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SPOC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以青岛城市学院综合英语类课程为例

2022-10-14 05:55张晓东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学模式模型

张晓东

(青岛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6)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求高校课程突出育人性、现代性、综合性、选择性、时代性、协同性,尊重差异性。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发展突破了资源的限制,有效促进了混合式教学、分层教学、精准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有效地延伸了传统课堂教学。青岛城市学院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基础条件等现实情况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综合英语类课程,贯穿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共七个学期。综合英语类课程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语言技能,巩固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使学生水平达到普通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和人文道德素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和新文科建设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要求,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浪潮,结合本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层次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特点,研究者在ARCS学习动机理论模型的指导下,以SPOC线上教学平台为有效途径,以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为重要支撑,开展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总结出符合本校实际,并可应用推广的综合英语类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文献回顾

(一)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理论内涵和教学应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是对人类动机、成就和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先驱。他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指出个体对任务成功的可能性的期待越大,从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高,完成任务的动机也就越强烈。期望价值理论促进了动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动机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约翰·M.凯勒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ARCS模型,用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四个基本要素解释了动机的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该模型被广泛运用于传统教学课程以及线上教学实践,基于ARCS模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将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匹配起来,刺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获得更高的学习满足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图1所示,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行为的基础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使用新奇事物、提出问题或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等手段引起学习者注意,使其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产生兴趣。同时,教师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教学设计,如变换媒体形式、变换教学活动等来维持学习者的注意。与学习者自身相关的事物,更容易引发学习者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认知习惯,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建立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获取和学习情境相关的新知识。教师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学习者进行积极正面的肯定,能够增强学习者课堂学习信心。当学习结果与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和需求相符时,学习者便能获得满足感。学习满足感使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产生新的兴趣,将会自动匹配新的学习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更大的信心,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高的满足感。在第一重学习循环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将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与教学目标建立联系,设计比较容易的学习任务,帮助学习者建立初步的自信,使学习者获得初步满足。在第二重学习循环中,教师将设计难度更高的问题,学习者除了获取新的知识外,还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正确经验,从而大大提升学习满足感并主动设定新的学习目标,最终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图1 ARCS学习动机理论模型示意图

ARCS模型在提出之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因此可以深入地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系统指导。ARCS模型分析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生成机制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得到了众多教学设计者和教学实践研究者的关注。1988年,Keller教授与日本学者Suzuki合作,将ARCS模型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研究,开创了将ARCS模型应用于教学研究的先河。1999年Keller教授又与学者Visser合作,进一步论证了ARCS模型的有效性。Keller教授还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将ARCS模型应用于游戏设计和护理学中[1]。此后,多个国家的学者将ARCS应用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基于计算机模块的制造工程课程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我国学者将ARCS模型应用于微课设计[2]、游戏化教学[3]、远程教育[4]、跨文化应用[5]等领域,充分论证了ARCS指导教学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国内学者早期对ARCS模型的研究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四个要素之间的内在互动和影响机制。后来学者逐渐将ARCS模型应用于教学实践或对比教学,用来评估和总结教学过程中提升学习者注意力和参与度的有效方法。随着现代互联网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国内研究者和教育者将ARCS模型与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结构式教学、MOOC、SPOC等教育模式相互融合,或将ARCS模型应用于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开发、特殊教育领域。如杨开城等从学习材料、学习辅助性支持、学习工具性支持、学习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ARCS模型,总结出了40多条指导性意见,并以此为理论框架,设计实现了“数据结构”课程在线学习系统[6]。李卢一等利用ARCS模型优化创客项目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继续投入的内生动力,提升学习注意力、学习关联度、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满意度[7]。吴亮等在教学设计中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和ARCS理论,构建实施基于ARCS模型的在线开放课程,证明了ARCS模型在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8]。

(二)SPOC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早期的开放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包括OCW(Open Course Ware Project,麻省理工开放课件项目)、开放课程联盟等。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创建于2008年,2011年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丰富了人们对大学使命和精神的认知,革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终身教育和教育合作。然而,随着MOOC平台上线课程和学习者人数的激增,研究者逐渐发现了MOOC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第一,MOOC对申请加入的学习者不设置条件限制,学习者基础不同会减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并对部分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其次,MOOC没有规模限制,学习者数量庞大,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第三,关于在线教育的众多研究结果和调查报告显示,MOOC存在退课率高、学分认证体系不完善、参与度低等问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OOC Lab的课程主任阿曼德·福克斯(Armando Fox)和戴维·帕特森(David Patterson)首 次 提 出 了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把SPOC界定为“慕课的校本化实践”。祝智庭等将SPOC译为“私播课”,指只对小规模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的课程[9]。SPOC和MOOC的区别主要在于在线课程的开放程度和开放规模。相对于MOOC的Massive和Open,SPOC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注册条件(Small),仅对在校学生或满足某些预设条件的学习者开放(Private),更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个性化。

