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的新跨越

2022-10-16 15:34徐光明曾宪瑛
江西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学校教师学生

□本刊记者 徐光明 甘 甜 曾宪瑛

在全国优秀教师、江西上饶一中(下简称“一中”)教师朱逸飞的手机微信里,收藏着一段毕业生回母校后发出的感慨。这名毕业生在他的微信里写道:“我和几个都已上大学的高中同学聊,虽然彼此身在不同的大学,但和如今的大学同学聊高中生活,只有从我们一中毕业的,觉得高三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

为此,朱逸飞欣慰不已,经常有毕业后的学生回来和他说:“回忆起高中阶段,别人回忆起来的只有学习,我们回忆起来的都是快乐和幸福。我们不仅仅有拼搏,我感觉回忆起来连一角天空的晚霞都是最美的。”

作为当地的老牌名校,2022年,一中迎来她的120岁生日。作为赣东北最早的学府,该校有过辉煌,有过坎坷,尤其是近年来在当地“超级中学”崛起、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的形势下,学校也在接受着社会的重新审视。

如何重振百年老校的荣光?一中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精髓,用文化凝聚师生,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百年老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

人人名师,当要以文化凝聚人心

在当地的“超级中学”成立之前,一中一直是市区最好的高中,师资和生源优势明显。

改变源自十年前。

新成立的“超级中学”不仅面向全市招收优秀生源,还从各地选调优秀教师。一中教师被抽走了不少,生源也大不如前,办学一度陷入低谷。

2017 年,张禹芳履新一中校长。

如何突破瓶颈、提振士气?

从教师层面入手,传承并发扬学校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精髓!

“越是困境时,越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守其初心,才能始终不变。”张禹芳决定从“人”的身上下功夫,以文化凝聚人心。

张禹芳刚到学校的时候,学校共有107 名退休教师。张禹芳随即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将退休老师都走访了一遍。

彼时,特级教师邓筱云正好到了退休年龄。

“没想到学校返聘我和几位退休教师为学校的责任督学,青蓝结对带教,常规性地随堂听课。”邓筱云对年轻教师的要求不低,反复磨课的事情时有发生。一开始,年轻教师还有些紧张。时间一长,年轻教师反而主动请责任督学来听课评课。

2021 年底,一名高三英语教师因身体不适,难以适应高强度工作,邓筱云主动要求重返讲台,承担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是邓老师这样的一批老教师,用行动诠释了一中的百年文化到底传承什么?”副校长郑丽峰介绍,正是在老一批名师的引领下,一中提出了“人人名师”的目标,着力打造新的名师队伍,每一名教师也都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计划。

青年教师刘俊锋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也是特级教师。近日,他主动辞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之职,理由是“所带的班级马上进入高三,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多研究教学,多陪伴学生。”

“虽然他‘炒了我们鱿鱼’,但我们都尊重他的选择。”张禹芳说,自己来一中的时间不长,却始终被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着。正是一代又一代“眼中始终装着学生”的教师,让她看到了百年老校的精神传承。

为生之师,当为学生之楷模

一中地处古迹众多的茶山寺,校园内至今保存有唐朝陆羽“凿石得泉”,用来煮水品茗的胭脂井。

高级教师郭邠在这里读完了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多次放弃发达地区的高薪聘请,又回到了这里任教。在母校的讲台上,她一站就是37年。

在她看来,古井边上尚保存的“源清流洁”四个篆体字,是一中绵延至今、翰墨芬芳的最好阐释。

对“源清流洁”更深层次的含义,郭邠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从老师开始的源头就是“清澈”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是“纯洁”的。“为什么我临近退休,工作仍旧保持激情?主要是得益于学生时代,我在这里遇到了言传身教的好老师。”表达这一理解时,郭邠的眼神透着坚毅。

作为赣东北最早的新式学堂,学校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成了深化“教书育人、师德先行”办学理念的最好载体。

学校工会主席王琪1986年便来到学校工作。据其介绍,学校有不少父女档、师徒档乃至夫妻档教师,教师宿舍与学校仅一墙之隔,“以校为家”在教师中深入人心。因此,一直以来德育工作都是学校办学的闪亮名片。

为生之师,当为学生之楷模。近年来,随着生源的变化,一中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师的内涵有了较大的发展,得到不断充实。

学校有一名高位瘫痪的贫困生,每天需父母接送。校长随即和这名学生的班主任刘俊峰商量,如何关心照顾他在校的学习生活:不管年级如何变化,他的班级教室都安排在一楼,免去上下楼的麻烦;除享受国家对贫困生的相关减免政策外,学校再开“绿色通道”;师生互助,帮他树立学习信心。

老校区即将改造,学生们要集体搬到新校区过渡一段时间,这名学生回家的路程变远了,学校随即跟进,又出台关爱制度:除了他所在班级的教室固定在一楼外,还给他留了一个独立寝室,方便家长在校照顾其日常生活。

有学校和老师作表率,过去这两年,学校的各类活动,这名学生一场不落地都参加了,学生们自发轮流充当他的出行“助理”。

如今的一中,从座位编排、班级日常管理,到元旦联欢节目的选定,班主任都让学生一同参与、共同协商。教师也通过各自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从“为了一名学生”到“为了每一名学生”,折射的是一中“教育教学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新的挑战,更需守正创新

近年来,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学生的思想随之受到一定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学校开展教学及革命工作。1949年,江西省民政厅在茶山寺创办赣东北革命烈士子弟学校,方志敏的女儿方梅便是在此就读。张禹芳介绍,学校开展红色德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他们结合学校实际,挖掘方志敏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并以此为抓手,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学校将国史、地方史与校史有效结合,把培养方志敏式的时代新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课题,由校长牵头,师生参与,培养拥有健康身、聪明脑、温暖心的时代新人。

“除了课程渗透,尤其重视教育环境的氛围渲染。像校史馆工字楼,是江西省第一所烈士子女学校的所在地。每年重要时间节点,学校就会在这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直观、具体、接地气。课本剧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学生自导自演,至今已开展了20多年。近几年,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学生们改编和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学校育人特色的剧目,寓教于乐,广受欢迎。”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施双江介绍,学校守正创新,通过建立“一馆”“一廊”“一剧”“一基地”“一读物”“一讲堂”的“六个一”工程,实现了育人方式的立体化。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锻造了学生的良好品行。学校相继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子雅汉服社、拾光摄影社、墨原文学社、无人机社、科技社、戏剧社等20多个社团,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全校性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校园文化节,传承文化、张扬个性。

学校团委还定期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如开展志愿护考、送爱心等活动。科技社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中国科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开展研学实践。

校团委书记张陈超介绍,几年前,有一名高二学生突发白血病,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黄家聪带着志愿者搞策划、做方案,在市区步行街拉横幅,摆摊义卖,穿插才艺展示,不仅筹得善款两万多元,更彰显了青年学子们的大爱和担当。

“传承百廿年辉煌,书写新时代荣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中的改革发展定能实现新的跨越。”张禹芳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学校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