缺损进行切除,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对皮瓣进行剥离后对颈外静脉进行结扎,牵拉胸锁乳突肌使结扎颈外静脉暴露,将颈外静脉作切断处理,对颈前各区淋巴组织清扫,对肩胛舌骨肌行切断处理,使颈动脉鞘分开,对颈部静、动脉及各类迷走神经进行保留;对颈后各区淋巴组织进行清扫,对副神经及颈横动脉进行保留。术后进行创面清洁,放置引流管并行Ⅰ期缝合。常规组采用常规颈淋巴结核清扫手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引导下,作梭形切口或作沿皮肤褶皱作局部切口,对窦道及缺损进行切除,将脓腔内的脓液析出,干酪样坏死物运用刮匙除去,对周围肿大淋巴结作清除处理。术后进行创面清洁,放置引流管,选用合适肌瓣将残腔闭合,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行为期15 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1.3.1 围手术期指标 主要对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时间、淋巴结核阳性率、切口Ⅰ期愈合率及住院时间进行评价观察。

1.3.2 炎性因子及红细胞沉降率(ESR)IL-6 及CRP 检测运用ELISA 法进行相关检测,相关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ESR 检测采用ESR-30 全自动动态血沉仪(上海迅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分析。测定时间为手术前及手术后2 w。

1.3.3 随访期间指标(1)术后复发:随访期间原发部位出现淋巴结破溃、化脓等现象,淋巴结增大,切口感染等发生时间超过3 个月[5]。(2)颈肩部功能障碍:表现为抬肩无力、肩部下坠等副神经损伤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 与常规组比较,功能性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炎性因子及ERS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者ESR检测值及IL-6、CRP 检测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R 检测值及IL-6、CRP检测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但功能性组治疗后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炎性因子及ERS 水平比较()

表2 炎性因子及ERS 水平比较()

2.3 随访期间指标 随访期间内两组患者颈肩功能障碍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功能性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随访期间指标比较[n(%)]

3 讨论

颈部淋巴结是一种慢性感染疾病,大多为颈部淋巴结受到经龋齿或扁桃体的分歧杆菌入侵而导致,少数由支气管或肺部结核病变继发[6]。而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建设并无投入过多精力,体育锻炼的缺乏及饮食结构的不健康使得现代年轻人的自身免疫力不断下降,颈部淋巴结的发生愈发早龄化。而由于此病为慢性疾病,晚期溃后久不愈合,而过早的发生此类疾病将会给患者带来及大的不便,且由于淋巴的特殊性,处理不当易引发各类器官病变。

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案丰富,内科保守治疗常应用抗结核药物,穿刺抽脓或是切开引流出现脓肿、液化的淋巴结,进行抗结核类药物注入,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适当给予中药调理[7]。但疗效不确切,复发率较高,且由于西药的特殊性,长时间的治疗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此时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仍有相关文献表明外科手术治疗的复发率较高。吴常青[8]等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颈淋巴结核治疗效果与病变清除效果关联明显,而病灶越大,清除难度也就越大,而邵琤[9]等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术中淋巴清扫质量为颈淋巴结核的复发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颈淋巴结的各式外科手术中,颈淋巴结清扫术为其中效果较佳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传统清扫手术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灶,忽视了患者颈丛的神经功能;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清除病灶的同时,还尽可能的保留了患者的血管、肌肉及神经,对患者影响较小,相较于前者,其手术开展难度虽然较高,但胜在复发率低。近年来,在颈淋巴结核的治疗中应用较广[10-13]。而本次研究表明,应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核清扫术,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较好,炎性因子及血细胞沉降水平更低,术后复发率低,且副神经损伤低。进一步表明了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外科手术治疗中运用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炎性因子及血细胞沉降率刺激作用较小,副作用低,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表现良好,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缩短,减少患者经济压力,患者术后预后能力佳,方法表现良好。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功能性炎性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