国内许多高校将SPOC应用于通识基础课、思政教育课、自主实习课、专业理论课并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教学模式改革和成绩评定体系实践。如黎茶林将SPOC模式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进行了实证调查[10],郝伟可基于SPOC设计并实践了普通高校武术翻转课堂[11]。SPOC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显著地提高了各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课堂参与方式、多样成绩评定体系、学习成效反馈系统等多个维度为高校授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一体化教学理论最早起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一体化学习必须匹配个性化学习目标,通过教育技术,向学习者传授技能。一体化教学形式以模块化为主,是教学技术和学习任务的结合,是基于网络学习发展起来的多元化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结合体。

在国内,一体化教学模式最早被应用于职业教育,目的是使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有机结合。新时代的一体化教学主要体现为网络学习、MOOC学习和混合式教学。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一体化教学也被逐渐运用到中小学学科教育、高职体育课程、高职英语、德育教育和商务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是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优化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如朱全飞等提出通过理顺课程体系,搭建科学化、智能化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优化高职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5]。另一方面是从特定角度入手,探索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王海霞让学习者在通读过程中熟悉课文、掌握课文,通过通读+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并将其作为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方式[13]。

二、ARCS指导下的综合英语SPOC教学设计

(一)教师角色定位

如图2所示,与传统教学类似,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外进行备课和答疑两项活动,同时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是学情分析者,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精细分析,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是资源构建者,教师选择优秀、适合学习者学情的网络教学资源或录制微课视频,构建SPOC线上教学资源体系;教师是活动设计者,在ARCS动机模型的指导下,教师设计和学习者注意力相匹配的课堂活动和授课环节,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为线下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答疑过程中,教师将进行更大的角色转换,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为学习者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习者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知识推送者和解题引导者。在课堂内,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操纵者,是教学进程和活动时间的平衡者,是学生表现和课程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者。

图2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

(二)教学环节

如图3所示,一体化教学环节包括感知输入、目标匹配、吸收、整合、重构、输出六个环节,彼此衔接,形成教学闭环,环环相扣,互相促进。

图3 一体化教学环节

感知输入环节: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SPOC网络资源中心,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形成观点、提出问题,做好记录。在此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主要学习任务。线上学习的目的不是复刻线下课堂体验,而是对线下课堂的补充和扩展。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教师面对面交流等环节无法在线上实现,所以线上就不设计这些环节。

目标匹配环节:通过线上线下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相匹配,使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Attention)。

吸收、整合、重构环节:教师进行课堂授课,引导学生熟悉学习内容并与学生的注意建立联系(Relevance)。学生不断整合、内化、重构知识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自信(Confidence)不断提高。内化的知识通过课堂表达和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输出,教师进行客观评价,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满足感(Satisfaction)。第一重学习循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学生通过教师反馈,形成新的学习目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整个教学流程在ARCS动机模型的指导下,实现了线上资源、线下课堂、课上学习、课后练习,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三)教学内容

如图4所示,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可分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课内、课外两个维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选择适当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组建SPOC网络资源中心,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线下课堂,以教材为基础,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思政元素,为学生呈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知识体系。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后任务由传统的课后练习向合作型、探究型任务转变。教师要求学生对线上、线下课堂中输入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课后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以合作型、探究型、展示型作业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图4 一体化教学内容

(四)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师行为和学习者行为都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教师是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在一学期教学活动结束时对学习者整个学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多为考试。近年来,教师逐渐重视对学习者的过程性学习评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课时较短、学习者人数较多的课程,教师很难在课程进行期间对所有学习者进行公平、客观和较为准确的过程性评价,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形式为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材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通过背诵教材准备期末考试。由此可见,现有的评价模式不能有效涵盖课程内容,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图5所示,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时间上与传统教学评价有很大的不同。评价主体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担任,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第一,以课前检测为基础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学内容对学习者进行课前测试,并根据学习者的测试情况设置符合学习者学情的教学目标。第二,线上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客观评价。SPOC线上学习平台会记录学习者的线上学习数据,包括教学视频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在线评价辅助课堂教学,促进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有机融合,同时体现出小规模、个性化和大数据的特点。第三,课堂实时评价促进教学环节的进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即时评价,并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小组内互评和小组间评价。实时评价反馈促进学习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讨论,提高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的综合能力。第四,课后作业评价帮助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教师对学习者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有助于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增强学习积极性。第五,期末总结性评价,反映学生面对标准化评价量表时的专注力和知识的积累水平。

图5 一体化评价体系

三、结论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触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互联网的发展推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新型的课程模式提供了便利,对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ARCS动机模型的指导下,通过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关联学习需求,建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满足感,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环节,利用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形成过程性和总结性一体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教学进程,产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借助SPOC一体化教学模式,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相互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壁垒逐渐消融,综合英语类课程的教学趣味性、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和师生交互的便捷性都得到了有效增强。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ARCS指导下的SPOC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证明该模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学模式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